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六国各族政权的纵横捭阖
第一节 汉国的建立与前后赵兴亡
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纷纷割据建国,称王称帝,首当其冲者即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国。其历史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其后汉国继任者刘聪荒淫,国力渐衰。刘曜即位后改国号为赵,已无汉国之政治气度,降为割据一方的少数族政权。
一、刘渊及其汉国
由于南宋以后汉族政权屡遭北方女真、契丹、蒙古等侵扰,刺激了汉民族意识强化,刘渊被逐出汉族正统之殿堂而遭冷遇。其实,客观地评价“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刘渊的历史地位不应低估。
据《晋书·刘元海载记》及所附《刘宣传》,渊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18]。自幼好学,曾师从上党崔游学习先秦典籍,而《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曾自诩“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曹魏咸熙中( 264 - 5 )作为高级人质居留洛阳,与汉族士人交游颇密。八王之乱时,受成都王颖推荐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渊从祖左贤王刘宣窃议“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刘宣也同样酷好汉族典籍,其师孙炎曾赞叹“宣若遇汉武,当逾于金日磾”。刘渊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被推举为大单于;刘渊认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决定建国称汉。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在左国城“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
刘渊在位六年病死,继任者刘聪、刘曜皆无其之宏志,汉·前赵渐衰。但刘渊建汉,实开创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先例,揭开了内迁各族汉化之序幕。作为最后一代匈奴单于,他首倡“胡汉一家”,继承发扬了汉王朝的优良传统,理应受到后人的尊崇。北宋时期定稿的《三国志平话》,虽系民间文学性质,也不乏牵强附会之处,[19] 但也对他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篇尾诗:“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反映出北宋以前国人面对民族融合大趋势的正常心态。
二、刘曜与前赵衰亡
聪在位九年病死,
[1]《晋书》卷 33 《石苞附子崇传》。
[2]《晋书》卷 43 《王戎传》。
[3]《晋书》卷 37 《司马睦传》。
[4]《晋书》卷 45 《刘毅传》。
[5]《晋书》卷 92 《王沈传》。
[6]《晋书》卷 57 《罗宪传》。
[7]《晋书》卷 57 《张光传》。
[8]《晋书》卷 62 《祖逖传》。
[9]《晋书》卷 43 《王衍传》。
[10]《晋书》卷 58 《周处传》。
[11]《三国志》卷 15 《魏书·司马朗传》。
[12]《三国志》卷 4 《魏书·曹奂纪》。
[13]《晋书》卷 46 《刘颂传》。
[14]《晋书》卷 54 《陆机传》。
[15]《晋书》卷 14 《地理志》上。
[16]《晋书》卷 24 《职官志》。
[17]《晋书》卷 43 《山涛传》。
[18]唐长孺先生怀疑其出自伪托,见《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9]如谓刘禅降晋之际,“走了汉帝外孙刘渊,投北去了”。其实刘渊其时尚幼,且未见他当时居成都的确凿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