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拓展资源  
 

第十五章 两宋辽夏金民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重心南移

第一节 北宋的的建立与统一

一、北宋的建立

  在后周时期,长期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的赵匡胤,逐渐被安插到重要的岗位上。959年,周世宗亡后,柴宗训继位,年仅七岁,母后辅政,他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显德七年(960年)正月,禁军主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北汉和辽军来攻,幼帝与母后派赵匡胤迎击。赵率军出城后到开封东北陈桥驿,将士将黄袍披在赵身上,称帝。回军开封,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二、北宋的局部统一

  北宋建立之后,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乾德元年(963),北宋用兵湖南,假道荆南,荆南在十国中最为弱小,宋军遂乘势占江陵,荆南国君高继冲降,宋得3州之地。接着又出兵湖南,得州60,县214。不久,又先后出兵,灭了后蜀和南汉。开宝八年(975),灭南唐,李煜被俘,得州、军21,县108。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刘继元降,得州、军11,县41。至此,北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继承了五代十国的版图。北有辽朝,幽云十六州未收复;西北有西夏,不属宋朝;西南有大理,与宋朝关系松弛,所以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未真正实现全国的统一。

第二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所建立的政权,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此北宋统治者力图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力量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找赵普询问战乱不息的原因,想结束战乱,寻求解决的办法,赵普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即改变五代以来君弱臣强及兵变割据的问题,中央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把政权、财权、兵权从方镇手中夺过来。从此,北宋统治者按照上述方针,相继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把他们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后将全国划为十五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临时指派朝官兼领。此外,大毁南方城垣。

  其次,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第三,实行“官、职、差遣”制度,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因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这是官与职不一致、名与实分开的办法。

  第四,改革军制,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等职,设“三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同时,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第五,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殿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第六,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京、畿,余则分成全国要冲;边境上只屯少量禁军,对辽、西夏贵族势力采取被动的守势。

  由于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在消灭五代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唐末五代的史实使北宋统治者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因此,乃“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既要依靠官僚统治人民,又怕其尾大不掉,乃运用各种手断分化事权,使其“官与职殊,名与实分”,既可用军队镇压人民,又怕其佯变,乃制定许多细则以防之,使其“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形成时代的特点,即分权基础上的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当时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它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防弊政策实行的结果,却是“积弱积贫”,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北宋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与西夏的侵扰,从而使北宋地位日下。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庞大的官僚群费用巨大。“三冗”现象就成了经济上的危机。总之,北宋的中央集权在一定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的作用,后来便走向反面了。

第三节 北宋的阶级关系与赋役制度

  北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重建和强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政府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一、北宋户等的划分与阶级构成

  唐末五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少地方出现了“官无版籍”的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在即位的第二年(961),派遣使臣到各地“度田”,也就是调查人口占有土地的状况,以便按地收税,按户征发徭役。

  宋代户籍统计中,将人户明确划分为主户和客户。都城和州府县城及市镇的居民称为坊郭户;另外还有官户,即形势户,也称官户。

(1)农村主户、客户及其地位

(2)坊郭户的等级划分

(3)官户的特权和政治地位

二、赋役制度

(1)赋税

(2)徭役

(3)差役

(4)科配

第四节 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

1.淳化四年(993)以前各地的农民起义

2.李顺、王小波起义

3.大蜀政权的建立及其“均贫富”的措施

4.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第五节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一、庆历新政

1.北宋前期的社会问题和范仲淹的改革主张

(1)北宋前期的社会问题

(2)范仲淹的改革主张

2.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庆历党争

3.北宋朋党斗争形成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2)思想方面

(3)制度方面

二、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统治的腐败

(1)庞大而腐败的军队

(2)庞大而腐败的官僚机构

(3)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

2.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1)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

(2)北宋中期遍布各地的农民起义

3.挽救宋王朝危机的各种主张

(1)王禹偁的“五事”

(2)宋祁的“三冗三费”

(3)范仲淹的“新政”

(4)文彦博的“省兵”

(5)王安石的“万言书”

(6)司马光的“三札”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

  (1)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第一户等每次所贷不得地十五贯,第五等户和客户不得过一贯半,贷期半年,息二分。

