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比较》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因患精神病自杀。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梵高生前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逝后人们却竞相高价拍卖,一幅《向日葵》居然卖2250英镑,是那时代最昂贵的画;后来《加歇医生肖像》竟卖8250万美元天价。

一、什么是比较美术?

比较美术作为美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不同民族间美术的比较、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与学科的比较,研究各民族美术间的相互影响、美术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的关系、各民族美术的特性和美术的普遍规律。比较美术是从国际学术视域针对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美术研究,剖析其异同,或追寻其相互影响的轨迹,其产生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即跨文化视域的形成;有异质文化的交流才会产生比较,才会形成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域。这种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项度的、多元的。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与批评家经常把美术与其他艺术加以比较,其中以美术与诗歌的比较最为引人注目。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罗马的贺拉斯分别在《诗学》与《诗艺》中涉及到这种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曾较详尽地比较过绘画与诗歌、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16~18世纪,美术(主要是绘画)与文学的比较在欧洲成为批评的时尚。罗马佐、多尔西等批评家和雷诺兹等艺术家发挥希腊西蒙尼德斯和贺拉斯的看法,极端强调绘画与文学的共性,对美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与古代以文学为本位的比较不同,这一时期的比较时常以美术为本位。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从艺术媒介的差异与人们感受方式不同两方面入手,系统比较了造型艺术与诗歌,阐述了两者的差别。它虽经后世批评家,如巴比特等人反驳,仍然对比较美术、比较文学及美学产生着影响。

在中国批评史上,比较美术的方法也时常为人们运用。孔子在《论语》里曾涉及工艺美术(“绘事”)与伦理观念的比较,《淮南子》一书曾提及绘画与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比较。王充、陆机、欧阳修、邵雍等人都在著述中论及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张彦远、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人也论及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宋代画家以及后世批评家、艺术家如王若虚、王世桢、李贽、张岱、钱钟书等人反复以诗画进行比较,其中以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最有影响。诗画比较对于文人绘画风格的形成,对于民族美学的发展都有着一定影响。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联系,欧洲美术研究者较早地进行了欧洲各民族间美术的比较研究。中国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的讨论也可以追溯至明代。近代中国历史上,邹一桂、刘师培、康有为、梁启超、禁元培、李大钊、鲁迅等人也曾涉及这一问题,其中以鲁迅对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比较最有影响。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美术运动的发展。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由于他们对东西方美术都有相当的了解,也曾对上述比较发表过见解,并通过其艺术实践将他们的观点作用于中国美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注重讨论了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和东方其他民族美术问的联系,如向达、常任侠等。近年来,中国批评家日渐广泛地注重民族美术间的比较研究,使比较美术方法空前引人注目。

比较美术方法通常在两个领域中运用:各门学科之间;不同民族的美术之间。在这两个领域中,有的研究者注重各民族美术间和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事实,有的研究者则注重不同民族美术的性质,美术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性质的平行比较。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者的主观目的,上述比较可以是着眼于艺术形式的,也可以是着眼于美学意义以及历史内容的;可以是强调各民族美术、美术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共同之处的,也可以是着眼于它们之间的差别的。

近年来随着各民族美术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各个学科间彼此渗透的趋向,比较美术研究不管作为一种方法论,还是美术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愈加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和重视,它将会为更多的批评家采用。应该说,这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同民族、地域和国际间的美术比较,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生的,大幅度的跨越地理的世界性比较,是世界历史运动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歌德或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说过的“世界文学”现象(应作广义解,即包括美术交流在内),因此这里应当诉诸世界历史的发展。

比较美术受到比较文学的很大影响。

二、比较美术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对各种艺术相互阐释的总的研究,与具体的对文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一门处于萌芽状态之中的学科,它尚未找到恰当的方向,而且还未有固定的一套方法及完整的术语。

