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时期
(960——1279年)
教学要点:五代的更替;十国春秋;五代十国的特征;北宋的局部统一;北宋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金的兴起与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与岳飞抗金;宋辽夏金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教学时数:二十课时。
教学内容:朱温建立后梁;后梁与后唐的战争;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幽云十六州问题;后唐的统治;周世宗的改革与北伐;十国概况;陈桥兵变;北宋的“统一”;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宋辽、宋夏关系;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宋江、方腊起义;金朝的兴起;靖康之难;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两宋经济;程朱理学;宋词的繁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的完成;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理清五代十国的线索;弄清幽云十六州问题的来历;弄清十国的分布及其兴亡情况;理清宋辽夏金的线索;注意宋王朝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弄清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掌握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名词概念;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岳飞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
第一节 五代的更替与十国的兴亡
唐王朝于907年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所谓五代指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即梁、唐、晋、汉、周。因为以前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这些国名,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之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的统治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黄河流域一带。所谓十国,是指在南方存在的吴、吴越、南唐、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和北方的北汉十个国家。
一、五代的更替与十国的兴亡
1.五代的更替
(1)后梁(907-923)
建国者朱全忠,也叫朱温,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任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为关东地区最大军阀,唐昭宗末年,他打败凤翔节都使李茂贞,于904年扶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昭宗,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即哀帝。907年废哀帝,朱全忠称帝,改名朱晃,因宣武镇节都使治所乃古大梁,朱温又曾封梁王,故以梁为国号,都开封改元开平。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30余年。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由于内部混乱,削弱了战斗,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历三帝,十七年。
(2)后唐(923-936)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他杀害割据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于923年4月称帝,自立为唐庄宗,同年10月,灭后梁,自以为建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他大修宫室,广采美女以充后宫;还喜好畋猎,宠信伶人,不问政事,与伶人杂戏于庭,使伶人得以弄权,参与军国大政,文臣武将争相与之交结,他又以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闹得民怨沸腾。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
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除苛刻之政,杀孔谦,放宫女,罢宦官监军,关心农事,发展生产,故能在位8年之久。
后唐末年,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都使、沙陀族人石敬塘与唐末帝李从珂之间的矛盾加剧,他为了称帝,以割地认父相许,向契丹求援,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亲自率兵五万攻后唐,败唐兵于晋阳,耶律德光册石敬塘为大晋皇帝,晋岁输帛三十万匹,割燕云十六州,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于契丹。
后唐历四帝,3姓,计14 年。
(3)后晋(936-946)
石敬瑭以晋王身份起兵晋阳,所以契丹于936年册封其为大晋皇帝,国号为晋,都开封,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契丹得燕云十六州后,“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平如砥,步骑之便,较然可知。”契丹可以长驱直入,石敬塘以义子事契丹主称“父皇帝”,除每年输帛三十万匹以外,每逢契丹有凶吉之事,还要送去珍宝,甚至契丹大臣也向后晋要贿赂,后晋稍不如意,就大加斥责,石敬塘也只能委曲求全,,晋使到契丹往往受到歧视。为此,朝野都以为耻。石敬塘死后,其侄石重贵即位,是为少帝,致书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怒,946年,契丹南下,灭后晋。
947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改国号为辽,遂有久据中原之意,以赏赐军队为名,大肆掳掠,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在中原人民反抗下,致使契丹无法统治,故耶律德光叹道“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因此,在占领开封三个月后逼迫退出。
后晋历二帝,计11年。
(4)后汉(947-950)
后汉建立者刘知远,沙陀人,原后晋太原节都使,他趁后晋灭亡之际,于947年建立政权,因自称是汉宗室后裔,故国号汉,都开封。
刘知远所重用者为杨邠、史宏肇、郭威、王章等人。他死后,其侄刘承祐即位,厌恶大臣所制,想用自己的亲信执掌朝政,与亲信谋杀了杨邠、史宏肇、王章,又遣使去杀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抗,950年11月,攻入开封,杀刘承祐,后汉亡。
后汉历二帝,计4年。
(5)后周(951-960)
郭威于950年灭后汉,第二年称帝,他自以为是周虢叔之后,故建国号曰周,都开封,郭威为周太祖,因其子为后汉所杀,收皇后柴氏侄儿柴荣为养子,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后周960年为赵匡胤所取代。
后周历三帝,计10年。
五代共8姓,14帝,历时53年。
2.十国兴亡
与此同时,南方出现吴、吴越、南唐、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九国和北方的北汉,史称十国。
(1)吴(902-937)唐末淮南节都使杨行密所建,都扬州。937年,为南唐所灭。历4主,计36年。
(2)吴越(907-978)唐末镇海节度使钱镠所建,都杭州。978年被北宋所灭。历5主,计72年。
(3)南唐(937-975)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夺取吴政权,都金陵。975年被北宋所灭。历3主,计39年。
(4)楚(907-951)唐潭州刺史马殷建,都长沙。后梁建国后,曾封马殷为楚王。马殷死后,诸子争权。951年,被南唐所灭。历6主,计45年。
(5)闽(909-945)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都福州。审知死后,继位诸君均荒淫残暴,内乱不休。945年,被南唐所灭。历6主,计37年。
(6)南汉(917-971)唐岭南节度使刘隐所建,都广州。刘隐及以后的南汉诸帝均荒淫残暴,故政局混乱,吏治腐败。971年被北宋所灭。历4主,计55年。
(7)前蜀(907-925)唐末壁州刺史王建所建,都成都。925年为被后唐所灭。历2主,计23年。
(8)后蜀(925-965)孟知祥建,都成都。孟知祥原为后唐大臣,925年率兵灭前蜀,被任西川节度使。932年,孟知祥杀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称帝建蜀,史称后蜀。965年,被北宋所灭。历2主,计33年。