  (2)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3)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交“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

  (4)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

  (5)市易法:由政府拔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消售,半年出息一分。

  (6)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

  (1)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

  (2)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作保丁。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

  (3)保马法:把官府的马交给农民饲养,以节约养马开支,提高养马质量。同时鼓励农民养马,凡养马户免其赋役。

  (4)置军器监:设军器监于洛阳,又在各地设督作院,招集能工巧匠制作兵器,以提高兵器的质量。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1)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

  (2)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

  (3)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

  (4)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

  (5)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失败的原因:

  (1)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

  (2)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第六节 辽、夏的兴亡及与北宋的关系

一、辽在北方的统治

(一)辽的建立及辽的政治制度

1.辽的建立
2.辽的政治制度

北南面官制

头下州军制

四时捺钵制

(二)辽宋关系

1.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

2.辽军南征与“澶渊之盟”

3.宋辽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西辽

1.耶律大石西迁与西辽的建立

2.西辽的疆域及政治制度

3.西辽对中亚的影响

二、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一)西夏政权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1.党项拓跋部的发展

2.西夏政权的建立

3.西夏的政治制度

(二)西夏对宋的战与和

1.夏宋战争

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麟府之战

定川之战

2.夏宋和议

(三)西夏的历史作用

第七节 宋金和战与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斗争

一、女真的兴起与辽、宋的灭亡

(一)女真的兴起及政治制度

1.女真的兴起
2.金政权的建立
3.金的政治与经济

(1)政治制度

官制的变化

孟安谋克制度

(2)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二)辽、宋的灭亡

1.宋金“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

2.收复燕云的交涉与北宋的灭亡

(1)收复燕云的交涉

(2)金军的南下

  第一次南下灭辽后半年1125年10月,金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在太原受阻,东路攻克燕京( 宋守将郭药师降金)后直达黄河北岸,逼近开封。徽宗不敢抵抗,传位给钦宗,自称太上皇“教主道君皇帝”,以烧香为名逃到镇江。

  第二次南下1126年2月攻克代州(今山西代县),8月再度分两路南下,西路攻下太原后渡河与东路会师,夹击开封。向北宋要挟:“速割河东、河北,以大河为界……”此时李纲被贬至杨州当知州,朝中主和派为主。钦宗马上下令:“黄河现今流行以北州府,并迎开城门,归于大金”。并解释说:“民虽居大金,苟乐其生,犹吾民也”。冬十一月十五,金军攻开封城,钦宗派人出城求和,金将宗翰、宗望要求徽宗到金营,钦宗代父前去,“上……微臣捐躯而听命”。

(3)北宋的灭亡

  1127年正月,全军以所纳金银不足为借口,将钦宗扣在金营,并抓回徽宗, 索得皇帝宝玺,天下州府图。四月初一日,金军掳走徽钦二帝和王公百官,金银财物北返,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的原因

二、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一)李纲、宗泽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南宋是由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建立的。无论是帝王世系,还是其政治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南宋都是北宋的延续。南宋共传了七世九帝,其政治上和军事上,思想上也有一些与北宋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有:

(1) 权相擅权专国局不断出现,(秦、史、贾等),导致朝政更加腐败,政治上比不上北宋。

(2) 边患更加严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前中期与金和战多次,后与蒙(元)对抗半个世纪,军事上更加被动。

(3) 官员贪污盛行、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制度混乱。赋税苛重,农民起义频繁。 (4)一方面,士大夫参与政治的意识强烈,另一方面,理学思想日益发展,最终成为主流思想,于是清淡、保守之风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尽管如此,南宋这个看起来贫弱不振的王朝,统治着半壁江山,经济依然发展,文化空前繁荣,国祚也长达一个半世纪。最后灭亡它的,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农民起义或其他内容力量,而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蒙(元)政权。因此,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还是有学习、研究意义的。