——(美)乌.维斯坦因[(美)乌.维斯坦因:《文学与视觉艺术》,孙景尧选编《新概念 新方法 新概念》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始于法国,十九世纪20-50年代,即“法国学派”,比较文学者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什么是文学史?就是跨国文学史,欧洲文学通史。比方德国文学,歌德怎样影响英国,在英国的传播史;英国某个作家怎么传到德国去。将研究文学跨国之间姻缘关系的流变,称为比较文学史课题研究的对象。即关注作品的翻译、流转等,如,那位作家写了什么作品,他的作品如何被翻译,怎么流传,翻译成英语后在哪个出版社出版,关注外围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对文学文本的关注比较少。通俗地说,比较文学史家的兴趣是要写一本泛欧跨国文学史,欧洲文学通史,或者说欧洲文学关系史,因此它不会对个别文学作品的美学含义作深入探讨。因而,这种比较研究称之为“影响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一些欧洲移民到美国,他们搞比较文学基本与欧洲传统切断了,比较文学研究有了新的转向,研究文学就要研究作品本身,研究文本。他们研究的主要是纯文学,如诗、小说、戏剧等,历史和传记不算是纯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有严格划分,所谓的纯文学是想象文学,虚构文学。比较文学回到了作品本身,开展了纯文学文本的研究。“美国学派”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之为“平行研究”。

70年代初,欧美的研究又发生了转向,学者认为无法把文本从历史、社会的背景分离出来,作为一种孤立的欣赏,强调语言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泯灭了,对非文学文本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不再关心传统的文学本身,而是研究那些未被重视或不太被接受的文本。如,史书、历史课本,过去没有人把它当文学来读,但写历史的人也用文字,文学技巧,书写技巧都会干扰你的再现,因此很多人说历史也是虚构的。非文学的诸如传记、自传的研究在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变得非常重要。同时,比较文学也受到了批判思潮、后结构哲学思潮影响,它对文学整体知识系统、知识论发生兴趣,学者认为文本本身都是有争议的,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相互干涉,文学与非文学的文本界限混淆。西方大学的研究生纷纷转向文学理论、女性研究、符号学、电影与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之不畅达 ,是与缺乏属于本学科的基本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方法有关。比较文学不是一门外来的、与中国无关的学科,正相反 ,它是与中国的学术传统以及文学经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的 ,如果研究者对这一点缺乏深刻认同 ,仅仅满足于西方一些理论、观点甚至片言只语作为指导 ,那么 , 比较文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中国的、独立的学科。要寻找自己的理论和学术传统自然有多种方法与途径。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为中国比较文学不朽之基石 ,只是其所包蕴的知识丰富博大,我辈攀登乏术 ,入门即难。但真正的科学和求知本来就是在艰难攀登中获得进步的,浮躁、取巧,不读书 ,走捷径,哗众取宠,本来就是欺世盗名之良友,深研学术之大敌。《管锥编》应该成为比较文学学生的必修教材可以有选择地阅读 ,也可以泛读。

三、中国比较美术研究的现状

中国比较美术至今仍处于自发、摸索的阶段,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但我们应看到,当前文化交流和传播空前频繁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中国比较美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伴随着交通工具和传播媒体的发达、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多元文化交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进行,而且日益成为影响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广泛与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促使研究者对于外国美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也加快了中外美术间的互补、互识与互鉴。如此以来,一元视角下的美术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以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研究各国美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只有吸纳世界文化、美术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新文化,也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美术。如何正确地汲取西方近现代美术的有益因素,加强多元文化语境下本国美术的民族主体意识,改变当前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如20世纪中国翻译西学几乎是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的100倍。参见王岳川:《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美术观察》2005年第1期)实现多元文化语境下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与沟通,是时代赋予中国美术的必然要求。而比较美术正是通过引进他民族美术作为外在参照物,使其成为一面可以镜鉴本民族美术得失的“文化之镜。”。因而,以跨民族、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宗旨的比较美术这一新兴学科具有其他研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本门课程中,通过对比较文化、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著述,探讨比较美术研究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向,对中外文化艺术相互交流、互相影响的历史,有比较系统地了解与把握,为进行高层次的中外美术研究做好必要的知识与理论的准备,推动中国比较美术的发展。



•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导读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撰写5000字左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