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伦理学》教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两种重要的道德形式,即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学习本章:(1)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2)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观点。(3)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4)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方法和形式。(5)掌握道德选择的依据与道德评价的标准。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选择

  一、选择催生了个体道德
  由于人有意志自由,所以当人面临多种行为可能性时,人就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以自主选择为特征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人类社会完善的推动者。
  道德要求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外在的可能性。
  行为主体有道德选择的意志自由,这为道德选择提供了主体方面的条件。
  道德选择是一个理性行为,它是在合理的原则支配下的思维结果。

  二、责任成就了个体道德
  1、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观点
  机械必然决定论由于否定自由而直接否定了责任。正因为人在终极原因面前没有选择的自由,因而人对自己的行为就不应承担任何道德责任。机械决定论包括宗教决定论、物理决定论、生物决定论(遗传基因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等。决定论往往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流于宿命,二是流于诡辩。
绝对意志自由论由于无限夸大人的选择自由,把人的选择说成是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任意选择,从而无限夸大了人的责任。康德是近代哲学史上道德自由论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者认为,责任就是“负起”自己自由的“重担”。意志自由论或者因责任而取消自由,或者因责任而取消责任。
  2、 人应当在一定限度内承担道德责任
  虽然许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愿望、选择和行为都是自由的。承认这一点,追究人们的道德责任就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
  然而,人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人们的道德选择,既要受诸如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个人主观条件诸如人生观、道德理想、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等的制约。对于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改变,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则无法改变。因此,生活于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道德选择中的自由是有限的,其道德选择的范围和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对其行为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有限的。

  三、冲突丰富了个体道德
  1、准则冲突的表现
  从主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度看,一个成年人往往处于多种关系中,而只要他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中,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那么,在他身上,各个不同角色的准则要求之间就可能形成冲突。
从行为价值目标的角度看,准则冲突可分为: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或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个人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困境。其二,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利益选择上的困境。其三,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尖锐冲突。其四,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生命价值与自由、尊严以及其他信念之间发生尖锐冲突。
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准则冲突分为两种情形: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
  2、 准则冲突的解决
  行为方式上的准则冲突能否圆满解决,取决于是否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与手段之间是一种交互关系。一方面,树立正确的道德目的,是解决两者冲突的前提。目的规定和制约着手段,道德的目的通常采取正当的手段就能达到。另一方面,手段也制约着目的的实现,手段正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目的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观点,即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目的决定论者认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正当;目的决定一切,目的可以为任何手段辩护;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因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手段决定论者主张,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脱离目的而独立存在的。
  准则冲突的真正解决,取决于道德主体如何确定自身的道德价值。但有时道德价值也难以取舍,为此,有必要引入“道德妥协”概念。

第二节 道德评价

  一、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
  1、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与此相应,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就要看行为符合哪个层次的标准,据以作出善恶判断。“不准”是道德标准的第一个层次,“应该”是道德标准的第二个层次,“提倡”是道德标准的第三个层次。
  2、历史评价的尺度
  历史评价遵循历史必然性标准。历史必然性标准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时,以这一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依据。
  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冲突
  道德的不合理性与历史的合理性同时存在于阶级社会。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事,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必然的。历史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善恶,历史标准决定道德标准。
  4、道德评价的超越性
  道德标准不完全受制于历史标准,而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正是道德具有的理想性、观念性,可以使人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尽管某些现象在历史评价上得到认可,比如特定时期的某种“恶”曾起过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但是,恶毕竟是恶,决不能因此成为善。

  二、道德评价的依据
  1、在总体上既看动机又看效果
  在动机和效果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不能只考察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必须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立足于两者的统一。
  2、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对某一行为的判断,应注意其动机,特别是对善心恶果和恶心善果的评价,要侧重于动机的评判。在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状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首先只能注重对效果善恶的调查研究,在弄清效果的好坏以后,才能进一步考察动机的善恶。
  3、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
  在动机和效果相背离的情况下,判断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否出于道德的动机,或者效果好的行为是否出于不道德的动机,都必须通过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来判定。

  三、道德评价的方法
  1.批评与自我批评
  2.自我解剖与“内自讼”
  3.“以见占隐”的经验方法

  四、道德评价的形式
  1、传统习惯的评价功能
  传统习惯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最起码的标准。
  传统习惯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是在人们长期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积累的。
  传统习惯也是道德评价得以巩固和保留的外在形式。
  2、社会舆论的评价功能
  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
  现代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是大众传媒。
  3、内心信念的评价功能
  内心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内在直接标准。
  内心信念还是人们进行善恶评价的内在驱动力。

  参考书: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3.12。
  2.周中之:《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