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
一、 本课程自我评价
“敦煌学”本科课程既是历史、中文、艺术等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和骨干课,又是全校文、理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既是一门颇富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又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课程已形成包括《敦煌学》、《敦煌文学》、《敦煌学与丝路文化》、《敦煌艺术》、《敦煌学导论》等的系列本科生课程群,是目前国内面对本科开设层次最多、覆盖面最广、受益学生最多、影响最大的敦煌学课程。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课程开设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西北师范大学 (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 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北师大史学系主任、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就出版专著《敦煌劫余录》,并在我校讲授敦煌学知识。1937年我校迁至陕西后,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讲授敦煌历史及西北考古方面的知识。1941年我校迁入兰州后,敦煌学被列为文、史、艺术等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著名敦煌学家冯国瑞、常书鸿、阎文儒等均曾在我校任教。建国后我校敦煌学的研究和教学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先后有金宝祥、吕斯百、李鼎文、洪毅然、陈守忠、赵逵夫、胡大浚等教授在史、文、艺术等系开授敦煌学有关课程。通过这些著名学者的辛勤耕耘,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形成了十分良好的教学传统。
学术背景浓厚,课程系列完备。目前,本课程以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硕士点为依托,学术背景深厚,形成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多层次培养机制。先后开设有《敦煌学》(面向历史系)、《敦煌文学》(面向中文、新闻等专业)、《敦煌学与丝绸之路文化》(面向文博、旅游等专业)、《敦煌艺术》(面向艺术专业)、《敦煌舞蹈》(面向艺术专业)、《敦煌学导论》(面向全校各专业)等本科生课程,课程系列完备。并出版《敦煌文学作品选读》(李鼎文,1980)、《敦煌学教程》(李并成,2007)等教材,教程开设基础良好。
地理优势明显,教学实践条件优越。“敦煌学”以地为名,地方特色浓郁。西北师范大学地处敦煌学“故里”,讲授与学习“敦煌学”氛围浓郁,开展教学实践的条件得天独厚。实践性教学基地主要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同学们可身临其境,感受敦煌艺术和敦煌学的无穷魅力。同时还年年组织历史等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赴西安参观考察,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在本校博物馆和兰州附近从事参观考察活动,收效良好。
本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逐年上升: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宝祥先生指导日本研修生,敦煌学就是重要的讲授内容。日本学者池田温研究敦煌学的名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就由敦煌学研究所负责翻译成中文。2006年,“敦煌学”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课程中获此殊荣的第一门。2007年,《敦煌学教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国内最早面向本科层次的专门教材。2012年,本课程配套录制的15讲“敦煌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同类课程中内容体系最完备、规模容量最大、制作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精品课程视频,也是全国范围内入选教育部课程建设计划的第一家以敦煌学为内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多年来,“敦煌学”本科教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选修本课程的同学逐年增加,不仅历史、中文、新闻、美术、音乐等专业同学踊跃报名,而且许多理科、体育、思政、经管等学科的学生也纷纷选修,2012春季学期报名选修者就超过1700人。目前,每学年选修敦煌学相关课程的本科生达到1000人以上。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精心打造,本课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在从事敦煌学本科教学的同时,近十多年来本课程还培养出敦煌学硕士、博士120多名(涵盖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旅游等学科)。这些博、硕士毕业生除少数从事其他工作外,大多活跃在我国敦煌学研究、教学的第一线,有的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骨干力量。
随着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本课程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反响。课程负责人李并成教授在2008年以来,曾先后受陇东学院、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省博物馆、暨南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单位邀请,前往讲授敦煌学。多次在甘肃省图书馆公益讲座“周末名家讲坛”作敦煌学方面的学术报告。以上演讲和报告反响良好,扩大了敦煌学的社会受益面。李并成等还被聘请为新编《敦煌市志》等30余部地方志的编纂顾问。
本课程社会开放幅度大,从2006年起,就制作了专门网页,将有关资料(含课程概况、特色、敦煌学讲义、课堂讲授部分录像等)全部上网,讲授内容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开放。2012年,面向学生和社会的“敦煌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录制完成并搬上网络,课程资源不仅使学生,也使社会公众普遍受益,众多媒体纷纷报导,许多网络观众热心留言,或给我们以较高评价,或表达爱国热情,或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 同行专家评价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春文 先生认为:
