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贡献
藏区国语教育实验区
“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的设计,本身就基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积极服务边疆,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传统。近些年,围绕着“民族”和“农村”两个主题,学前教育学科组织并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为了更好地推进“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项目,学前教育学科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开始,围绕着双语教育的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教学有效性等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新时期进一步深入推进藏区国语教育,开展藏区儿童早期国语教育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前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
依靠“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的推进,学前教育学科与甘南藏区合作市、夏河县、舟曲县、迭部县、临潭县的大部分乡镇幼儿园建立起来稳定而牢固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支教实习顺利进行;一方面也为学前教育学科深入了解藏区儿童发展状况、藏区幼儿园教育状况、藏区幼儿园教师发展等的情况提供了契机。形成了一个支教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关注,协同研究”的科研新局面。自2015年以来,仅4年时间,学前教育学科就围绕“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开展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一项、人文社科一般课题一项、横向课题两项,分别就“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民族地区儿童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极大地丰富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力量,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科科学研究的“民族”特色更加突出。
打通U-G-K协作
U-G-K协作模式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中的核心支点。但囿于现实条件,多难真正实现协同。而“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则在西北师范大学、甘南州教育局与支教幼儿园三者之间连接打通,形成了“一个支点,三方协动”的U-G-K协作模式。由甘南州教育局提出支教需求,西北师范大学统筹、安排和培训支教学生,继而再与支教幼儿园联合指导,甘南州教育局、西北师范大学、支教幼儿园多级管理,分层指导,真正实现了U-G-K三方协作,为响应国家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号召,开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教育实习实践模式
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向综合化、开放化发展,信息化也深刻影响教师教育质量。“援藏支教与卓越幼儿园教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创造性地开发和建设了“网络指导平台”课程,凭借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改变传统教育实习“一个指导老师,一个幼儿园,一本实习手册,一个实习学生”的固有格局。将教育实习的现场迁移到民族地区幼儿园,这个更加广泛的实践天地;依靠网络平台实现指导教师与支教学生日日“见面”、支教学生相互学习与支持的全新的工作方式。既为支教学生提供了更加及时、专业的实习指导,又凭借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广阔空间,促进支教学生与儿童的密切接触,对专业实习的认同,与支教各方力量的交往和沟通等,令支教学生迅速在专业能力、专业情感、专业理想、专业认同等方面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真正实现了助力“全人”发展的概念,深刻影响了西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内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