  赵构能够登上皇帝宝座,颇具偶然性。他生于 1107年,宣和三年15岁时封康王,他本是宋徽宗众子之一,没什么特殊地位。但是,靖康元年春,金人第一次围攻开封并准备撤退时,与宋达成的协议有一条是要一名亲王和宰相到金军做人质,以保证金军安全撤退。宋钦宗派赵构与张邦昌前往金军,后来金人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他遣还宋朝,金人索要另一个亲王肃王赵枢为人质,赵构第一次免入金人之手。当年十一月,金军第二次南下,赵构又奉命北上,出使河北,向金朝乞和,途经磁州(今河北磁县)时,其助手因胡作非为被当地人杀掉,而且当时金军已经正式南下并渡过了黄河。磁州知州宗泽认为,金朝毫无和意,赵构再去金方等于自投罗网,请他留在磁州,组织抗金力量。赵构认为磁州不安全,后就应知相州汪伯彦的邀请,退还相州。汪伯彦亲率大军迎接赵构,使赵构大受感动。因此,南宋初建,即拜汪为宰相。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开封,钦宗派专使挟腊丸诏书到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命令他们急速救摇京师。十二月初一日,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他没有服从宋钦宗的诏命直接南下救援京师,而是在黄河北岸向东转移,来到大名府。这时,宗泽带 2千人,张浚、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宋朝将领皆汇集在赵构的元帅旗下。开封陷落后,宗泽请赵构收复京师,但赵构不同意,他只派宗泽进军澶渊,并声称赵构在宗泽军中,以吸引金兵的注意力。而赵构自己则率部从大名南下,并继续向东南移动,朝着远离开封的方向后撤。

  靖康二年(1127)二月,赵构在济州(今山东巨野)。这时,河北其他大将如黄潜善、韩世忠、刘光世等,皆带兵来到济州,赵构的大元帅府已拥精兵近十万,组成了一个新的军政中心。但是,赵构仍拒绝向开封进军,他曾想直奔江南,但遭众人反对,因此,他便在那里等待机会,准备坐收渔翁之利。当年四月初一,金人挟持着徽、钦二帝及宗室、百官等数千人撤离了开封,赵构又一次免入金人之手。这样,赵构成为宋徽宗诸子中唯一的漏网之鱼。也成为赵宋统治集团中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选。于是,被金人策立的大楚皇帝张邦昌和元佑皇后孟氏急忙派人请赵构还京,承继大统。

  尽管金人已撤离开封,开封已复为宋人所有,但是,得了恐金症的赵构还是不敢回开封,他率部从济州跑到南京应天府(商丘)。五月初一,正式在应天府即皇帝位,重建宋政权,史称南宋。赵构是历史上的宋高宗,年号建炎。

  赵构登极时,金军只占领了河东路太原等七州府及河北真宗府等四州府,等于仅仅打通了两条通往开封的道路,河北、河东的其余广大地区仍在宋军手中,而且,北方人民已经自发地起来抗击金军了。但是,赵构一开始就没有与金人抗战的勇气,他竭力奉行对金妥协退让的投降主义路线。他把坚持主张抗击金人的宗泽排斥出权力中心,初命为知襄阳府,后因李纲一再保荐才留守东京开封。虽然赵构为了借用抗战派名臣李纲的重名以稳定初建政权,起用李纲为左相,但是, 75天后,即七月,在金人再度南下攻宋时,赵构便决意南逃,而将李纲罢官。李纲为相仅两月半,而他已经为加强宋朝的抗金能力做了几件事情:①招抚河北、经制河东;②荐宗泽留守开封;③严明军纪,改革军政。④平息群盗,抚而用之(招安、安置、整编、讨伐)。朱熹说:“方南京建国时,金无纪纲。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个朝廷模样。”可是,赵构一心一意要南逃,他不但罢了李纲,而且将上书批评逃跑计划的小军官岳飞削除军职,赶出军营,还不惜违背祖宗旧法,杀害了上书请求留用李纲还都开封的太学生陈东、布衣欧阳澈等。