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研究起步较早,先后有金宝祥、陈守忠、赵逵夫、李并成、伏俊琏等著名学者开设相关敦煌学的课程,并依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等硕士、博士学位点,培养了一大批敦煌学专门人才。目前,该校从事敦煌学研究的教师有 9 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敦煌学教学队伍,他们所开设敦煌学课程内容广泛,涉及敦煌学的诸多方面,教学方法多样,既以课堂教学为主,又辅以答疑,教学实习等,既是文、史、艺术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又是全校各院、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对于普及敦煌学知识,培养敦煌学专门人才,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原会长、博士生导师 朱雷 先生认为: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而敦煌学之研究与教学在西北师大同样也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自陈垣先生以及常书鸿、阎文儒等历史、美术史、考古专家相继开课讲授敦煌学,后金宝祥、陈守忠诸先生相继执教授业,即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复又陆续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者,从事历史、地理、文学诸方面的研究教学。时至今日,如李并成、伏俊琏、王晶波诸位,皆已在学术领域内享有声誉,尤其是具有地理优势接靠敦煌,并与敦煌研究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少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亦在西北师大授业,故能相得益彰。作为西北师大,长期开设敦煌学之课程,并完成了自有特色的教材,兼取学界之成果,凡文、史及艺术之学生皆修习此课作为全校其他专业学生之选修课,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国灿 先生的评语:
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应该列为精品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是全国开展“敦煌学”教学的最早的高校之一,作为地处“敦煌学”诞生地的甘肃,西师大一直关注着“敦煌学”的发展,并为敦煌学的建设作出了长期的努力。二十多年来,在学校敦煌学研究所的领导和组织下,“敦煌学”课程不仅一直开设,而且不断将新研究成果注入于教学中,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学专业人才,并在我国敦煌学领域有所建树。如现在在南京师大任教的刘进宝(教授)、在首都师大任教的金滢坤(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苏金花(副研究员)、在武汉大学的乜小红(博士后)等,都在敦煌学方面出版了学术专著。这些年轻的敦煌学者,都是在西师大“敦煌学”课程的教化下打下的基础、受到的熏陶、确定的学术方向,并继续走上敦煌学研究道路而又做出成绩者。这都是西师大“敦煌学”课程产生的效应、结出的硕果。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郑炳林 教授的评语:
敦煌学是西北师范大学的重点研究方向,有很长时间的学术传统, 20 世纪 80 年代建立了敦煌学研究所,从事敦煌学研究, 90 年代开始培养历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敦煌学是其主要培养方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敦煌学”的课程,是历史、文学、艺术等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敦煌学课程主要讲授敦煌学的概念、领域、动态等,特别是敦煌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敦煌文献的发展流散、敦煌学与隋唐五代史研究、敦煌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研究等。教学过程丰富多样,以讲授为主,兼及提问讨论,注意教学之间的互动,还学习与考察相结合。教学中注意教研和教改,除了教授一定的敦煌基础知识外,还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材上注意选择比较重要的学术论著,教学方法上注意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如多媒体教学等,表现出教学内容和教授手段的多样,有突出的地缘特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邓文宽 先生认为:
西北师范大学在我国敦煌学史和当代敦煌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百年间,薪火相传,该校的敦煌学课程和教学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倍受关注。今天,他们已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且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多项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赵和平 先生认为:
敦煌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一门显学,在大学开设敦煌学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的共识。西北师范大学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兰州,从新中国成立之前即有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阎文儒等在此校任教,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学者金宝祥、李鼎文、陈守忠等人相继在学校文、史、艺术等系开设敦煌学课程, 1983 年,学校成立敦煌学研究所,目前已有敦煌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多名,皆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二十多年来,敦煌学研究所依托兰州的地理优势,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内开设了针对不同对象的敦煌学课程,这门课程,有较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有丰富的图像及音影资料,不仅成为文、史、艺术系的必修课,也成为受全校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这门课程有周密的大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受到完整、系统的敦煌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操。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很理想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具有良好的敦煌学所具有的学术背景,不少人撰有很有影响的敦煌学专著,有的在敦煌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所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更有特点的是,这门课程还可以到莫高窟、榆林窟去实地考察,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及本课程的特色。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程喜霖 先生认为: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乃甘肃省级精品课程,它的特点为: 1 、本课程历史悠久,学科基础厚实,早在 1930 年史学大师陈垣、嗣后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等都在该校讲授敦煌学知识,同时有一批著名的学者如金宝祥等着意建设敦煌学,在此基础上该校建设成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硕士、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敦煌学人才。 2 、敦煌学课程有以中青年著名敦煌学者李并成、伏俊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梯队,又以马德、杨富学等敦煌学青年才俊为梯队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是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 3 、以李并成、伏俊琏为首的学术梯队承担国家教学研究项目,并获有省级以上教学奖项。 4 、使用自己编著的优质教材《敦煌学教程》,并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方法优等,教学质量优等。
