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牍出土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以前为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到1949年之前为第二阶段;1949年到现在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出土的简牍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由于受认识的局限,简牍的价值一直没有被重视,这一时期的简牍实物也没有保存下来,简牍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文字考释和典籍整理上;第二阶段出土简牍的地点主要集中在西北,这和外国探险家在中国的探险活动密切相关,由于时局的原因,出土的简牍几乎全部被劫夺到国外;第三阶段,简牍出土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简牍出土地点也不局限西北,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发现,研究范围和深度也远过前代。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汉书·艺文志》也有类似记载 。据此可知,伏生最早把私藏的先秦简牍古籍从地下发掘出来,这应该是先秦简牍的最早出土者。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5页。
所谓“李柏文书”,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西域长史李柏,于公元328年给焉耆国等几个国王发的信函(草稿),要求他们讨伐不肯归附前凉的西晋戍己校尉赵贞及安抚高昌诸国。
《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5期。
《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9期。
《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湖北江陵秦家咀1、13、99号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2期。
《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5期。
《简帛研究二OO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晓松、洪刚《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杜维明《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长沙近郊古墓发掘记略》,《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2期。
《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座战国大墓》,《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
《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文物》2002年8期。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172、174页。
《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1期。
《清华简整理〈尚书〉露真容》,《光明日报》2011年1月6日。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史论丛》第七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331页。
曾宪通《〈周易·睽〉卦辞及六三爻辞新诠》,《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1—305页。
《文物》1975年第9期;《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年版。
《江陵扬家山135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8期。
《荆州高台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一五号秦墓》,《文物》1995年1期。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
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文物》2009年第3期。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新获秦简概述》,《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2010年第3期。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博物馆《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武威新出王杖诏令册》,《汉简研究文集》,第35—37页。
《甘谷汉简考释》,《汉简研究文集》,第85--—41页。
《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简牍》,《汉简研究文集》。
《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10期。
《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14页。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版。
敦煌市博物馆《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文物调查及汉简考释》,《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悬泉置汉简内容概述》,《文物》2000年5期。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5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
杨俊《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
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
《光化五座坟西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
《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及《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文物》1976年第10期;《考古学报》,1993年4期;《文物》,1987年5期。
《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1期。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江陵高台18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8期。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74年7期。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郭伟民《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9年6期。
《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一五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2期。
上述两墓的发掘报告,始见于《文物》1974年第2期,题为《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文物》1977年第2、3期发表了《银雀山<尉缭子>简本释文》及《文物》1985年第4期发表了《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文。
《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2期。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網瞳庄汉木橔墓》,《考古》1963年6期。
《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考古》1974年4期。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
《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文物》1987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张铭洽、王育龙《西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辩”》,《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韩维龙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西汉木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3期。
王樾《略说尼雅发现的“仓颉篇”汉简》,《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2009年第1期。
《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的发掘》,《考古》1980年3期。
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孙东坡《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及其史料价值》,《华夏文物》2007年第3期。
《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河西简牍》,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赵雪野、赵万钧《甘肃高台魏晋墓券及所涉及的神祗和卜宅图》,《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市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考古》197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