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十三章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兴盛
(共12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和大一统昌盛状况。
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扩大及其在当时国际上的地位。
了解唐中叶由盛而衰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转折性地位。
第一节 唐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唐统一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唐朝的建立。东征西讨与重新统一。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二、政治制度的继续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的改进与科举制的发展。唐律的修订。
三、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背景。李世民评价。
四、高宗至玄宗的经济与政治
唐高宗的统治。武周政权及其评价。开元之治及其衰颓。
第二节 唐边疆各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一、北方与西北各族
东突厥的复兴与解体。唐灭西突厥。安西四镇。回纥的崛起与衰落。
二、西南各族
吐蕃的崛起。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南诏的历史地位。
三、东北各族
契丹的兴起。奚、室韦与靺鞨。
第三节 唐中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瓦解与破坏
均田制瓦解的历史原因。租庸调的破坏。府兵制破坏与募兵制。
二、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兴起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中央集权的暂时削弱与强化趋势。
第四节 唐后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两税法的推行
两税法内容。两税法推行前后的社会经济。民众的负担。
二、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
南衙北司之争。永贞革新及其失败的原因。元和中兴与割据条件的继续存在。
第五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土地兼并激烈。统治集团贪残。藩镇割据祸乱。
二、唐末农民大起义
裘甫、庞勋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