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转型升级建设
 

一、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深厚的学术背景。早在上世纪20年代起,著名史学家陈垣教授就曾在本校讲授敦煌学知识。30年代本校迁入兰州,身处敦煌学的“故里”,更是将敦煌学列为文、史、艺术等系的重要教学内容,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黄文弼、阎文儒、冯国瑞等均曾在本校任教。建国后本校敦煌学的研究和教学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先后有金宝祥、吕斯百、李鼎文、洪毅然、陈守忠、赵逵夫等教授在史、文、艺术等系开授敦煌学课程或讲授敦煌学知识。

上世纪80年代初本校又集中一批学者,成立敦煌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敦煌学教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1996年本校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又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学位点,2008年获准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而使敦煌学课程有了更为雄厚的学术背景,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撑。2000年本校还成立了敦煌艺术学院,专门培养敦煌艺术人才,“敦煌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普及率更为提高。2003年,我校本科教学在教育部评估中获得优秀,2006年本科教学“敦煌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本课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在教学和研究上薪火相传,持续建设,不断发展的传统。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团队成员更是团结一心,踔厉风发,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作了不少改进与提高,主要有:

1、在教学内容上,近年来继续进一步改进。除主要讲解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涉及到敦煌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动态、敦煌学与中国古代史的关联等),还将敦煌学教学与西北史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简牍学研究、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内容和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课程内容得到较大丰富,使知识由点扩到面,避免了敦煌学知识中“孤立点”难以理解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知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注重追踪学科前沿,及时将学科最新发表的学术成果(包括我们自己的成果)在教学当中予以更新运用。十分重视将国内外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本科教学中,使学生“零距离”地接受敦煌学最前沿的一些内容,拓展其学识眼界,开拓其史学思维。如,近年来国内外敦煌学界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和吐鲁番地区新发现和出土的一批文献的研究成果较多,本团队随即选择其中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讲解给学生。本团队还注重将自己研究的新成果运用于本科教学中,如李并成2007年发表《从敦煌资料看古代民众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2008年发表《新玉门关位置再考》,随即结合敦煌学课上的相关内容予以讲授,并辅导相关选题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辨析和引用这些新观点。这种例子很多,团队成员都能将自已的学术新收获及时融入敦煌学本科教学中。紧抓学术动态,站在学科的最前沿,使同学们理解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充分调动了同学们自主式学习的积极性。

3、将敦煌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改革课题,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2011年申报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获得校级、省厅级奖励。运用敦煌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敦煌学中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一部敦煌学的百年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华学人顽强崛起、踔厉风发、不断开拓拼搏的奋斗史。国运兴,学运兴。团队以此为课题积极探索研究,将课题内容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同学们普遍反映,在听课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自身素养。

4、近年积极进行敦煌学教学史的探索,总结敦煌学教学史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本课程的借鉴。2008年,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敦煌学教学史》,该项目由刘再聪负责,其他成员参加。敦煌学教学的起步和逐渐发展,从零散式教学或借助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到逐步发展,早期敦煌学著名学者教学的方式方法,发展期教学中融入的新内容,当代敦煌学教学的新特点等,从内容到方法,对教学史加以审视,尤其系统梳理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的百年史。其中的成功经验是本课程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转化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对近年提升本团队的敦煌学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5、进行敦煌学教材的持续建设和更新。自1980年以来,先后自编了《敦煌文学作品选读》(李鼎文,1980)、《敦煌学述论》(刘进宝,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等教材,同时也选用其他优秀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2002年起,我们充分吸收国内外敦煌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一些教材的优点和长处,自编《敦煌学讲义》,又结合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心得,不断修改充实,正式编成《敦煌学教程》,于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刘再聪任主编的《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于2008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课程建设中自编的优质教材。团队在教材使用上既注重稳定性,又注重适用性更新,自编教材《敦煌学教程》对传统敦煌学知识模块进行了重组与优化,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又易于学生接受,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知识量适中,还有思考题,非常适合敦煌学本科教学使用。自编教材《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也非常适合“敦煌学”课程尤其是课程群中的《敦煌与丝路文化》使用。我们还根据敦煌学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更新其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用书。

