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序论:
20年来,本课取得的成绩: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学科地位得以巩固,课程范围日渐扩大,教师队伍趋于稳定;
但问题仍然不少: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造成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单一化和形式化倾向。
因此,高校写作教学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予以调整和改革。
一、重新定位写作课的目标与任务
超越“文本制作”和“板块组合”的传统观念。
(一)“3条目标”:
传授写作常识,培养写作素质,提高写作能力。
(二)“3个合拍”:
与勃发的市场经济潮流相合拍,与素质培养的教育任务相合拍,与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相合拍,与“高技术和高情感平衡”的新价值观相合拍。
(三) “4个指标”:
1、常识指标——基本的知识体系,通过书面考试得到检测;
2、规范指标——文字书写、文面布局、行款格式的标准化程度,可按规范指标得到统计;
3、速度指标——按不同对象、级次提出单位时间内草拟和清誊的字数标准;
4、质量指标——内容所具有的价值程度,通过综合衡度得到相应的比值。
(四)实现“四化”:
科学化(方式、途径、工具)、系统化(结构及联系)、现代化(观念、内容及所达水平)和民族化(概念、体例及表达)。
既要有整体的、全程的目标,又要有分项的、单程的目标。把训练落到实处。
二 教学方式、手段的更新
引入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深入实践,采集材料。
(二)情景描述与操作演示
可收到直观、形象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发挥想象。
(三)利用实物教具等
(四)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将动态文档转换为动态执行代码,扩大查询检索的功能。使用“绿屏技术”。
三 教学内容的“双向结合”
写作教学内容要注重“双向结合”:
(一)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既照顾到口径的宽度,又照顾到方向的深度;
(二)文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既学会审美意义上的表达,又学会实用意义上的表达;
(三)常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既通晓已有之理,又长于操作之行;
(四)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结合——既介绍前人的经验,又注重现代的观念和方法;
(五)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既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又不搞“概念搬家”、“名词爆炸”,着意融会吸收;
(六)个体性和共向性的结合——既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又引导学生认同共向的价值准则。
双向结合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引导操练,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四 增加“阶梯”,加强考核
写作教学需要开辟“第二课堂”,走出校门,接近生活。这样既可以训练集材能力,又可以开拓文化视野;既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锻炼社会适应能力。
(一)教学程序、时间的安排
增加“阶梯”。
第一阶段为“基础型写作”,安排到第一学年,占总课时的60%,重点讲授原理、常识,集中解决文字表达、书写格式问题。
第二阶段为“采集型写作”,穿插到第二、三学期的假期前后,占总学时的20%,主要方式是举办讲座,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街厂农村,调查社会现状,采集生活材料,加以整理研究,写出相应的纪实性文章、应用性文章或文学小品,假期结束后由教师批阅,进行统一或个别的指导。
第三阶段为“研讨型写作”,安排到第四学年,占总学时的20%,主要从事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知能转换和手脑并用,符合循序渐进、阶梯上升的教育规律。
(二)完善考核计划、评分标准
鉴于写作课的实践性特征,考核计划应与知识性课程有所区别。
1、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可考查,可考试,可开卷,可闭卷,可口头,可书面,可全程考,可随程考。
2、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能力提高情况。
3、兼顾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往往在文体、语体等方面各有所长。考题不宜局限过死,应有一定的弹性系数和选择空间,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和爱好。
4、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要减少“面面俱到”的考题分布,重在考查能力和应用,不鼓励无意义的死记硬背。
5、除了以“学习——成功率”和“时间——准确率”为成绩尺度外,还要结合“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自身基础上的“提高程度”等因素。
在具体评分过程中,要考虑达标评价,即是否达到该学科、该专业、该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
结尾:
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为高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只要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开拓,写作教学会取得更加丰厚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