甘肃中医学院 王道坤 教授评语:
据我了解,自1983年起,“敦煌学”就被该校列为史、文、艺术系的必修课和全校公共课选修课。20多年来,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和同行的仰慕。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敦煌学”课程,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特色浓郁,适用面广。敦煌学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显学,甘肃作为敦煌学的“故里”,在大学生中开设很有必要。本课程既是文、史、艺术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又是全校各院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二是研究历史长,学术背景浓厚.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早在1930年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就出版专著《敦煌劫余录》,并在该校讲授敦煌学知识。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阎文儒等均曾在该校任教。1983年该校又集中校内一批优秀学者,成立敦煌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敦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03年获得专门史(西北史)博士学位点,敦煌学为其主要方向之一,2005年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学位点。自1983年起,敦煌学被列为该校史、文、艺术系的必修课和全校公共课,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是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本课程既讲授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又进一步拓展到讲解敦煌学的各个领域,使这门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教育意义强的突出特点。精选在学界颇有盛名的敦煌学论著,如《敦煌学述论》、《敦煌学十八讲》、《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敦煌文学作品选读》等中的精华,编写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学手段上既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课堂气氛与信息量;又重视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赴莫高窟、榆林窟学习、撰写有关论文、心得体会),形式多样,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敦煌学有关的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启迪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好。
四是教师队伍整齐,学历高,责任心强。本课程以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点和专门史(西北史)博士点为依托,任课教师10人中大多为博、硕士生导师,年龄多在三、四十岁,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敬业精神强,热心教学工作。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学术造诣,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影响,非同一般。是西部少有的教师队伍。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继光 教授评语:
西北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和教学的高校之一,历史悠久,学术积累丰富,尤其是 1983 年该校敦煌学研究所成立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很快,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师资阵容强大,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教学与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敦煌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完整,涵盖了敦煌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材选用得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各类课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德芳 的评语:
敦煌学在西北师范大学有着长久的传承历史。早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作为该校前身的北平师范大学就有著名历史学 家陈垣 先生发表过《敦煌劫余录》一书,这是早期敦煌学的经典之作。老一辈敦煌学家如常书鸿、阎文儒等人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本校开授敦煌学课程,为大专院校的敦煌学开了先河。1949 年以后,敦煌学教学在本校文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 1983 年成立敦煌学研究所并先后在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等三个专业招收敦煌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使敦煌学教学跨上了新的台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
2003 年,专门史博士点申报批准并开始招生,敦煌学是其中四个方向之一。今年申报的博士点“历史文献学”主要评审环节已经通过,“敦煌文献”是其中的方向之一。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形成各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
