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学科的教育内涵与应用型专业的培养模式》
内容简介
本文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2期
高校倡导“厚基础、宽口径”教育理念,施行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材的教改举措,得到广泛认同和肯定。但在教改实践中,普遍存在将“厚基础、宽口径”宏观教育理念泛化为微观培养目标的偏差。边缘性学科的教育内涵必须依据专业属性正确界定,应用型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依据职岗特性正确选择。
一、“厚基础”与“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
忽视学科之间的应有界限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在应用型专业尤其是文秘本科专业,盲目追求“跨学科专业”,随意嫁接“基础通识”,力图培养普适性“全能通才”,是对复合型专业人材“一专多能”本质涵义的曲解。
1、“厚基础”的内涵应与时俱进
应用型文秘学科的教育内涵,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同步。“现代秘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受教育者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管理过程,明确自己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辅助管理所必须具有的方法和技能。”(董继超《普通秘书学》)现代秘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是传统专业学科教育体系无力胜任也难以赋予的。忽略“厚基础”的时代内涵,强调中文与文秘基础素质表面的相似性,忽略秘书与教师职业属性深层的差异性,继续以强化“文史”素质作为“夯实基础”的主要手段,与秘书职业发展的时代趋势背道而驰。
2、“通识教育”的外延应明确限定
众多学者认为秘书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部分学者倡导无限开放辐射的“米型”结构,力图培养适应各种行业和胜任各类岗位秘书事务的“通才”。知识技能的“复合型”,是知识技能结构的科学组配和优化组合。《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对秘书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应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原则,正确界定“通识”的外延。泛化理解和盲目追求“通识”,则过犹不及而且必定学浅技拙。
二、“通用型”与“宽口径”目标的界定
倡导“宽口径”教育理念,不能混淆学科界限和职业属性差异,不应背离专业培养主体目标追求人材的普适性。偏离秘书职业方向,拔高培养规格,专业思想弱化,职业意识淡化,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通用型”不是普适性和高规格
混淆职业属性无视职业区别,以职业的普适性开拓就业的“宽口径”,将导致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散偏离,人为拔高培养规格无助于“宽口径”目标的实现。“通用人材”是适应特定职岗的专业人材,“杂家”是胜任秘书业务的多面手。文秘专业应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角度,确立符合秘书职业属性,明确针对秘书职岗的培养目标。《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划分为五、四、三、二级并明确提出相应的要求,文秘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层次宜相当于国家四级。至于三级和二级则应在今后招收具有文秘本科学历和秘书职岗成果的文秘人员,施行继续教育或更高层次学历教育。
2、“宽口径”应针对职岗分流培养
行业系统不同,职业岗位相异,所需知识结构有别。文秘专业的“宽口径”应明确针对秘书职岗,如增设政务、商务、司法、教务等选修方向,施行分流培养。师范院校文秘专业更应矫正目标偏差,设立针对学校教学管理岗位的“教学秘书”方向。以不同知识技能特长的“小群体”,适应不同职岗的文秘工作,才能最终实现“大群体”就业的“宽口径”。施行宽口径分流培养模式,亟需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三、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问题
苏联科学家拉契科夫指出:“每门科学总是以建立统一的、逻辑严密的、关于周围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为前提的。”边缘性学科必须准确找到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点”,才能在多学科多专业的有机交融中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1、构建专业化“田型”课程体系
文秘高等教育以职岗为本位,应遵循“以秘书职业职能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限度”的原则,尽快构建“田型”课程体系结构。“口”即文秘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应有的学科界限。“+”即从事秘书职业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至于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延伸,应引导学生以辅修第二学历专本科等方式实现。应逐步实现文理兼收招生制,健全秘书培养体系,施行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2、施行专业与职岗对应的“2+2”模式
目前施行的“1+3”或“2+2”模式,先淡化专业分界实施通识教育,再回归本专业施行专业教育。文秘专业应保持相对的学科独立性,施行专业与职业相对应的“2+2”培养模式。即前2年进行秘书职业通用基础知识理论和业务技能的通识教育,后2年进行秘书职岗特需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分流培养。以政务、商务、司法、教务等“岗位群”为大类设置职岗分流方向,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细分”。以组织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订单式培养”培养,可以有效克服“供需脱节”。
四、师资优化配置与学科协作互动问题
边缘性学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材,必然要求师资结构配置多样化和知识体系综合化。但目前师资结构的单一化和教师知识体系的陈旧性,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复合型人材的培养,必须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并实现多学科的协作互动。
1、知识体系更新和师资结构优化