  所以说,宋高宗赵构虽然建立了南宋政权,但他决非一个合格的中兴之主。他居危思安,是一个极端自私,卑怯和阴险的统治者。他依靠文武百官、广大军民对赵宋政权的忠心和对金人的奋力抗击,得以重建南宋政权,但他一即位,就采取了一味求和和投降的方针,不仅不利用北方广大民众已经组织起来的抗金力量,而且毫不在意他的被金人掳去的父母,兄弟,妻儿如何地遭金人凌辱,甚至以攻击父兄之政,来讨好金人。同时,即位之初,赵构立即下令为高太后辨诬,追贬变法派官员的官爵,以蔡京的假变法归罪于王安石,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今后出现任何改新活动的可能。所以,整个南宋时期,因循守旧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政治面貌。

2.李纲、宗泽的抗金斗争

(二)忠义民兵的抗金斗争

1.金军的暴行

2.王彦的八字军

3.马扩的五马山寨义军

4.红巾军

5.梁山泊义军

(三)岳飞的抗金斗争

1.岳飞抗金

2.岳飞被害

3.对岳飞的评价

三、宋金和议

1.绍兴和议

绍兴十年(1141),宋金正式签署“绍兴和议”,内容有三条:

①宋向称臣,金封高宗为“大宋皇帝”;

②宋向金岁贡银250万两,绢25万匹;

③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到大散关(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商(陕西商县)、秦(甘肃无水)之半予金。

2.完颜亮的南侵与“隆兴和议”

  金朝对中原的统治,先是扶立张邦昌“大楚”,刘豫“大齐”,又设“行台中书省”代表金朝中央管理这一带。绍兴议和后,明确规定以淮河为界,中原归金朝,全朝统治中心开始向南移(此前其都城在会宁府,军队至力在长城外)。

  完颜亮称帝时扩修燕京城,1153年迁都于此,称中都大兴府。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随即经营开封,将兵力向黄河以南转移,1161年迁都开封。

  迁都开封的当年,完颜亮号称统兵百万南下,直逼长江北岸。虽有军将自发抵抗,如东路李金、中路和西路的吴氏兄弟都主创了金军,临安仍面临危险,朝臣们“遣家预邂”,高宗也准备再次“浮海避敌”,因宰相除康伯力谏才未弃成而逃。

  正在此时,金朝后方发生动乱。完颜亮是金朝最昏庸,荒暴的皇帝,《宋史纪要本末》有“金亮之恶”专目。他杀熙宗自立,又杀功臣,近亲,纳叔母为后宫。率军南下时军事涣散,“将士自军中亡归者相属于道”(金史)。在辽阳的从弟完颜雍乘机自立,是为金世宗。完颜亮闻讯北返争位,在采石口渡江时被宋将虞允文用“霹雳炮”(火药炮)打败,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金世宗正式继位后,将都城由开封迁回燕京,并派人与南京议和。

  南宋方面,高宗已传位给孝宗,改元隆兴。孝宗主张抗击金军,但主帅、抠密使张浚不懂军事,与金交战大败。双方处在均势,金世宗派人议和,南宋汤思退主和,于是在隆兴三年(1163)双方签署“隆兴和议”,内容有三:

①南宋 向金称臣,改为与金约为叔侄之国;

②疆界与绍兴时同,宋军放弃 收复的唐 地区;

③改南宋给金朝的岁贡为“岁币”,减为年支绢二十万匹,银三十万两。

3.韩侂胄“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隆兴议和后双方休战四十余年。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见状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开始有所获,但很快惨败。金人南下进逼,主和派史弥远杀韩,函其道送金人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签署“嘉定和议”,内容有四条:

  ①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叔伯之国;

  ② 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

  ③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区;

  ④一次性赔“ 军银”300万两。

  南宋前中期近百年间与金签三个和议,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一直约定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

第八节 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秦岭、淮河以南的农业

2.秦岭、淮河以北的农业

3.周边地区的农业

(1)东北地区的农业

(2)西夏统治地区的农业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纺织业

2.制瓷业

3.矿冶业

4.造船业

5.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

三、商业、城市、交通运输和货币制度的演变

1.商业

对外贸易

国内商业

商业活动的方式

2.城市结构的变化

3.沟通商业活动的交通线

内河运输

海路运输

4.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九节 辽、宋、金时期的文化

一、理学

  理学也称道学,是以理、道为哲学范畴,探讨“性命为理”的学说。理学以儒为主,兼收佛道有关理论,从儒经出发探讨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构成等哲学问题,是新儒学的一个学派。形成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明末清初衰落下去。

