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教学要点:1.了解中国伦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2.了解西方伦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3.掌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4.掌握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约公元前551一前479)为代表。他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
“仁”基本上有二重含义:一是爱人,二是忠恕。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和做人的根本原则,礼是人行为的根本原则,仁是内心的德性,礼是外在的规范。
孟子对孔子的伦理思想中的“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心,具体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扩充“善端”,便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道家的伦理思想以老子和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为代表。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
庄子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十分虚伪的,仁义道德都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应抛弃仁义。在道德修养上,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都是为物所累,而要实现自由,必须超脱一切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消融一切矛盾和差别,通过“心斋”、“坐忘”以求精神上的超脱。庄子思想具有九个方面的现代价值:自由精神,平等意识,张扬个性,和谐精神,不为物役,生态智慧,返朴归真,宽容精神,批判精神。
墨家的伦理思想以墨子(约公元前468一前376)为代表,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在道德评价上,墨子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在义利关系上,墨家主张把义利统一起来,墨家认为义就是利,“重利”就是“贵义”。
法家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法家伦理思想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法起根本性的作用,甚至夸大为可以代替道德。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1、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分裂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者逐步融合的局面。核心哲学问题是名教自然之辩。
3、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王朝,表面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用,实际上最注重儒家,以韩愈为代表。
4、宋至明中叶: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稳定社会秩序,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
5、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以王夫之、颜元和清代中期的戴震等一批思想家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
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
1、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前后,在地主阶级内部,以龚自珍和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
2、初步形成时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提出君主立宪,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观念。在这一时期,出现一大批资产阶级改良人物,其中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最为突出。
3、发展成熟时期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取代了改良派,使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革命派先后提出“道德革命”、“三纲革命”的口号,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乃是“根于心理”的真道德,论述了“自利利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资产阶级革命人物,其中以章太炎、孙中山最有代表性。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1、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
第二节 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00年)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抽象的“数”,他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和社会道德。在他看来,人是一个和谐的“小宇宙”,是受数的统治和制约的,人的灵魂是一种数,灵魂决定了人的善恶,因此,道德起源于数。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因而“正义就是一种正方形的数”,“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470年)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也和其它事物一样按逻各斯来生活。在幸福问题上,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的思想家。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是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把“快乐”或“幸福”宣布为行为标准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00年)的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有了知识就有道德,就会选择善行。一个人要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必须知道什么是德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德性如果不在知识的指导下,反而会成为祸害。在人生问题上,他认为,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思考合理的生活和行为,以理性作为道德标准,为此,他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要人们知道自己在什么是善和至善的问题是无知的。他认为,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放弃原有的经验性的、感性的东西,去发现理性的知识,发现事物的概念,从而认识真理,克服无知。同时,他还强调人要做控制自己欲望的主人,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人只有摆脱情欲的控制,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永恒的“善的理论”。“善的理念”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是世界的本质,是创造和维持一切的力量。世界是按照“善的理念”创造出来的,一切善的事物都是“善的理念”的模仿,世界是“善的理念”的暗淡的影子。灵魂是永恒的,在它坠入肉体之前本来是处在理念世界之中,因而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知识。但当它离开理念世界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玷污,原先的理念知识也都遗忘了,所以,人们只有通过学习、回忆的办法,才能获得遗忘的道德知识。在人生观上,柏拉图认为,单纯的理性生活和单纯的感性生活都不是幸福的,因而都是不足取的,他主张人应用智慧和意志控制情绪,过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和谐”生活。在社会伦理观上,柏拉图提出了“三等级、四主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就是幸福,或者说就是“生活得好”或“行得好”。为了实现人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人的心灵分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他认为,人与动植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功能,能按理性生活。人的理性一方面是纯粹的理性,其职能是沉思真理,其完善的活动是理智的美德;另一方面是与感性和欲望相联系,其职能是调解并控制感性和欲望,其完善的活动是实践的美德。他认为,美德和善行皆由理性决定,有德性的人的灵魂各部分是协调一致的,若不能协调一致,则会导致恶行,而理性的作用正在于使人能控制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使之不走极端,符合“中道”,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至公元前270年)为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而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肉体的快乐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快乐却更加稳定,它比肉体的快感更加深刻而强烈。
