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写作方法 习作示例
训练习题 考题汇总
教研论文 专题讲座
   传授写作知识 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写作素质 学会写作教学
 
 
一、基本情况:

    罗立桂,女,汉族,1974年12月生,甘肃武威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开设过《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 目前主要从事写作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尤其致力与网络写作和文学媒介研究。已在《写作》、《兰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网络写作的特征及其对传统写作的理论变革》、《网络文学的互文性写作特质》等论文是个人研究成果的表述。以主要完成人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参编教材1部。

二、科研情况简介:

《网络文学的互文性写作特质》一文主要内容

本文发表于《兰州学刊》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电脑写作、上网写作成为可能,网络文学就是伴随着这种新的写作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由于受电脑和网络技术特性的影响,网络文学的互文性特征非常明显,网络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充满互文性写作的特质。
    要探讨网络文学的互文性特征,首先要了解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最初是由法国文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其后罗兰·巴特、里法特尔、吉拉尔·热奈特等学者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都强调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文本中的互文性现象,最终要通过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互文性手法来建立。
     互文性理论不是因为电脑和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但是电脑和网络技术却为互文性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新型的技术支持。网络的超时空性、超链接性、多媒体性以及高度复制性为网络文学的互文性写作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分析目前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戏仿、改写已有文本。颠覆名著是文字娱乐时代的成名捷径之一,这个原则照样适合网络文学,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戏仿和改写几乎总是从经典作品入手,从古典名著到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似乎每一部经典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戏仿之作。网络文学作品中,还有对歌曲、古典诗词等已有文本的戏仿和改写,宁财神作品中就常用这种手法兰州学刊。
     二是同题材作品相互模仿构成互文关系。由于网络上资料的丰富性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开放性,使得网络作者很容易得到写作的相关参考资料。再加上网络上的作品普及快,传播范围广,一旦出现人气旺、影响大的作品,马上就有写手效仿,或套用情节,或模仿语言风格,总之是依靠已有作品的知名度,提高自己作品的点击率,赢取读者,在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出人头地。写手新完成的作品自然将被模仿的作品纳入本文的意义构成之中,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内涵。同题材作品在网络上构成了很丰富的互文性文本。
     三是通过多媒体手段、超链接建立互文关系。网络文学超文本用多媒体技巧和“链接”的方式可以把网上的一切材料引入当前文本,切入到传统的文字叙述结构中,从而使一篇作品中,既包含了文字,又包含了声音、图片、视频,以达到全新的艺术效果。这种方式和互文性手法中的拼贴方式一样,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加入一些材料,如文本中加入图片等,各种资料在文中被合并粘贴在一起。另外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把一篇或几篇作品直接套接在另一篇作品中,形成文中有文的现象。
     四是创作与批评的紧密结合。西方一些文艺学家致力于写作与批评一体化的互文性写作手法,使评论有资格参与文本的构成。法国的罗兰·巴特就是这类手法的著名实践者。在线写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写完了直接贴出去,读者就可以跟贴评论,作者还可以发贴子,对读者的评论作出回应。在网络上点击开一篇作品,往往同时就有很多网友评论的贴子,对作品的写法、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作出评论。这些代表各种声音、各种意识的贴子和作品在对话的基础上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形成网络上特有的互文关系。
     网络文学的互文性写作特质提高了网络作者创作的兴趣,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手段,为读者参与创作和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全面革新。但是互文性写作给网络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互文性写作降低了网络文学的严肃精神。其次,互文性写作消减了网络文学的独创精神。另外,互文性写作拆解了网络文学的诗性精神。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起网络文学研究者和作者的重视。


