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以各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为参考,特别是融合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理念与策略,充分考虑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需求向在校师范生、中小学学科教师、中小学校长、县区电教人员与教研室人员进行了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方法、理论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化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方案,并聘请教育学、教育技术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规划了课程的内容体系框架,系统开发出由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组成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1)分析基础课程改革需求,开展系统调研 为增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教学团队开展了系统的前期调研,包括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研,对甘肃省10多所中小学的116名在职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研,从我校16个公共课教学班中选取3位任课教师及所在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调研,形成了3个调研报告;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个案研究,选择了3名中小学学科教师,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等方面做了个案研究等,调查报告与调查分析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调查报告.Swf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调查报告.Swf
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效果调查报告.Swf
4.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调查分析.Swf
(2)精心策划、专家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邀请了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博士生导师王嘉毅教授等多位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专家,对提出的课程设置体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方案进行了论证,系统规划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组织多方力量,系统开发立体化教材 教学团队组织20多名中学教师、30多名研究生,历时两年,开发了由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组成的《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立体化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文字教材20余万字;光盘教材4.1G,包括视频动画298个、交互式电子书82本、多媒体作品12个;网络课程包括学习主题38个、学习活动111个。其中开发的立体化教材,已在学校2006级以来的师范生中使用。
(4)全面教学改革实践,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动态跟踪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依托开设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公共系列课,分别就课程开设的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学习效果开展了系列跟踪研究,获得了相应的3个调研报告,课堂观察40余次、发放各类调查问卷2000余份、收集学生学习反思数据900余份、拍摄照片300余幅、拍摄弗兰德分析用视频累计500多分钟、组织学生座谈1次。 多元化评价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形成了以网络平台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作品为主要参照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构成了能力发展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了良好应用效果。网络平台中设计测验40个、作业18个、数据库4个,学生所有作业通过平台完成,系统自动完成成绩汇总。
(5)建立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以专家引领、教师联合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为形式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仅仅在课程规划建设阶段,围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召开专题会议(讨论)31次、开展集体教学研讨11次、专家指导教学座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