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剪影
团队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团队建设

二、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一)服务向西开放国家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 “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汉语言教育和汉文化传播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汉语言和汉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兴起了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

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路段,地处中国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桥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通衢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是汉语言和汉文化圈向西传播的前沿。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施, 对汉语言推广和汉文化传播人才的数量、规格和层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团队将以“推广汉语语言、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国际交流”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教学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人文气质以及“通语言、擅教学、会交流、懂规则”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本建设周期内,培养500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其中外籍学生250名),培养340 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其中外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120名)。

(二) 以语言素养为核心内容,三位一体为培养手段,双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探索和完善“332”高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团队将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培养“精通汉语,会用英语,初识三语”的语言教育人才;同时,充分发挥本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平台优势,中外学生结成“一对一”学习伙伴关系,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协同发展;最后,将中华文化传播作为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并重,培养具有较高的汉语素养和语言教学能力,并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和完善 “332”高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

(三)构筑学科发展平台,引领本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

我校是甘肃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汉语教学最早的院校,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富有朝气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产生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至2015年,省内共有三所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三所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而我校是甘肃省唯一一所同时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院校。同时,本团队具有甘肃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和国侨办西北师大华文教育基地两个社会服务平台,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居于我省领先水平。

本团队将在现有研究基础和学科平台的基础上,整合队伍,凝练方向,建设“中亚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平台,重点研究汉语言与中国文化传播规律与传播效果、汉语言国际推广,以及传播视角下的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规律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将该平台建设成为西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汉语言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同时,本专业将通过建立专业学术组织、举办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提升本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引领本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拓宽领域,提升水平,建设中亚地区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除了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培养工作,本团队还将拓宽办学领域,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专业优势以及与中亚地区毗邻的地理优势,充分吸纳吉尔吉斯斯坦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班和苏丹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班的培训经验,建设中亚地区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帮助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和汉语培训机构汉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汉语运用能力和汉语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其专业化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本国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特色专业建设周期内,中心计划培训100名中亚本土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