《网络写作的特征及其对传统写作的理论变革》一文主要内容

本文发表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

    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最根本的不同就是载体的不同。载体在写作中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写作依赖的技术手段,而且是写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本质要素。网络写作将影响到传统写作理论内容的变革,在写作实践中实现对传统写作理论的变异和重构。
     一、虚拟性引发真实性理论的重构
     互联网在艺术作品与客观的真实世界之间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即虚拟世界。网络写作行为和作品必然存在于这一电子虚拟空间中,网络作品对虚拟现实肯定会有反映。这样,网络写作者所面对的写作对象,除了传统写作理论中所界定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还可以是依赖网络而存在的虚拟世界。传统写作者在写作实践中,在作品的真实性追求上,要么讲求客观真实,要么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要解决的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网络写作中,作品的真实性追求还包括对虚拟世界的真实反映,涉及到客观世界、电子虚拟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的关系问题。
     二、超文本导致表述方式的变化
     自从文字产生以来,传统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表达思想的。但是网络写作不仅仅可以使用语言文字,还可以运用音乐、声音、色彩、图像、动画、光线等多媒体手段。按照传统理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艺术形象是间接的,必须通过读者的表象、联想、想象等中介环节,才可能在读者脑海里唤起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在网络多媒体写作中,写作形象一旦产生,除了文字,还可以用动画、光、声、色、像等种种形态表现出来,作品形象是直观、具象的展示。多媒体手段解除了传统写作中写作者语言表达的痛苦,加强了写作表达的丰富性,使写作有了立体表达的可能。文字不能表达和表达不清楚的,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网络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决定了它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和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
     三、数字化带来作品经典意识的消减
     传统写作中,手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是原初写作状态的重现,可以反映写作过程,而且代表着作家的个性特征,对手稿的重视和研究,对孤本、善本的收藏,是传统作品经典意识的表现。网络写作在稿件的文字处理方面不具备个性化的物理特征,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如此,因此就削弱了作品的附加信息,如笔迹等作者的个性痕迹。所以就不存在不能修改的作品,也不能、或不便保留作品原稿。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经典意识的消减,还表现在写作的态度和动机上。传统写作中,文章是匕首,投枪,担当着经国立业、社会教化的任务。作家们是民众的“代言人”,文章是人格的复现,作者要对社会和自己的作品负责。因此,写作发言必须认真谨慎,以“十易其稿,数载删阅”的精神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在网络写作中,写作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免受到伤害,因此可以任意宣泄,无拘无束地表现,各种写作动机都有,写作者带有明显的游戏心态,传统写作者的神圣感和作者的作家感也消失了。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次性消费。这样,导致不少作者在语言上缺乏推敲打磨,手法上自由随意,使得许多作品粗糙拙劣,传统写作的经典意识被挤压,趋于消退。
     四、快速性促使写作心态的转变
     与网络写作相比,传统写作的一个标志是:缓慢。“爬格子”,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形象描绘,传统写作中一直追求的虚静的写作心态也与这种写作方式相适应。网络写作则表现为一种快速性,文字输入快捷流畅,大块文字随意组合,句子可以随意扩张,信息的剪切、复制、粘贴、和跨文本的剪接、调用都极为方便,使快速输入和输出都成为可能。网络交流传播的信息量大和信息传输速度快的特点以及网络上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也要求写作必须是快速的。因此写作只注重快速码字而不注重心灵,更讲技巧而不注重精神。信息多、杂、快的网络存在与写作情感化、艺术化需要时间的持久性和心境的稳定性的虚静理论形成悖论。
     五、交互性、智能化造成精神气韵的缺失
     统写作美学认为文章写作过程中渗透着主体的生命体验,作为个体精神的产物,作品应该灌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气。“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显示了传统写作美学精神的生命本质。文气也应象人之体气、血气一样流动不息,气脉及其动态运行而形成的气势在作品中的整体流动使作品呈现出首尾贯注的整体风貌。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传统写作对作品要渗透主体生命精神和整体性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写作中的“接力小说”、集体创作的作品以及各种片断组合的文本,尽管在语义和情节上是通顺的、连贯的,但由于是集体写作,不是一个写作主体,作品的整体性就会被割裂,内在气脉和主体生命精神就会有缺失。尤其是随着智能计算机的发展,电脑模拟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自动创造艺术,智能化写作成为可能,让电脑自己来写作,人部分地退出写作主体的位置。这种智能化写作对人文精神的挑战是不容置疑的,主体的隐退,作品的机械性生产和复制,使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文学创作失落了心灵和智性,作品更多机械性而少了人文性。
     我们对网络写作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的探讨上,还应该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概括和总结上,以求变革旧有的写作理论,以适应新实践发展,同时需要分析研究网络写作造成的冲击和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解决科技理性膨胀与人文精神失衡的问题。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联系方式:lmd33@163.com

技术支持:链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