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

     财政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14门核心课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自设立经济系以来一直开设《财政学》课程。至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2000年作为我院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本课程立项为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经济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学院在政策、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

财政学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需要政府?哪些事需要或不需要政府来干?政府采取不同的行动会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政府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要使政府的行为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如何制定政府的行为规则和制度?财政学是极具挑战性的,显然,解释和规范政府的行为要比解释和规范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行为要困难得多。如果说家政学研究的是当家之道,企业管理研究的是经营之道,那么财政学研究的则是治国之道。

本课程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提供分析的基本方法。另一个部分是阐述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制度,并试图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评价。除前面所提到的各章外都属于这一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而第二部分则是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的理论部分可分为基础理论、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和宏观理论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第1至第2章)阐述财政学的基本概念、规范和实证分析的一般工具以及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后三部分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框架。支出理论(第3至第7章)主要分析政府该在多大程度上应成为社会产品的购买者、生产者和分配者,政府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该部分涉及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管制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收入理论(第813章)从税收、价格和使用费以及公债三种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来阐述政府该如何征税,制定价格和发行债务,主要涉及税收效率理论、税收归宿理论、公共定价理论以及公债理论。宏观理论(第1416章)主要讨论多个政府或多级政府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对总需求、消费、投资以及物价水平和就业状况会产生的影响。该部分主要涉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以及财政宏观经济理论。专设一章,第十七章,分析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包括国际税收、关税、出口退税、外债和开放经济下的财政一货币政策配合。

    本课程具有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成绩分析报告、学生调研指导计划,有教学案例库、作业题库、试题库等;选用权威专家课程教材《财政学》(陈共主编,以最近版本作为首选);有完整的文字教案和电子课件,同时还有大量可供参阅的中、英文教学参考书和期刊。在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本课程授课对象广泛,不仅为我校经济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而且还面向全校相关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

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安排,本课程学时一般为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24学时,其余学时为理论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