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拓展资源  
 

第五章 秦统一帝国的成就及其崩溃

第一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一、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由个别独裁者实行专横统治,中央集权指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专制主义体现了地主阶级使用国家暴力机器统治全国农民的意志;中央集权则反映全体民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秦统一后,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嬴政自诩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皇帝”;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制定了一套尊君卑臣的朝议制度;皇帝万世一系,“传之无穷“。

   中央集权自商鞅以来已渐巩固。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王,廷尉李斯反对,始皇从斯,确立郡县制。

二、实施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守卫宫城;典客,掌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宗正,掌皇室属籍;少府,掌山泽税收和官府手工业。公卿皆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地方设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御史。万户以上县设令,不足设长;下设县尉掌军事,县丞助理令、长兼司法裁判。县下有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征赋税,游徼管治安。乡下有亭、里等。

  各郡每年定期将本郡户口统计、租税收入、治安情况上报中央,称“上计”。

三、土地制度与军队、法律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命百姓向政府申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意味着私有土地得到公开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秦王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包括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总数在百万以上。

  为巩固统治,镇压民众反抗,秦王朝制订了相当严密的《秦律》,原文虽佚,但出土秦简提供了重要佐证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千余枚,大部分为法律文书,从中可以看出《秦律》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反映秦法至酷,民众动辄得咎,沦为刑徒者数量惊人。

  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它又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剥削。

思考题

  1、试述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第二节 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除了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外,秦王朝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驰道

  秦统一前,各国文字形体紊乱,读音互异,给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很大障碍,诏书至桂林,竟至无人读懂。始皇令丞相李斯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通用于公文;程邈又制隶书在民间流行。

  秦废止了各国形制不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还用商鞅所定的度量衡制推行全国。咸阳出土商鞅量底补刻有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秦统一后,拆毁各国关塞,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规定了车轨的统一长度。

  这些措施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二、强化思想统治和焚书坑儒

  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纳李斯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私人所藏典籍一律销毁。谈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族”;“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次年又以“为妖言以惑黔首”的罪名将460方士和儒生坑杀于咸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适当的统一思想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的手段却是十分愚蠢残暴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唐人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昔年曾是祖龙居,坑灰未冷关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1]对此作了辛辣的讽刺。

三、南北疆域的巩固

  秦统一后,对周边疆域加以巩固,主要方向在南北。当时北方的匈奴骑兵经常侵扰,严重影响中原农耕经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戍河套,置34县,始皇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迁中原3万户至此与匈奴部众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秦又将以前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构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当时在我国南方居住着众多“百越”,互不相属。秦灭楚后降服了浙江越族,置会稽郡。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又征服了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接着向两广一带的越族进攻,史禄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沟通湘、漓解决运粮问题,最终将越族彻底征服,增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迁50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了珠江流域。

  征伐胡越后,秦疆域东至辽海,西及临洮,南抵交广,北据阴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日人称支那,均由“秦”演变而来。

第三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秦皇朝的建立未经过自下而上的民众运动,故其对民众的能量认识不足。秦统治者滥施暴政,激化了国家与民众间的矛盾。

  秦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官私奴婢和类似奴婢的刑徒,对百姓的奴役也十分惊人,建郦陵动用刑徒70万人,而南北戍防达80万人,加上筑长城、修驰道等,总数应在200万人以上。当时全国人口也仅2000万左右,大批青壮年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对民众的剥削也同样惨重。“头会箕敛,以供军需”,[2]人民“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3]已难维持正常的生活。

  秦刑罚更为苛暴,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同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4]全国如同一座大监狱。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逐渐激化。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伪诏自立,诛杀兄长及功臣,对民众更为残暴。秦皇朝的统治已如即将爆炸的火药库,“天下敖然若焦热”。[5]

二、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淮河流域900农民被征戍渔阳,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遇雨失期,按律当斩。陈胜、吴广为死里求生,发动起义,很快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全国民众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而起。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分兵三路攻秦。

  周文一路进兵迅速,打到距咸阳数十里地的戏(今陕西临潼东),秦统治者急忙大赦天下,释放并武装郦山刑徒和奴产子,令少府章邯率30万人反扑。章邯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很快扑灭了周文军;进抵荥阳战吴广,广部将田臧杀广,亦被章邯击破;章邯攻陈,陈胜出逃被车夫杀死。另一路宋留降秦,被押至咸阳车裂。

三、项刘灭秦和楚汉之争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项羽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聚众八千响应;曾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在沛(今江苏沛县)聚众二三千继起。项梁纳范增议立楚怀王孙心为主,仍号楚怀王以收揽民心。曾屡破秦军,后因轻敌被章邯偷袭杀死。

  章邯杀梁后误以为楚军已溃,北上攻赵,围巨鹿(今河北平乡)。项羽率兵救赵,以破釜沉舟之气概,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降楚,秦亡已成定局。

  巨鹿之战加深了秦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刘邦乘虚直捣关中。公元前207年10月,军至霸上,子婴衔璧舆榇出降,秦亡。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6]革秦弊政,得到民众的拥护。但项羽踵至,以强力自擅,杀子婴,烧宫室,重蹈暴秦覆辙。最终刘邦在民众的支持下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任务是推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暴秦统治,重建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一任务至西汉的建立才告完成,刘邦是领导农民起义最终胜利的杰出领袖。

思考题

  1、试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注释:

[1]《唐摭言》卷10章碣《焚书坑》。
[2]《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
[3]《汉书》卷51《贾山传》。
[4]《汉书》卷23《刑法志》。
[5]《淮南子·兵略训》。
[6]《史记》卷8《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