李并成教授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敦煌学领域的前沿,取得了卓越成就,已在敦煌学多个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在国内外广有影响。以李并成教授为首的教学梯队,有深厚学术基础,有多方面的学术背景,有国内外多向交流的各种渠道,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充满活力,是一支精干而难得的队伍。
天水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历史系教授 雍际春 的评语:
西北师大“敦煌学”课程是一门放眼国际显学大背景,又立足于地域和资料优势,将传统学术优势与教学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的优秀课程。西北师大是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和开设课程的高校之一,先后有常书鸿、阎文儒、金宝祥、李鼎文、陈守忠、赵逵夫、胡大浚等著名学者在该校从事有关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教学优势。在此基础上,于 1983 年成立专门的敦煌学研究于教学机构——敦煌学研究所,又有李并成、伏俊琏、李正宇、马德、王晶波等一批中青年实力派学者充实到教研队伍中来,并成为中坚力量。近年来,通过挂靠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点,设立历史文献学硕士点和专门史博士点,招收和培养敦煌学方向的研究生,并向历史、中文、艺术系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面向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从而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全方位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成为国内重要的敦煌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经过多年积累和不断创新发展,西北师大敦煌学课程不仅出版了《敦煌文学作品选读》等专著和教材,而且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领域宽广、视野开阔,特色鲜明。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将理论透视与方法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该课程的最大优势和特色在于以丰富的学术积淀和日益深化的科学研究为课程基础,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领先性和科学性;以学科带头人李并成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主讲教师,在敦煌历史与西北史地、敦煌文献、敦煌文学诸领域都有精深研究和丰硕成果,并且独树一帜,开拓了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外受到好评,也推动该课程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同时,甘肃作为敦煌学资料的所在地,敦煌学的不少内容及发展背景,都与甘肃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因而,在甘肃省开设这门课程,既有地域优势和资料便利,又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开发、研究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西北师大敦煌学课程开设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强大,学术基础扎实又富有特色,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具有前沿性,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有效,并将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地域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校评价
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敦煌学》课程的大学之一,并还培养敦煌学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近来校内教学督导组成员对以李并成教授为负责人的敦煌学课程进行了听课和相关调查。督导组认为,文学院敦煌学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富有创新精神、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职教师8人(含教育技术成员1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
第二,敦煌学内容包罗万象,本课程小组在敦煌学的历史、文学、地理、民族、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专攻者。如李并成教授之于敦煌历史、地理,伏俊琏教授之于敦煌语言文学,刘再聪教授之于敦煌社会文化史料、秦丙坤博士之于敦煌文学等,都有深入研究。可以说本课程组成员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敦煌学的主要方面。
第三,本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如李鼎文《敦煌文学作品选注》、李并成等《敦煌学教程》、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敦煌赋评析》、刘再聪主编《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刘进宝《敦煌学述论》等,有些教材已使用多年。
第四,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先进。本课程组成员都制作了成套的敦煌学课件,并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可感,效果良好。
四、学生评价
2007级同学评议:敦煌学课程能紧抓学术动态,站在该学科的最前沿,使同学们零距离接近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可脱离应试教育之弊,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式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敦煌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史料有巨大的帮助,不但在学科上,而且在我们以后的为人师表、生活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大的帮助。李并成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高度关注与负责,对教学十分认真,使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地听,认真地记。
2008级同学评议:敦煌学课程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敦煌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学习,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强化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引发了我们的史学思考,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