6、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敦煌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将其转化运用到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完善。近年来,我们对敦煌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复探讨,结合历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的教育理念,特别适合于敦煌学一类的课程学习。敦煌文献不同于传统的正史史料,而是以大量的第一手的从未经过任何史家所整理、订正、甚至篡改过的鲜活生动的原始材料为主,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摆脱以往观念的束缚,独立地审视历史,可以直接撰写前人没有撰写过的历史。因而对于敦煌学的学习就更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讨。在教学中采取鼓励课堂提问、讨论、写作小论文、布置课后参考书和阅读有关专著、写读书笔记、重视实习考察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另外,我们还利用敦煌学会议、丝绸之路会议之机,邀请全国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时时改进,持续完善。

7、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敦煌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更新。本团队一向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在敦煌学的教学中,壁画、彩塑、重要的丝路文化遗迹等图像资料占了相当重的份量,这特别适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教学。为之我们在原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又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以进行补充和完善,或替换旧有的清晰度不够的图片,或拍摄原来没有的壁画和雕塑教学图片,更新换代,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配合以生动的讲解,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适应教学的新需求。早在2010年,本课程全部视频录像即己上网,2012年,本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我们还录制了全部教学视频资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视频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8、本着“优质、精干、高水平、可持续”的原则,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准绳,以创新性和特色化建设为追求,不断加强团队建设。继续坚持本团队知识结构、师德修养、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又适应现代教学团队特点进行转型性建设。

一是团队的创新性和特色化建设。近几年,通过积极引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支持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发表教学及相关研究论文等措施,加强创新性,突出特色化。经过精心打造,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团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2006年“敦煌学”课程取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本团队自觉以示范作用要求自己,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运行,促进了团队整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学校推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西师发[2009]6号)、2006年和2011年学校实施第4期和第5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为敦煌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督导组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和指导教学,对本团队从教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经过近几年建设,团队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大为提高。

三是团队的精干化和完善化建设。本团队老中青搭配,近年来中青年教师力量整体提升明显,在团队支持下,刘再聪2008年承担了西北师大教学改革项目《敦煌学教学史》,并发表教学改革论文,秦丙坤、潘春辉、僧海霞近年也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或敦煌学科学术论文,其中刘再聪、秦丙坤、潘春辉作为班主任所带班级均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中青年教师能力的提升,加以团队的整体建设,使本团队更趋精干。本团队近年吸收了一名优秀学科专业人才和一名善长信息化处理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才,同时,进一步突出外聘兼职教授在实习环节中的指导作用,经过吸收与调整,在团队结构、团队协作等方面更为完善。

9、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实习条件不断改善。“敦煌学”课程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紧抓机遇,加强实践环节,拓展实践领域。长期以来,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基地主要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同学们可身临其境,感受敦煌艺术和敦煌学的无穷魅力。近年继续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办学,并且增加合作力度,在聘请的敦煌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增加沙武田等学者,以加强对赴莫高窟实习同学的指导。近年在实习条件上多渠道开拓,如利用在兰州等地举行敦煌学会议的条件之便,组织同学随行参观考察,还可向全国专家请教相关问题;本校整体实践条件的改善,也使本课程受益。课程实践的地点更为多样化,我们年年组织历史等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赴西安参观考察10天,学校每年选派同学到新疆支教,我们鼓励同学考察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迹。另外,本专业研究生每年到敦煌、麦积山、炳灵寺考察,都有本科生与之同行进行实习考察;安排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在省博物馆、本校博物馆和兰州附近从事参观考察活动。本校博物馆收藏敦煌经卷24件,每年有固定的新生入学教育周、开放日向全校师生重点介绍,供其观摩学习,作为本科学生,能如此便利亲眼目睹敦煌文书真貌,这在全世界也属罕见。这样,学生的实习,可完成从西安到新疆国内丝绸之路全程考察。另外,我们还将敦煌学教学与校园文化创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敦煌资料,开展诸如中华传统礼仪演讲、“孝”文化讲座、传统节日纪念、经典文献朗诵及书法竞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二、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情况

由于敦煌学课程本身在图书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在进行整体的课程建设和更新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大比重的资源共享化建设。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专门的针对性建设,包括:

