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
参考资料:《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1986年5月8日
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形成对结果的不同表达方式,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实证分析不要求做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有伦理标准,因为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说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影响的方向和大小。
思考题: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案例2》古代以色列人对政府的认识
《圣经》中记载:公元前1030年,古以色列部落一直没有中央政府。以色列人要求先知撒母耳“创设给我们以仲裁的国王,象其他国家那样”。撒母耳为打消以色列人的念头,描述了在独裁者统治下的生活:“国王会这样君临你等:他要夺走你等的儿子,安排在他的身边,做他战车的马僮,跑在战车的前面……他要夺走等的女儿,给他洒香水、备餐、烤面包。他要抢占你等的土地、葡萄园(即使是你等最好的园地),赏赐给他的仆人……他要强征你等1/10的畜群,你等将沦为他的奴仆。你等在那里要为自己有了国王而悔恨。”以色列人没有被这令人泄气的告诫吓住,“人们不听撒母耳的劝告,说:‘不,我们需要国王,这样我们才能和其他国家一样。国王给我们以仲裁,走在我们前面,带领我们战斗’”。
参考资料:《撒母耳记》,第9章,第11-18节
简要分析:《圣经》的这一段记载表明,对政府的矛盾态度古已有之。但政府又是必要的,它能为国民提供一些难以通过自身来提供的服务(如军队),然而政府的存在与运行需要国民付出代价,即交纳捐税。因此政府的一切支出最终来自私人部门。随着国家及政府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形式,这就是财政分配。早期的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的收入,也是国王的收入,这使国家、政府、国王(或皇帝)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概念,从而也都是财政为之服务的对象。
思考题:你对国家、政府、财政的关系有何理解?
《案例3》 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看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有关专家认为,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之后,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求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将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开始减弱。但目前仍需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因为实施这一政策的三个条件还没有完全改善:第一,国际局势不稳定这一条件还没有完全改善;第二,整个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包括西部开发这种区域性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等,任务很重,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第三,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根除。另一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继续存在,因为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安全程度的两个指标: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还远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的水平。
在积极财政政策下,2003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多年未见的新动向:电力紧张、煤价上涨、投资飙升、消费趋旺、出口猛增。特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动力充沛,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的同时,来自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明显恢复和加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2003年前两个月的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30.3%,而自筹资金增长高达60%。仅头两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倍,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超过了40%。
简要分析:投资、消费、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其中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这三者,如近年来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为了扩大内需,并改善我国目前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当这些政策发挥作用时,经济出现了增长。相应地,经济增长必然使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也增长,财政收入相应增长。
1998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反映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当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恰当的财政政策选择,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调节总供需的关系,对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改善财政状况。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主要的是体现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的调控,一旦市场经济恢复恢复正常运行,积极财政政策则应淡出。尽管如此,通过近年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重要推动,也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认识财政与经济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思考题:怎样从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认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