2009级同学评议:作为西北师大历史系的一名学子,能系统地接受一次来自家乡的国粹——敦煌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授课者是令我们折服的教授,这更显得难得。
2010级同学评议:敦煌学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注重教学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
2011级同学评议:敦煌学课的讲授十分认真负责,在教学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学生们留有较为广阔挖掘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还不断给我们讲一些做学问的方法,让我们觉得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五、社会使用评价
“敦煌学”课程面向社会的程度较高,除负责人李并成教授在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敦煌学讲座、报告,本课程的网络视频也得到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反响和高度评价。
《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校长网》、《中国教师人才网》等国家级网站,《网易》、《新民网》、《京华网》、《和讯网》、《千龙网》、《中国移动通信网》、《华龙网》等著名网站,《甘肃新闻网》、《北京广播网》、《重庆晨报网》、《海南教育网》、《青海新闻网》等地方网站,计30余家网络报刊媒体在新闻中心或教育栏目,对本课程的视频公开课,以《甘肃高校开设敦煌学视频课,授课形式备受学生欢迎》、《甘肃高校开设敦煌学视频课》等为题目予以报导评价。同时,网络大众也非常热心,给本视频课程留言,并进行评价。
如《中国新闻网》的报导与评价:
甘肃高校开设敦煌学视频课
中新社兰州7月13日电 (记者 丁思) 轻点鼠标,便可听授到中国高校专家学者对于敦煌学相关知识的讲解。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称,该校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开设敦煌学的视频公开课,截至目前,15节完整视频授课内容已全部上传至该校官网,视频正在后期制作完善中。
自1920年,西北师范大学开设敦煌学课程,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李并成说,敦煌学地方特色浓郁,该校地处敦煌学“故里”,讲授与学习敦煌学氛围浓郁。实践基地主要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学生可亲自去实践,感受敦煌艺术和敦煌学的魅力。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治和介绍说,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相对于海外,中国的视频公开课对外开放较为落后,而以往敦煌学的视频课更是少之又少,“甘肃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为了向民众更好地普及敦煌学相关知识,该校率先于2012年6月初拍摄公开课。该课程从授课教师到后期制作,全部由该校自主完成,拍摄时间从6月初开始,7月初结束基本拍摄录制工作。
据李并成介绍,该公开课共分为15课时,每课时约40分钟,内容主要从敦煌学史学、美学、民俗、政治、科技、体育等多方面展开,“讲学时间不能太长,知识点切记过于专业性,侧重通俗易懂”。
“敦煌学内容丰富,它不仅囊括了多种学术,它的发展史与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紧密联系,文物保护牵动着国人的情感。”李并成说,该学科在向民众普及敦煌学知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也丰富民众的爱国情怀,提高其人文素质。
大漠遗韵、敦煌诗词赋、丰富多彩的敦煌民俗、敦煌壁画┄┄图文并茂的知识点和轻松的授课形式,使得该视频课受到学生欢迎。
“很期待民众的接受和专业的建议”,李并成坦言,通过网络的互动和交流,希望能和海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致力于敦煌学的发展。“如果成效显著,我们计划还将开设‘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文化’等视频课程。”
同时,网络大众也对敦煌学精品课程视频给以评价,留言者较多,举几例:
署名“冯骏”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听李老师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享受。李老师讲课永远那么精彩,课堂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大学里我就选修了李老师的《敦煌学》,听老师每节课都是一次享受。记得老师给我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和蔼、敬业的态度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深入的学术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希望老师保重身体,研究出更多的学术成果!愿母校的敦煌学越来越好!
署名“杜菁”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谢谢母校的精品课程展示!从西北师大毕业多年,能再次听到所崇拜的李老师上课真是荣幸之至。感谢母校的精品课程展示,让我在离开母校多年后,在几千里之外还能聆听老师的教诲!
署名“朝娜”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希望敦煌文物早日回归。李老师讲得真好,饱含感情,真希望我们的文物早日回归!有国际法和文物法的保护,我们一定能早日迎来文物的重归!
署名“复元”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老师讲得很细致,每一种文书都举了实例,例证详实,有理有据。尤其是关于妇女受田与少数民族受田部分,很有启发。关于少数民族赋役制度和中华文明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有许多点都可以深入挖掘,如果以后能多开此类课程,或者可以略窥少数民族人口观的门径,期待老师新的研究成果。
署名“尘可”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数学著作很有趣!敦煌遗书中的医学文献、数学文献、天文学文献很多,记录了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数学应用题,体现了我国古代应用数学高度发达,与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李老师讲得那个应用题好有趣,原来一方蜡烛可以烧那么久的时间,从前根本想不到。本来以为科技文献的内容一定很枯燥,但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例证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署名“罗罗”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十五讲看完了,整体来说真得很好,深入浅出,通过这些课程对敦煌学有了系统的认识。我们师大地处西北,这样的视频课很有特色,可以让全国了解师大,了解敦煌知识,太有意义了。
署名“明明”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李老师讲得真精彩,希望能多看到敦煌学专业老师的视频。
署名“天霆”的网络观众留言评价:
路过进来看看,视频做的不错,很清楚。老师很有范,内容充实,原来敦煌自古就有这么发达的教育啊。不错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