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七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共 12 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分析东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原因和措施。
二、了解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注意对地主田庄经济发展的分析。
三、了解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掌握匈奴分裂、北匈奴西迁和羌族人民三次大起义的情况。
四、了解东汉后期宦官外戚擅权专国和党锢之祸。
五、了解黄巾军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六、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注意对谶纬盛行和佛教传入等问题的分析,了解候风、地动仪等科学技术和成就。
第一节 东汉的统一与恢复社会秩序
一、东汉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刘秀经营河北。
东汉的建立。
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二、东汉王朝的阶级基础
东汉皇朝的基础。“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
察举和征辟制的推行。
三、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释放奴隶和囚徒。
四、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措施
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组织军队屯田和精兵简政。
安辑流民。
半途而废的度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经济区域的变化。
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
《四民月令》与地主田庄。田庄内的阶级关系。田庄内的宗族关系。
自耕农与封建国有制经济。自耕农个体经济。封建国有制经济。
二、手工业的发展
水力鼓风炉。造纸术的改良。纺织。漆器。陶瓷。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在南方的推广。人口南迁。新经济区的出现。
第三节 东汉后期的社会阶级矛盾与黄巾起义
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外戚宦官擅权专政。朝野清议与党锢之祸。汉桓、灵帝时的腐朽统治。
二、黄巾起义
人民的反抗。流民起义与羌族反抗。
黄巾军大起义,原始道教与农民斗争的结合。黄巾军起义的余波。
三、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匈奴族的分裂与西迁。匈奴族的分裂及其与东汉的往来。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西迁。
东汉与西域关系。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出使西域。班勇在西域的建树。
东汉与东北各族。乌桓与鲜卑。扶余、高勾丽与挹娄。
东汉与羌族。羌族人民的三次大起义。
东汉与南方和西南各民族。蛮族的反抗。东汉与西南夷关系。
东汉的对外关系。东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东汉与越南的关系。东汉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四、东汉时期的文化
哲学和宗教:谶纬迷信的盛行。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
史学、经学和文学艺术:
史学:《汉书》、《汉纪》、《东观汉记》。
经学:经今古文、白虎观会议、郑玄等注经。
文学艺术: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刻艺术。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天文学: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医学: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医术。
两汉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饮食的特色。服饰及妆饰。宫殿与民宅建筑。交通与运输。
婚丧礼俗与社会风气: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精神风貌。社会风气。
参考书目:
①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1965 年校点本。
②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③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④陈直:《两汉经济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⑤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3 年版。
⑥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版。
⑦钱剑夫:《秦汉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⑧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⑨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⑩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