改革目标
“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大学、幼儿园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具体协作,力图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背景下,借助于支教实习,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当然,由于“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以藏区幼儿园为依托,来促进藏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项目的改革效应还会体现在其他方面。具体包括:
(1)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卓越学前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学前教育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实践要求突出的学科。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关系卓越学前教育人才的总体质量。因此,“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的首要改革目标,就是探索如何利用和整合高校内外的有益因素,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前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实践的需求。
(2)普及科学保教理念,有力促进藏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藏区学前教育质量。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还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输入和有效影响,使得藏区的“空壳”幼儿园有了教师,巩固了儿童入园率;通过为期四个月的支教实习,为当地幼儿园制定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课程计划、教育活动方案等多个制度文本,确保支教结束后,幼儿园各项活动组织依然能顺利进行;通过支教过程中的家园联系和儿童观察,将科学的保教理念扩散到幼儿园以外,扩散到每个家庭;当然,支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示范,在支教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改善“小学化”,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
(3)依托藏区儿童发展,助力藏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窗口期,也是国语学习早期介入和干预的最佳时期,学前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补偿功能,能有力影响藏区儿童国语学习,尤其是口头语言的发展。5年的支教经历证明,大多数纯藏区儿童在幼儿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沉浸于国语学习情境,在大量经验输入的基础上,多数儿童都能在幼儿园毕业后掌握国语的口头交际语言。良好的口语交流有助于儿童在日后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就。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帮助增进藏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