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拓展资源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二章 夏商周文明社会早期之发展

(共 12 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文明社会初期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

二、了解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三、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独特方式。

第一节 夏奴隶社会的形成

一、夏王朝的建立

大禹。夏启。《甘誓 》。

二、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

夏的政治结构,《禹刑》。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三、夏代的中兴和衰亡

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季杼、孔甲、履癸。二里头文化。

第二节 商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商汤定亳与盘庚迁殷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契、冥、王亥、上甲微。汤与伊尹。盘庚。

二、奴隶制经济形态

商代的经济,青铜工具。“田”制。金属货币。青铜铸造工艺。

三、奴隶制政治形态

商代国家机构。内服与外服。军队与刑罚。

四、武丁拓边

武丁。妇好。

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五、商的衰亡

阶级与阶级矛盾。帝辛的残暴统治。商王朝的灭亡。

第三节 夏商文化

文字:甲骨文、金文。

文献:《甘誓》、《盘庚》、《商颂》。

天文:日食记录与新星观测。

历法:《夏小正》。

《洪范》的政治思想。

宗教及其他。

参考书目:

①尚书的《虞书》、《夏书》、《商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②司马迁:《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

③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④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⑤北大历史系:《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⑥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先秦史学会:《夏文化论丛》,齐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⑧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⑨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⑩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四节 西周奴隶社会的发展

(共6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由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远游、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组成的西周发展历程。

二、了解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

三、了解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周王朝的建立

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文王建国。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与营建洛邑。

二、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耕作技术与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封建制度。

四、国家机器的强化

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军队、刑罚、礼乐。“五服”制。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

五、西周的衰亡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昭王南征。穆王远游。厉王专制。

西周王朝的灭亡。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

四、西周文化

一、《周易》与中国古代哲学。

二、周初“八诰”的政治思想。

三、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四、文学:《诗经》、《周书》。

五、天文历法。

六、音乐。

参考书目:

①尚书的《虞书》、《夏书》、《商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②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译》某些篇章,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③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

④张亚初等:《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⑥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⑦北大历史系:《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⑧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⑨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⑩容庚等:《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