  对理学的考察不应当以唯物、唯心学标准,而应跳出此臼,按理学自身的发展顺序,分为用“天益”探讨的一派和用“心理”探讨的一派,以及反理学一派。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1017-1073),道州(今湖南道县)濂溪人,初步建立一套探讨宇宙本源、万物生成、人性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依据道家学院,《周易》等著《太极图说》,以“太极”为宇宙本源。太极动、静产生阴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五行,五行(五气)推移变化形成宇宙万物。

  邵雍(1011-1077,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依据周易创立新的“象数学”,提出“天地变化,道存物生”,与周敦颐说接近。

  张载(1020-1077),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字子原,人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提出“气”是万物本源,气聚为太虚(天空),生成万物,气的变化归于“道”。

  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洛阳人。周敦颐的弟子,有《二程全书》,“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彖体贴出来”。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提出有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识等。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人,著有《朱子语类》、《旧书集 》、《晦庵文集》。继承了张学说。兼收其他学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天下指无理不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语类卷三)。以上是用天道解释宇宙,人性的一派。

  陆九渊(1139-1192),江西金溪人。以儒为主,吸收佛教禅宗宗,强调内心觉悟,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为“心学”派。著名论断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全集二二)。曾与朱熹在鹅湖辩论天理、心理,称“鹅湖之会”。

  上述两派都是理学派。同时还有理学的陈亮和叶适,以“物”作为最高哲学范围,“显宇宙无非物”(陈亮),“夫刑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叶)反对抽象的“理”说。

  金朝王若虚著《道学渊源学》。赵秉文之传播程朱之学,被称“斯文盟主”,赵复、姚抠、许衡、 窦默也传播理学,建太极书院。但只是传播;没有加进新内容。

  宋代理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探讨义理心性为主,大都以“理”代表精神,以“气”代表物质,由此一对哲学范畴出发,探讨精神与物质、人类、社会的本源的问题。抽象思辩能力超过了旧儒学(此前具体,过分注重实用)。有了思辩哲学的风格。

  二是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命题,朱子语录:“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致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提出“对”的普遍存在和转化,试图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问题,更具思辩哲学风格。

  三是以论证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为目的,理气观,人性论等论述都是准备,都是前提,都似伦理纲常为归宿。试图通过理学的探讨使自然道德化,又使道德自然化。

二、史学

1.通史与当代史

  《资治通鉴》,294卷,司马光编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止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北宋建立之前,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该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与治乱成败安危之际”为主要内容,对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

  《通鉴记事本未》,239篇,南宋袁枢著。《资治通鉴》按时间编写,常有一事分散数卷之中的问题,查阅不便,袁枢以类推例,改编为本末体。自此,本末体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

  《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李焘著。仿续《通鉴》记体例,北宋之事,原书已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李心传著。专记南宋高宗一朝之事。李心传还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40卷,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补充。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徐梦莘编。按年月纪徽、钦、高三朝子金人交往的有关资料。

  《通志》,200卷,郑樵著。“三通”之一。分纪、传、略,其中“二十略”(相当于“志”)是全书精华,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为此前所没有。

  《宋会要辑稿》,500卷。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2.方志

  全国性方志有四种,即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王存《元丰九城志》10卷,欧阳忞《舆地广记》,38卷;王象之《舆地纪胜》200卷。

  都市志二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0卷;吴自牧《梦梁录》20卷。

  地方性方志十几种,主要有:范成大《吴郡志》50卷;梁志家、陈傅良《淳熙三山志》40卷;罗愿《新安志》10卷;施宿《嘉泰会稽志》20卷;高似孙《剡录》10卷;周淙《乾道临安志》15卷;潜说友《成淳临安志》100卷等。

3.类书

  宋代有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之龟》。此外还有《玉海》。

4.金石学

  宋代兴起的新学种。考证古代金石器皿,印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主要金石学家的著作有:欧阳修《集古录》10卷;吕大临《考古图》,10卷;黄伯思《金史题跋》;赵明成《金石录》30卷;洪遵《泉志》,15卷;洪适《隶释》,27卷、《隶续》,21卷等。

