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日期:2015-04-12  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精品课程 阅读:15

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有自己特殊的矛盾,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与它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包含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这两层意思。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而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气息与现代特征。

一、   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

教材26页阐述的是“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非片面的、教条、僵化的理解,而是:“正确、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认识应包括: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律、四大范畴把握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认识来源、能力、形式、过程的认识。1、可知论,世界是可知的;世界只有尚未被认识的,没有不可被认识的2、反映论,人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3、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反复、深化、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思政工作及学科研究中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根本指导思想、立场、观点。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阐明生产社会性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第二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第三点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内在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唯一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武器,当然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例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人的本质的学说、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等。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也必须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灌输的原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不认真学习和把握上述理论,也难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同时,我们观察思想观念领域里的现象,当然不能停留在精神现象的领域,不应从思想、概念本身就事论事地去分析根源,而应当从物质生活领域中,从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中去分析根源,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还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而不应当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条件下讲的话,不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到处搬用。比如,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的视野主要在欧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人类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欧洲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概括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没有将“五大形态”作为世界各国民族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要正确和全面地理解为什么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总是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那就必须同时深入学习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可能而且必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怎样跨越的问题,从而也才会从中得到理论启迪,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信念。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

“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等待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等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创造活力。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一直把是否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作为党是否成熟以及成熟程度的标准来看待。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仍然必须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一方面,要牢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要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一般教科书列出了4条、5条、6条不等。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就必须深刻理解、领会以下十条基本原理。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他们经过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考察,第一次以所有制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类型为科学标准,概述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标志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生产关系为核心,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体,对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完整的经典的表述,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资本论》的出版,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和深化,使社会形态理论通过验证由“假设”变为科学,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不是描绘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运动,而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中,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化。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他通过与西方社会的初步比较,认识到东方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结构不同,他首先声明《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不能作为判断俄国前途的依据,进而作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晚年继续探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完整体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印证和发展。19891991年苏联和东欧发生解体和剧变后,国外一些学者因此又认为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些论调不仅被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的事实所驳倒,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邓小平理论全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使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后的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希望得以正常发挥。

当代资本主义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一些国家(如美国),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否过时了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便会看到,《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而消失。当然,资本家剥削的形式改变了,已由过去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为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了。剥削形式的改变并非剥削本质的改变。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必然存在和发展,尽管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或迟或早总会成熟,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进而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她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埋葬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她要最终消灭一切私有制;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最后才能得到解放。这个理论也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