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团队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东干族本科班)开展教学工作。中亚东干族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甘肃是东干族同胞的故乡,音相同、俗相通。本专业已连续招收五届共240名学生,已毕业45名,是学生数量最大、课程设置最全、师资队伍最强的东干族汉语教育培养基地。
本专业以培养熟练掌握中国语言、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热爱中国文化、亲近中国人们,能够从事华文教育、汉语商贸及文化交流工作,愿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能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育人才为目标,团队立足汉语教学坚实基础,突出中国文化特色,涵盖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经济广泛内容。
本团队突出血脉相通、文化相连的底蕴特色,因势利导的引导学习。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起了汉语名字,引导实现身份与文化生活场景的转换,将生活以及日常文化体验与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小班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迁移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将学生本身的“中华元素”激发出来的;安排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更快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技能,适应异域的文化与生活;建成中外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伙伴关系,建立良好生活、学习友谊,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生活化、场景化、个性化。
在本团队突出教学科研一体化过程。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时空迁移特征,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对其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东干族本身的文化习俗与文化心理的特征,为汉语以及文化教学提供科研支撑,也能在一般意义上揭示文化在时空迁移中所变现的特征,更能够较典型反映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路径与机理,为全面认识丝绸之路文化整体提供良好的素材。
在西北师大依托自身力量并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东干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东干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团队带头人武和平教授申请的“中亚东干族语料库建设及跨境濒危汉语资源保护研究”项目获准国家语委“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本团队突出发挥特色主题活动在语言与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秉承多元教育、快乐教学的理念,为东干族的同学们安排了很多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体育交流活动,包括参观甘肃历史博物馆,兰州国学馆,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了民族文化体验之旅活动,赴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河西走廊体验丝绸之路文化,参观考察甘肃省大型国有企业——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集团,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首届毕业生中开展“留学、留根、留心”为主题的毕业纪念活动,为毕业班2017届毕业班同学专门安排了去西安“拍西门”活动、东干毕业纪念林植树活动和优秀学子进京“感知首都感恩中国”的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给东干族学生提供了零距离感知中国文化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机会,也让学生全面融入中国社会,亲近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