1、富有敦煌学特色的图书资料不断完备。早在1981年,学校就投入巨款购买了全套《敦煌遗书缩微胶卷》,接着又购入影印本《敦煌宝藏》、《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甘肃藏敦煌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吐鲁番出土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大谷文书集成》等大型图书资料,并及时购进《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陆续新出版文献。此外,还购入甘肃、北大、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散藏敦煌文献,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各种画册以及其他敦煌学有关资料、研究专著、书刊等。本校还陆续收藏了敦煌经卷24件,保管于校博物馆。西北师大敦煌学藏书约5万余册,总计投入敦煌学资料建设方面费用超过500万元。这些图书资料建设从未间断,一直至今。另外,本校历史文化学院和敦煌学研究所院所两级图书室,以及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图书室也都有丰富的敦煌学、丝绸之路书刊资料。由此大大方便了同学们敦煌学的学习。本课程重视敦煌学图书资料建设,给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2、适合敦煌学课程的课件制作。敦煌学课程对课件的要求很高,我们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使用合适的模板制作课件,但有些模板不能适合课程要求,于是自制了大量模板。在课件制作中还非常注重图像资料的拍摄与收集,壁画、彩塑、敦煌文献、丝绸之路遗迹、敦煌遗书收藏单位等是重要的图像资料内容。我们与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进行资料共享,相互提供难以找到的图像资料,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要求敦煌学团队教师必须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对不完备的资料及时补充,团队成员之间也相互共享课件资源。目前,团队成员全部拥有自己的课程课件,课件授课率为100%,且课件特色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敦煌学讲义、敦煌学教学大纲等内容已全部上网,并时时更新。本课程在2006年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时即已在网络陆续上传课程讲义与教学大纲,此后不断维护网络,更新资源。《敦煌学教程》出版后,我们依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实践的情况,不断补充与修订讲义内容,使内容既完备又保持学术的准确性。

4、高水平的敦煌学精品公开课视频。近几年,“敦煌学”课程十分重视教学视频资料的建设。2006年之后,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我们录制了自己的《敦煌学》课程视频,并上传网络,方便了广大学生和社会的学习。2012年,本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又录制整套视频课程,按照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标准的拍摄场地、设备、后期制作及清晰度、片头片尾的要求,录制了15讲《敦煌学》视频课程。《敦煌学》视频课注重学术的准确性和教学的生动性,经过精心编排,15讲中每一讲为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合起来又构敦煌学的整体内容,且图文并茂,能够形象地引领广大学生与社会受众学习敦煌学知识。该视频课制作精良,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的好评,制作完成并上网后,即有30余家国家级和地方报刊及网站相继进行报导。敦煌学的视频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及社会大众共享课程资源的目标。

5、不断建设与更新教学网络资源,使“敦煌学”课程网络内容保持丰富而多样。网络是课程教学的窗口,本课程的网络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北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敦煌学”课程的网络建设,近年配合教学的需要及相关课题的展开,本课程在学校网站中设有多个二级网络,包括:

《敦煌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http://lbcdhx.jpkc2006.nwnu.edu.cn

《敦煌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http://jw1.nwnu.edu.cn/jpspgkk/dhx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报与建设网站(http://libc00.jxcg2011.nwnu.edu.cn

《甘肃省敦煌学教学团队》网站(http://dhx.jxtd2011.nwnu.edu.cn

另外,西北师范大学网站及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均有关于“敦煌学”课程相关介绍及内容。本课程的多种教学资源,如《敦煌学教程》(讲义)、敦煌学教学大纲、敦煌学课程练习题、敦煌学参考书,均可在相关网页中查找阅读;课程团队的敦煌学视频教学资料及敦煌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亦可很方便地在相应网页中观看。视频公开课网页还设有与学生及社会大众的互动栏目,使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及公众的反馈意见和评价,帮助我们改进教学。网页栏目丰富多样,我们对这些网页保持持久维护和时时更新,网络环境良好,运行顺畅,为广大学生及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通道。本课程网络建设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地位。

6、“敦煌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室及图书阅览室得到很好的建设。“敦煌学”课程是西北范大学的优势特色课程,学校非常重视本课程教学的外部条件和图书阅读条件建设。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60余处,学校图书馆、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和美术学院专门设有敦煌学以及丝绸之路资料阅览研究室和网络室,其房间宽敞,窗明几净,环境优美。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使用,这些学习条件还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敦煌学是西北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敦煌学”课程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已成为历史、中文、艺术等专业不可或缺的骨干课和基础课(必修课),又是全校文、理各专业同学踊跃选修的公共课。团队全体成员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继续课程建设,目标是:将“敦煌学”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有丝绸之路和西部特色,且充分开放,深受学生和社会民众欢迎的足以代表我国人文学科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资源共享品牌课程。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