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4 案例5 案例6 案例7 案例8 案例9 案例10
案例分析6:敬业精神

  《庄子·养生主》讲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不仅迅速、快捷地解了牛,而且他在解牛过程中,动作出神入化,技术精湛绝伦。文惠王夸他好手艺,他却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对庖丁而言,他早已由技入道,将解牛的职业劳动变成了艺术创造和生命享受,以至他的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一个人占据了某个职业岗位,他就会通过职业劳动体现出他的才智和性情。若他在个人生活中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尚且只是他个人的事(但也不会全部如此),但他要把这种行为方式和态度带到职业场所和职业劳动中,就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不恭和冒犯。因为职业劳动者的最起码的职业伦理要求就是胜任本职工作,要了解和掌握本职工作的基本性质、业务内容和工作技巧。一个优秀的职业劳动者当然不能止步于此,更不能因多年工作而自然获得的经验沾沾自喜、踌躇满志,要更上一层楼,由会、熟,过渡到精通,最终达到绝佳、绝顶,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意识到所做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系统的一个部分,并进而努力促成本职工作的效率,这样的职业工作者就有了明确的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就是对本职工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敬重,并接受自己因从事该工作具有的角色,实现认同,在工作中加以贯彻。每一个职业人员都应具备这样的职业意识,它构成了职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具体的体现就是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并进一步产生自觉的职业伦理的约束和对高尚职业伦理的追求。

  一个社会必须在全体职业人员中树立整体、一致的职业行为标准,从而为职业之间的交往提供稳定的道德标准。职业伦理与一般社会伦理的关系是:一方面它是社会伦理在人们特定活动限度内的职业化,在总体价值取向上它与社会伦理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伦理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多样性和具体性要求,并且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伦理的内容。可见,职业伦理既不能违反一般社会伦理的要求,又不是简单照搬,而要结合职业生活的特点,加以具体化和现实化。

 不同职业的具体伦理要求是有侧重的,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上看,在全部具体形式的职业伦理之上存在普遍的职业伦理原则,它反映了社会对所有职业劳动者的最基本伦理要求。职业伦理原则可以是多元的,如主人翁职业态度、严于律己的职业良心、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集体主义的职业荣誉等等,也可以是一元的,如敬业精神。我们主张职业伦理原则最重要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一条:敬业精神,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对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责任感。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因此,职业应体现社会公利,敬业精神的宗旨首先就是追求社会最大利益的实现,例如,律师职业伦理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保护受托人的利益,但其根本则是体现社会公正,包括尊重法律的权威和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受托人的利益等;医生的职业伦理的具体内容有为患者保密、尊重患者的隐私等,但其最终目的还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即医生的救助职责。如果不是把本职工作的伦理规范放在社会伦理的大背景下,不是首先追求社会的整体价值目标,任何一个具体职业的伦理规范都可能走向偏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每一个职业工作者首先要有对社会、对公众的尽心尽责的心胸和关怀,这也构成了敬业精神的核心要求。

     第二,对本职业总体荣誉的关心.立足于社会、公众的立场并不等于放弃各个职业本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恰恰相反,要在追求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本职工作的成就感,完善本职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之以更佳的形象、更高的效率展示在世人面前。国人经常引用法国名将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方面是鼓励人们要有远大抱负和志向,另一方面则警示人们若没有对军人这一职业的认同、崇敬,就既当不好士兵,也当不好将军。无数的士兵中只有少数佼佼者成为了将军,这些人除了骁勇、才智之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备视军人为天职的敬业奉献意识,可以想象,没有这样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会关心它的社会声誉,也不会忍受长久平凡而寂寞的清苦生活,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没有对本职工作的苦心钻研、体会,你不会看到瑰丽的彩虹,也永远不能体会岗位成才所带来的喜悦。

    第三,对职业和同行比对目前雇主更高的忠诚。一切职业活动的参照只能依据本职业的普遍标准,而不应是客户或雇主们所定的特定标准。例如记者本属于某报社、电台,但他的工作关涉千家万户,对他的职业伦理要求也主要是社会、职业利益的体现,如客观、公正、中立等,若他进行“有偿新闻”,将个人私情夹入报道中,或完全屈服上司或利益团体的偏好,就明显地有违新闻职业伦理。当然,对雇主、上司的服从也常常是职业伦理的一个方面,如何协调二者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当事人得体的技巧。但应当始终顾及社会和本职业的整体利益,通过恰当的道德评价、伦理取舍,将对它们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敬业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与以往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销售,再到消费,中间要经过无数道工序和环节,任何一个工序或环节出错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设计不当会影响产品的使用;生产不当会出现次品、废品,凝结在其中的财力和资源就会被浪费掉;销售中保存不当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总之,尽管任何一个环节只对最终产品付出部分劳动,但它们共同构成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每一道环节都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从而保证产品的顺利生产和流通。

     前一阵,有人对“螺丝钉精神”提出责难,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也进行了批评,说这样提倡的结果,将会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限制人才流动,这是明显的误解。“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就是提倡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贡献,这有什么不对?试想,如果人们干什么不爱什么,干什么不专什么,工作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么,社会这部大机器还能正常运行吗?如果社会这部大机器都锈死了,个人还谈得上什么个性解放和人才流动呢?其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不是要求人们一辈子只能干一种工作,而是要求人们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在干着,就要爱它,就要干好它,不尸位素餐,不敷衍了事,不愧对自己和他人,力争在任何岗位上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敬业精神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个体的荣誉感、信念和良心,即通过长期、自觉的敬业实践,形成对本职工作的敬重,获得良好的职业品质。敬业精神还力主促成从业人员乐业勤业,并积极提高自己的业绩和技能。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先进科技和无数的人才。但人才并不仅仅指从事专业研究的人。科技人员无疑是人才,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如技术工人、技术农民同样也是人才。事实上,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技工,没有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对本职工作的投入、负责、尽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神因素构成了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方面。

     大家都知道当代西方的现代化得力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少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西方的现代化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现代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东西给西方人注入了通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呢?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时指出,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天职意识。所谓天职原本是指基督教的上帝为人指派的指令。十六、十七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内部改革,一改过去把天职仅仅视为宗教敬奉活动的做法,主张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即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同样可以获得上帝的赞许,因此,认真做好现实工作、克尽职守就是忠于上帝。后来这种观念逐渐演变为敬业精神和劳动神圣的意识。职业有分工不同,个人有能力大小,但只要尽力而为,只要全力以赴,都可以在自己的职业上有所收获,这也是构成西方人良好职业伦理素质的历史根源。基督教上帝的应召是促成天职意识的一种方式,但在我们这样无神论传统占主流地位的文化类型中,恐怕不能凭借神的外在权威,而只能培养人们的平等互助意识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心态度,改变人们各自为政、得过且过的行为习惯,尽管这将需要付出艰辛而漫长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