(9)荆南(924-963)也称南平,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都江陵。仅有荆州一地,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被北宋所灭。历5主,计44年。
(10)北汉(951-979)后汉刘知远之弟刘崇建,都太原。郭威灭汉后,刘崇割据河东,建国号汉,史称北汉。979年,被北宋所灭。历4主,计29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先后灭掉南唐、吴越等。979年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3.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的继续
(1)五代十国的君主大部分是唐末的节都使,因此,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的继续。
(2)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都是武夫悍将,因此,武人在五代权势极大。其中有的是在黄巢起义过程中,为了镇压起义军,由当地地主武装转变为独霸一方的势力;有的是唐朝廷派往镇压起义军的将领,在起义失败后,拥兵割据;也有的是地主武装与唐朝军将相互勾结,从而建立的独立王国。真可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3)这些武夫悍将出身于农民或流氓无产者,他们没有门阀门第观念,因此彻底洗除了自南北朝以来支配政治和社会的门第制度和观念。
(4)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充当了当地割据势力的支持者,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的发展。由于唐后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人数也急剧增加,但他们进入仕途尤其是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却很难,晋升到五品以上的人就为数不多,他们被排斥在中央统治集团之外,失望之余,便回到原籍,转而成为当地割据势力的主持者和谋士,这种情况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的发展。
二、后周郭威、柴荣的改革
1.中原经济的残破
五代时,中国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阀混战的直接祸害。表现在“文面健儿”、派兵抢掠、河渠陂塘等水利灌溉失修荒废、故意决开黄河大堤等。
(2)特别苛重的赋税剥削。
(3)残酷的刑法。
(4)钱币紊乱。
(5)契丹统制者的进扰抢掠,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战祸、苛税、酷刑和契丹统治者的抢掠下,北方的农工商业的发展都受到极大的阻碍,五代时荒芜土地多,劳动力损失也大。生产发展和经济交流遭到严重阻碍,必然引起百姓的反抗,封建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从而出现了后周经济恢复工作。
2.郭威、柴荣改革
为了加强集权,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稳定政权,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而出现了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的改革。
(1)郭威改革
内容:严惩贪官污吏;改营田户为编户,奖励生产;废除苛捐杂税,免除牛皮税。
意义:对于恢复中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割据政权下的农民纷纷迁入后周境内,有力的增强了后周的实力。
(2)柴荣改革
954 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为北宋建立后统一局面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改革内容: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免两税;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限制佛教发展,三武一宗灭佛的宗即周世宗。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下令修成了《大周刑统》21卷;鼓励近臣直言朝政得失。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并下令“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为强人”来充当禁军,加强了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开始纽转尾大不掉,内轻外重之弊。
改革的同时,周世宗还南征北战,从契丹人的手中夺回三州和瓦桥关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三、五代十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割据时代。分裂的政治局面,势必对社会经济带来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一般论及五代的人,多强调其消极和衰落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即商品经济的活跃却较少注意。事实上,在政局不稳和中原经济残破这一表象背后,掩藏着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的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前承隋唐,而且直接推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1.五代十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
(1)唐代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代替租用调制,标志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即土地愈来愈集中在地主手中。这种发展意味着土地私有权的进一步加强,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其最积极的后果,是五代十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南方各国都曾兴修大量水利工程。其中以吴越较为突出,以杭州的“捍海石塘”,又称“钱氏石塘”最为著名。
(3)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是军旅起家,他们或出身于商贩,或来源于农民、游民,传统的“崇本抑末”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不甚明确,他们力图通过发展商业来积累财富,加强实力,这样在五代,特别在南方九国政权统治下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曾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2.五代十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1)商品性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的繁荣
表现在:区域市场的活跃;茶叶贸易、桑蚕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牙商的活跃;商业性税收的遽增等。
3.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
五代十国商品经济前承隋唐,后启两宋,唐代以邸店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封建性,在这时有所减轻,贩卖日用品的商业活动则不断增多,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促成了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封建经济内部,又酝酿着政治统一的因素,而且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也要求一个统一的市场,这就为宋代统一和商品经济进入空前活跃的新时期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导致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前期向后期的转折,在这个转折过程中,五代十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中所起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
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云州(今山西大同)、武州(今河北宣化)、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相当于今河北北部与山西北部广大地区。
《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
《资治通鉴》卷286。
《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
《旧五代史》卷114《世宗本纪》(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