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是教父神学的主要代表,他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基督教的世界观的教义和伦理思想,对中世纪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人性论上,奥古斯丁认为,人类由于祖先亚当犯有原罪而远离了上帝,因而具有自私和趋向邪恶的倾向。人只有信仰、热爱、服从上帝,才能从原罪中拯救自己。在行为选择上,奥古斯丁认为,尽管人类由于犯有原罪而丧失自由,但由于上帝仁慈,并赋予人以意志自由,所以人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而选择自己的行为,做到择善去恶。
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5~1274年)是经院神学的代表,其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调和起来,创建起庞大的天主教思想体系。托马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感性的物质欲望,而是理性的真实幸福,而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切理性幸福中最大的幸福。托马斯认为,宗教伦理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巩固人们的宗教信仰,由此,他提出“两种幸福”和“两性德性”的学说。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霍布斯(公元1588~1697年)根据唯物主义感觉论,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并阐述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他认为,人不仅是动物,而且是凶恶的野兽,“人对人是狼”。但他又认为,人类在互相争夺、摧毁中仍是有理性的,并可运用理性来保护自己,追求幸福。为了避免相互毁灭,人类理性提出了人类和平的条约,即“自然法”。由于自然法的作用,使人们订立契约,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并产生法律,产生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所以,道德归根到底取决于自然法。
爱尔维修(公元1715~1771年)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是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自爱心是道德的基础,人的所有欲望、感情和精神都来自自爱之心。人们的利益决定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他从功利主义出发,突出强调效果。在教育与道德的关系上,他认为,性善或性恶都是教育的产物,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
边沁(公元1748~1832年)是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人性领域,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在善恶问题上,边沁认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和原则就是善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反之则是恶的,不具有道德价值的,而所谓需要就是利益。于是,他得出功利主义的公式:能够增进利益,就是道德原则,反之则不能成为道德原则的。在幸福问题上,边沁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他认为最大幸福或社会利益不是别的,而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康德(公元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18世纪欧洲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并把感性经验排斥于道德领域之外。他否认道德与功利的关系,认为快乐、幸福、利益均与道德无关,道德是不能讲自己有什么利益,相反的却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康德认为,理性表现为善良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来源,又是道德评价的根据。也就是说,人做任何事情,唯一出发点就是善良意志,如果掺杂个人的感情、欲望,那就失去了道德性。在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上,康德片面强调动机,否认效果在道德评价上的作用。他认为一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关键在于是否出于“善良意志”的动机。只要人们的动机是好的,具有善良意志,按照绝对命令去行为,他的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就是善的。康德认为,所谓“善良意志”就是对道德规律的尊重,它包括三条原则:①行为必须具有普遍性。②行为人必须以人为目的。③道德自律,即行为者自己对自己颁布道德律令。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康德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理性决定人自身的道德行为,道德不服从外在的封建权威和神,而由人自身决定。
黑格尔(公元1770~183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当时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所达到的成就,特别是继承和发展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伦理道德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整个伦理体系分为抽象法阶段,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三个阶段。其中抽象法阶段是客观阶段,讲人格的实现和尊严;道德阶段是主观阶段,讲内心的信念和规定;伦理阶段是主观和客观阶段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
四、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及特征
1、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这是西方伦理思想由古典向现代发展的过渡时期,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孕育和形成时期。主要表现在: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从传统经验主义规范伦理学的现实主义模式走向现代逻辑经验主义元伦理学的形成主义模式。
第二阶段:从20世初至60年代末,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伦理思想具有更多的人文特征,于是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宗教伦理学便成为这一阶段伦理思想发展的主线。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这一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复兴,并借助于高科技,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理论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了某些新的复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学流派,比如行为主义,生物伦理学等。
