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结项书 |
课 程 名 称: | 伦 理 学 |
课 程 负责人 : | 李 育 红 |
所 在 单 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联 系 电 话: | 7970552 |
电 子 信 箱: | li_yuhong@nwnu.edu.cn |
立 项 时 间: | 2005 年 6 月 |
填 报 日 期: | 2007 年 11 月 9 日 |
教务处制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 信息 |
姓名 |
李育红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6.8 |
职称 |
副教授 |
职务 |
|
学历 |
研究生 |
|
电话 |
7970552 |
电子信箱 |
Li_yuhong@nwnu.edu.cn |
|||
立项 |
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
|||||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
||||||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
||||||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
||||||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
||||||
立项 |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
|||||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
||||||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
二、课程组成员情况:
课 程 组 成 员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周? 红 |
女 |
1964年10月 |
副教授 |
主讲教师、制作并修改课件 |
|
任万明 |
男 |
1974年11月 |
副教授 |
主讲教师、制作并修改课件 |
|
翟存明 |
男 |
1969年10月 |
讲师 |
课程网页制作与维护 |
|
|
|
|
|
|
|
|
|
|
|
|
|
|
|
|
|
|
|
新 增 成 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包括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
|
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1、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
课程资源上网情况 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讨论题、案例分析、课件、课程参考书、思考题、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总结等内容都已上网,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时参考,同时,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推动教学相长。网址为:
|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只得舍弃。 |
今后的努力方向 |
四、学院支持情况
学院在课程建设中给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
五、专家鉴定
专家 |
姓名 |
李萍 |
职称 |
教授 |
||
所从事的专业 |
伦理学 |
工作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精品课程经过2005-2007年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了授课对象(2+2模式学生)基础知识贫乏而又兴趣广泛的特点,设置了涵盖伦理学基础理论、伦理学主要流派、应用伦理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框架,可使学生确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该课程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建立起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正确认识,并较为熟练地掌握实用而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尝试解决身边的道德问题。该课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会、问卷调查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道德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多角度关联,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并使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起来。最值得肯定的是,该教学体现了较强的反思意识,不是简单地说道理,而是在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要点娓娓道来。同时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和不太正确的理论观点做了大胆修正,做出了可喜的创新,体现了教师的批判意识和时代精神。我们相信,该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可以为国内师范大学本科生通识课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我认为该课程已经达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水平。 |
||||||
姓名 |
李朝东 |
职称 |
教授 |
|||
所从事的专业 |
哲学、伦理学 |
工作单位 |
西北师大政法学院 |
|||
《伦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政法学院2+2教学模式中的专业核心课。在2003-2005年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经过2005—2007年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该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手段进一步更新。我再次听了李育红、周红、任万明三位教师的伦理学课,我认为三位教师备课充分,教学态度认真,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特别是讨论课、案例分析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值得保持和提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有创新,整合了伦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精炼,讲授生动。经多次与同学们交流,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高,也非常喜欢这门课,表明该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专家签名: |
六、学院自评意见
结论 |
□ 建设富有成效,同意结项 □建设力度不够,不同意结项 |
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七、学校评估专家组意见
|
八、学校意见
(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