三、文学艺术

1.北宋的古文运动

  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北宋文坛仍提倡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还有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轼、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2.宋代的诗

  两宋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新兴的词。在宋代,由于封建租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源于民间的词遂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宋代词人很多,创作的作品数量巨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柳永、苏轼、李清照等。柳永是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风行一时。苏轼既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精神追求。李清照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蓄、风格清新著称,为婉约派的代表。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志士。他的作品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对统治者的屈辱政策及百姓的生活疾苦都有深刻的描写。辛弃疾,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和开一代词风的杰出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吸取了丰富的民间语言,笔力雄健,风格多样,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宋金的话本小说和杂剧、戏曲

  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因其内容有讲经讲史,讲所说故事,不可入三教九流,故称“小说”。小说即教事。

  说话即说书,上话本小说演讲。宋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直有话本小说流传,到明代据以写成《三国演义》、《西游记》。

  宋代的杂剧在唐代基础上发展的,参军戏只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杂剧则多至五、七人,情节复杂了。但杂剧只表演,没有唱腔。

  戏曲在宋代已有雏形。曲由一个人唱,用词的曲子填上话本中的内容来反复演唱,往往一连填很多首,连起来演唱一个故事,是后代曲艺的前身,发展到后来,形成有角色表演的戏,这要在南方流行,称南戏,是近代戏剧的前身。

  金朝的北方戏曲叫“诸宫调”。宫调即宫廷演唱的词曲,将几种词曲混合起来演唱,即“清宫调”。著名的有《西厢记诸宫调》,前身是唐人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到元代王实甫写成杂剧《西厢记》。

4.绘画

花鸟画

人物画

  北宋宫廷有翰林图画院,徽宗时发展到鼎盛,有大批画家在画院供职。

  宋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宋以前的绘画以色彩为主,宋代开始重视水墨画,从热烈转向深沉、成熟。绘画技法内容的精细,到宋代已达极致,不能再细了;所以转向追求韵味,抽象的色彩渐转向黑白了。

四、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

  活字印刷布衣毕昇用胶泥作活字,用火烧硬后排版,印宗右拆开,又可排印其内容。但不如雕版普及。

  指南针早在《韩非子》中已记载“司南”。宋代利用磁极现象的,主要是方术家看风水修宅茔用,后来有人选磁铁。包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地磁 偏角现象。宋代指南针已经应用到航海。

  火药和火器火药在宋以前已有之,主要是道家炼丹中发现的。北宋曾公亮《武统总要》记述用硝、磺、松脂木 配制火药的方法。宋人有了火器,如管刑(竹筒、铁管)的称火铳。以及爆炸物震天雷,霹雳炮。

2.建筑学

  李诚《营造法式》34卷,系统据其在将作监多年包括建宫台庭榭的经验而编,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图文并茂。近人梁思诚有注释。

  宋代人著名建筑有喻皓设计的开封“铁塔”,太平兴国时建,初为木塔,皇祐 时为被雷电击毁,改修时止原样建成硫磺塔;高55米。呈黑色,故名。具有防震、防水、防雷的功能。

3.医药学

  《开宝本草》比唐代医书所记药材多百余种。医学著作分科细,北宋杨康侯《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妇科专著;南宋人宋慈《洗冤集录》讲法医验尸的方法。太医王惟一整理针炙穴位,著《新铸铜人俞穴针炙圆经》三卷,作为针炙教学用。

4.数学和天文学

  元丰七年秘书省废印《十部算位》(即唐代整理者),是第一次印行成套的数学专著。宋代知名数学家有贾宪、秦九韶等。

  天文学家有苏颂,著《新仪象要法》,制“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自动 转,准确地再现不同时期的实际天体位置,被称为世界上另一架天文钟。

5.沈括和《梦溪笔谈》

  北宋抗州钱塘人沈括著《梦溪笔谈》30卷,总结自古以来特别是宋代的自然科技成就,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理理、气象、医药各方面,叫天文历法最突出。有科学家的远,如说猛火油(石油)“后世有大用”即是。

注释: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