2、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分类
①元伦理学派,它包括直觉主义、感情主义、语言分析、伦理学、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等,这类学派试图从逻辑学方面和语义学方面,对道德现象进行纯客观的描述。②人本主义伦理学派,包括存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等,这类学派从本体论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③自然主义伦理学派,包括实用主义、人道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自然伦理学、现代进化伦理学等。这类学派从人的自然本性中来寻找道德的根源。④基督教神学伦理学,包括人格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新正统派、基督教境遇伦理学等,这类学派从上帝意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
3、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
(1)非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普遍特征
(2)形式主义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另一特征
(3)道德相对主义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
(4)个人本位主义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又一突出特征
五、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1、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的个人或自我。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和他人相分离的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发展。
2、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它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
3、敬畏上帝
敬畏上帝的观念处处体现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构成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撑。敬畏上帝的观念也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科学并不能解释和解决人类理性之外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圆满回答一切有关人生困境的苦恼。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而上帝是超越人的理性之外的。敬畏上帝,就使人类在精神上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敬畏上帝是西方人通向精神信仰和终极关怀之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
1、第一阶段:由旧伦理学向新伦理学的过渡
2、第二阶段:伦理学的革命变革的实现
3、第三阶段:马恩伦理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1、道德的社会经济基础
任何道德都是受社会历史制约的。道德受社会关系制约。道德的客观内容,表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各个不同阶级和集团的相互作用、分配形式和交换形式等等的性质。既然道德受社会关系的性质的制约,那么,本质不同的社会关系会引起不同的道德类型。在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里,也就有不同的道德类型。马克思在世界历史中划分出四大类型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也存在着四大类型的道德,表现为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到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2、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之间有着辩证关系。在一般地取决于社会经济这个前提下,道德有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它经过特殊的发展阶段,并且反过来又对生产运动发生反作用。
道德能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道德的命令性质,使它对个人的历史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性具有内部推动力的作用。
3、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
既然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的内容,——而在阶级社会中这些关系首先表现为阶级关系,——那么,反映社会关系的道德也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所谓全人类性,应理解为某一阶级在历史上通过自己的特殊道德对人类道德经验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如友爱、人道、反压迫。道德中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全人类性表现于阶级性中,通过阶级性而表现出来的,它并不是作为某种独特的不依赖于阶级性而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与阶级性相对立。
4、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阶级和社会之间的矛盾、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马伦中都得到了解决。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其个人发展和自由的条件。在集体中,道德完善是作为共同的教育活动进行的,每个人都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伦宣扬,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目的。所有这一切,为人们的道德关系和精神修养提供了崭新的条件。
5、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伦对善恶本质的论证:既然根据人的意识无法解释清楚其人的道德本质,那么就必须去分析产生它的社会关系。解决善恶问题的方法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社会生活观以及阶级斗争论。
恩格斯关于恶的评价问题:善恶的相对对立性不仅取决于每个阶级按照自己利益的看法在这两个概念中加进各种不同的思想,而且还取决于每个阶级对这样一些关系都有各自的理解,在这些关系的影响下它们被看作是善或恶。
6、未来的共产主义道德
其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状况
其二,共产主义道德宣扬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并不把它们相互对立起来
其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特征
1、科学性。马伦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他们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道德问题的。
2、批判性。马恩研究道德问题的根本的、首要的目的,是要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新世界。
3、实践性。马恩指出,社会的道德革新和人的道德改造,每一步都离不开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道德学说史上的变革
1、从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出发代替了从自然人性出发。
2、实现了道德学说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3、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1、 正确地指出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参考书:
1.[德]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宋希仁著:《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3.朱贻庭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9
4.陈少峰著:《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