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思想是在西方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包含有丰富的合理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汲取它们中的精华,熔铸于社会主义道德之中。同时,也应看到它们之中包含的糟粕,应认真分析研究其伦理思想。
西方传统伦理文化,尽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辗转多变,但是从整体上看,各个时代所普遍尊奉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普通西方人在实践中所奉行的根本伦理原则,有着共通之处。我们认为,这些共通之处就构成了西方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1、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的个人或自我。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和他人相分离的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个人主义术语最初由圣西门主义者创立。①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将它理论化。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自由竞争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个人主义就成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伦理基础。近代以来,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立足点,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涉及道德体系、宗教信仰、政治信念和经济思想等。个人主义理念不仅植根于西方各种理论体系中,而且汩汩流淌在西方人的血液里。例如他们找工作时常常自我“推销”说,“好啦,你的招聘工作到此结束,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不雇佣我是你的损失”等等。
历史地考察,个人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确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主义对个性自由的张扬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有力武器。它要求个人运用自己的理智做出独立判断,不要盲从外在权威,要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将其推给上帝、社会和他人。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大大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个人主义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由于个人主义过分强调个人本位,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不仅导致社会责任和集体意识的匮乏,还造成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成为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因素。此外,个人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极端利己主义。一些西方思想家也正确地提出要对个人主义有所限制。康德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的道义论强调对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原则的超越。康德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存在,人的理性要对感性加以限制。黑格尔也深刻地批判了那种抽象地、孤立地考察个人,强调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不过是社会历史实现自己的手段。个人只有接受民族使命,履行国家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上升为自由的有道德的人;个人应当服从国家,以实现国家的普遍目的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康德、黑格尔试图引导人们去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2、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它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而来的。古希腊时期是人道主义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古希腊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主要局限于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智者派思想家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性的极端压抑,酝酿了后来的对神的反叛和对人性的狂热追求。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道主义思潮如狂飙猛进席卷整个欧洲。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根据人道主义理论,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无情地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后,人道主义作为西方伦理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直成为近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理论基石之一。
人道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彻底打破封建主义及宗教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在西方社会近现代史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然而,人道主义的发展史表明,把以往对神的崇拜、对神的力量的无限憧憬和信仰转移到对人自身力量与理性的无限崇拜和信仰,相信人的无限可能性,就使得人的力量被人自己抬高到不应有的高度,从而使人“再度丧失了自己”。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可以发挥主体性征服自然的同时,盲目相信人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助长了人无限制掠夺自然的欲望,成为日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滥觞。
3、敬畏上帝
在西方历史上,人们对“神”或“上帝”之名称的理解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根源及其复杂多样的内容。一般来说,西方人的神灵观或上帝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古希腊文化的神性观。希腊神话和传说构成了古代希腊人的宗教。每个希腊人都对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特别对其中的某个或某些作为城邦保护者或不死祖先的神灵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另一来源是希伯来文化中的上帝观。希伯来人的至上神耶和华最初是指古希伯来信仰中与其古代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雨神,后来发展为以色列人的民族神。基督教的上帝观念也在演变之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是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和救世主。上帝作为人的信仰对象,是永恒存在、持久不变的,与此相对,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神面前,人是渺小而有限的。而且,基督教原罪观认为,人是生而有罪的。因此,人只有对上帝敬爱虔诚,把整个生命交给上帝,时刻向上帝祈祷和忏悔,才能赎罪并求得灵魂的超越与解放。“敬畏主就是智慧。”(《圣经·约伯记》28:28)敬畏的主要含义不是恐惧,而是谦下、顺从。敬畏上帝的信仰使得人们借此倾向于恭谨、谦卑地对待和我同类的其他上帝的子民们,这样,敬畏上帝又与爱邻人、爱同胞、敬人尊人的意识联系在了一起。
敬畏上帝的观念处处体现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构成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撑。虽然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关于上帝神性理解的争议不绝于耳,但那与其说是反对宗教,还不如说是反对专断的教会,基本无损于西方人的敬畏上帝的思想。在精神领域,神学家们总是废寝忘食地进行上帝存在合理性的证明。即使是那些倡导摆脱宗教桎梏的启蒙思想家,也纷纷在自己思想体系中保留了上帝的位置。在他们思想意识的深处,敬畏上帝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敬畏上帝的观念也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基督教上帝观认为,上帝通过宇宙而间接地显现自己,人可以通过认识宇宙来认识上帝。这促使西方人执著于探索自然奥秘,并逐渐孕育出科学精神。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与敬畏上帝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斯·韦伯曾指出,新教徒的禁欲主义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他们遵循“上帝的旨意”积极追求利益,极大地振兴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1在这里,敬畏上帝观念构成了禁欲主义的思想根基。
随着科学日益昌盛发达,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力似乎愈来愈小。但是,科学与宗教信仰面对的是人们不同的价值需求。科学并不能解释和解决人类理性之外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圆满回答一切有关人生困境的苦恼。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而上帝是超越人的理性之外的。敬畏上帝,就使人类在精神上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这也是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会转而专注于上帝证明的根本原因。简而言之,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敬畏上帝是西方人通向精神信仰和终极关怀之门。
与东方传统伦理文化一样,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思想宝库。我们在此粗线条地勾勒了西方传统伦理文化,只是为大家开启了认识西方伦理文化的一个窗口。这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西方伦理文化是不够的,有待大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把握与体味。和东方文化的某些积极成分一样,西方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也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西方传统伦理文化,并不仅仅是去欣赏异域的思想瑰宝,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能够以它为参照系,对自身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定位,对于世界和未来有更好的把握。
注释:
①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134~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