《秘书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要求培训教师“具有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文秘教师必须系统修习文秘知识理论和秘书业务技能,具备从事文秘本科教学的基本资质。更应深入秘书职岗,亲历文秘实务增长实践技能,更新和重组知识结构体系。保障“厚基础、宽口径”目标的实现,必须从根本上优化文秘师资结构。高校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以及成果评价、职称晋聘等相关政策规定,对师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文秘学科师资建设亟待适宜的政策环境,助其成长促其发展。
2、学科协作互动与培养目标的实现
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互动,是边缘性学科应用型专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材的可靠保障。文秘专业“2+2”模式的有效施行,政务、商务、司法、教务等不同职岗秘书人材的分流培养,亟待学校管理部门协调沟通,尽快实现院系和专业学科之间的协作互动与资源共享。或根据文秘专业课程所需,选派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师跨院系任教。或在相关院系专业设置相对集中的“秘书职岗模块”,使文秘学生进行跨院系选修。要提高文秘本科教育整体水平,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秘书人材,更应加强校际、校地、区域间的广泛联系和协作交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道:“我们感受到旧时代的弊端,同时也看到了纠正这些弊端的做法,然而我们甚至也看到了纠正这些弊端行为所显现的弊端。”就此而言,高校教育的改革才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理性反思“文史”对文秘学科的阻滞与解构》
内容简介
本文发表于《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
寄居文史学科处境,偏文重史教育理念,文史学缘师资队伍,文史为纲教材教法,导致教育内涵陈旧滞后,背离秘书职岗发展趋势,制约了复合型秘书人才的培养。应理性反思“文史”对文秘学科发展的阻滞,对应用型学科特性的消解,对边缘性学科体系的解构,及时校正“厚基础、宽口径”教改中的新偏差。
一、继续归属“文史”学科,延滞了学科体系的发展
依据现代秘书职业职能的基本属性,文秘专业应及时归属管理学科范畴,但历经20年发展之后仍未获得学科独立。专业定位与学科归属的混乱,使文秘专业在随机应变中陷入进退两难困境:“公关热”时培养“公关秘书”,“经商热”时培养“商贸秘书”。加入“WTO”后培养“涉外秘书”,需要“复合型人材”时培养“通用秘书”。在“就业难”时又主张恢复“中文专业(文秘方向)”旧称,以“秘书+教师”拓宽口径。但其陈旧单一的知识体系,始终难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继续隶属文史学科,使其在目标确立、内涵更新、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关系教改成败的核心问题和中心环节上举步维艰,严重延滞了文秘教育由“文史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学科发展进程。构建符合职业属性和适应职岗需求的教育体系,是文秘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继续夯实“文史”基础,阻碍了教育内涵的更新
秘书是通晓业务的“杂家”而非精通文史的专才,“杂”的内涵也随职业发展而变、因职岗需求而异。但长期偏文重史使其内涵陈旧滞后,重古轻今、侧重党政,知识体系结构比例严重失衡。《秘书学》《文书学》《档案学》《应用写作》等主干课程,均以党政文字事务为核心,以党政通用文种为主体。企业商务、司法民事、科教文化以及社团组织的秘书职能运作、文书撰写处理、文档管理利用等,则较少涉及甚至付之阙如。已开设《文学作品》《秘书学》《文书学》《文化概论》,又增设《文学史》《秘书史》《公文史》《文化发展史》《中国通史》。表面上是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实质上是文史至上重学轻用观念的外显化。认为具有深厚文史素养掌握汉语知识和写作技巧即能做“好秘书”,观念陈旧识见短浅近于盲瞽。把“厚基础”曲解狭化为“文史”,是阻碍其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内涵的逆流。边缘性学科应准确把握与相关学科的“衔接点”和“分界点”,才能在多学科的有机交融中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文史化”的师资队伍,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科的边缘性与人材的复合型要求师资结构配置多样化和知识体系综合化,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更应学术兼长与时俱进。长期以来文秘学科以文史学历教师为主体,其重文轻理和重学轻用的先天性缺陷,与边缘性应用型学科的要求已不相适应。“文史学缘”往往使其“讲文秘课程、治文史学问”,崇尚“理论”,摒斥“技能”。文秘教育本质上是学以致用的职业技能教育,重学轻用只能造就高谈阔论眼高手低的务虚者。教师短于“术”则学生拙于“技”。“文史化“的师资队伍难以胜任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材的重任,必须从根本上优化师资配置,优先选留文秘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并从秘书职岗聘任实践型专家兼职任教或定期讲学,以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四、“文史为纲”的教材教法,消解了学科的属性特色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材”,专科职校培养“技术型人材”,理论性和技能性成为本科与专科的天然分界。脱离职岗闭门造车,轻视实践拙于实务成为本科院校的通病。文山史海不仅消解了专业和职业属性特色,而且潜移默化铸成后瞻式思维方式和恋旧斥新保守心态,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材危害甚重。应用型边缘性文秘学科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秘书人材,应树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依据专业职岗方向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应依托专业实验室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实施学用一体的“案例教学”。应将“入校就读-毕业实习”单极教育模式,改变为“基地见习-系统修习-职岗实践-胜任岗位”多极循环培养模式。应尽快实现院系、学科、专业间的协作互动与资源共享,施行教师跨院系任教、学生跨院系选修,更应加强跨校际、校地、区域间的广泛协作交流,真正体现多学科有机交融的边缘属性。
五、廓清“文史”贻害,亟待形成共识多方互动
梁启超先生云:“中国古代,史外无学。”我们在受益于文史精华滋养的同时,也受害于文史糟粕的毒蚀。后瞻恋旧,重学轻用,使我们至今沉醉于回溯历史的愉悦,怀疑抵制对传统规则的变革,回避对未来的瞻望探求。使我们敝帚自珍,鄙视新学,玄谈务虚,耻于言技。流毒所及贻害无穷,人文学科受灾尤重,文秘学科只是典型缩影。
文秘学科的教育内涵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教学过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层面。清除“文史”贻害,文秘学科首当其冲,文史学科亦责无旁贷。陈年积弊自不可一朝廓清,系统工程更需形成共识多方互动。否则无论是将文秘学科归属管理学科,还是建制独立秘书学院,任何构想都将失去其价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