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比较美术研究案例:
(一)平行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趋于成熟,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记述自己所画的一幅山水画构图,画面表现的是道家张天师与弟子们在蜀云台山活动的情况。文中重点记述怎样通过环境烘托人物,还提出了画天光和阴影的问题,说明当时的山水画是注意光影效果的。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的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
乔托(1267-1337) 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杰出的雕刻家和建筑师,被尊称为“意大利绘画之父”。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在佛罗伦萨的众多画家中,15世纪下半叶的波提切利(1445——1510)最有特色的。《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但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贝利尼 ( 约 1429--1516) 是威尼斯15 世纪最杰出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画派,可以说是由他开始的。贝利尼是位擅长运用色彩的画家,善于借助自然景色来烘托气氛,这种作法后来成为威尼斯画家的基本特色之一。《裸女照镜》,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赞颂,因此,艺术题材中出现描绘人体,表现人体美的作品。在以享乐为追求的威尼斯尤为发达,贝利尼可谓先驱者。在《裸女照镜》中,人体已成为画中的主体艺术形象,丰满、健壮、充满生命力的人,代替了苍白的神。画中裸女抬手照镜的姿态和随意搭在身体上的长巾,使人体既袒露又含蓄。画家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饱含生命力的柔软肌体,画面色块的配置既有冷暖对比又和谐呼应,画中的人体曲线多变与背景横竖直线的单纯分割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透过背景的窗户,可见无垠的蓝天,白云深处的一线曙光升起,照耀着丘陵大地,和平宁静的大自然和丰艳娇丽的人体相映成辉,充分表现出画家肯定人性和歌颂大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于50岁时开始创作的一幅肖像画。蒙娜 · 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
乔尔乔涅(1478—1510)这位比拉斐尔还短命的画家,是盛期文艺复兴威尼斯第一位大画家,据说他曾在威尼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贝利尼门下学习过。《入睡的维纳斯》是西方绘画史上描绘女人体的杰作。在横长的画面上,全裸的维纳斯作对角线动势,横卧于户外自然中,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沉入梦乡的女神安逸明朗的神情、圆润饱满的肉体和谐默契,情景交融。是人体美、世俗精神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整个画面被统一在淡金黄色调里,落日余晖映照着女神丰腴圆润的身体,放射出玛瑙般的光泽,显得格外纯洁、明亮,散发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画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交响曲。
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意大利的卡拉奇等人在当时还发展了“理想风景画”,描绘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似乎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还有法国的普桑、克洛德·洛兰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这些作品被称为是“英雄风景画”。克洛德·洛兰用逆光表现早晨或黄昏的景色在当时极具特色。而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
17世纪法国美术主导倾向和卓越成就,在普桑和洛连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首次使法国古典主义美术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普桑( 1593/1594--1665),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普桑创作于成熟时期的 《阿卡狄亚的牧人》(约1655),体现了庄严优美的风格和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阿卡迪亚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块世外桃园式的乐土。有三个牧人经过这块美丽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块墓碑,他们正在辨认墓碑上的碑文,其中一位年轻人认出其中含义是“即使在这美好的地方也有死神”。画中的那位端庄典雅形同古代雕像一般的美丽女子,是画家着意配置的一个寓意形象,她是象征美好人生和永恒的自然化身。画中人物组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姿态、动作、曲直、向背、衣褶的卷曲飘动,色彩的冷暖对比等都符合古典规范,呈现出一种明快、简洁、对照与呼应,具有崇高、庄重的美感。
克洛德·洛连(1600--1682)把全部心血投入理想风景画的创作。《有舞者的风景》,洛兰在绘画上的才能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他没有受过教育,有人说他即使不是文盲,充其量是个地道的画匠,说得好点是个彩色画匠而已。然而这位画匠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画面地平线压得很低,从天际放射出光芒,河水滋养着农田,两岸古木参天,背光处芳草留香,在天空逆光的照射下,更衬托出天水的光明。休息的农人们在河岸上欢快地舞蹈嬉戏,这些点缀性的人物,使画面深远辽阔。由于舞者的欢乐而使宁静的大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实在是一首田园抒情诗篇。他的画中抒情景象是建立在精确的绘画技法上的,他运用油画的一切手法把自然界的光卓有成效地“关进”画面。
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特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泰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以柯罗、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来表现风景。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到完善。
康斯泰勃尔《干草车》(1821)?,1824年,许多外国艺术家参加巴黎沙龙的展览,引起轰动,其中康斯特布尔有三幅作品《干草车》、《英国的运河》和《汉普斯戴特的荒地》。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刚画完自己的名作《希阿岛的屠杀》送到沙龙,看到康斯特勃的三幅作品后,立即赶回,将《希阿岛的屠杀》上的天空重新绘了一遍,他说:“康斯特布尔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康斯特布尔的《干草车》在巴黎所得的评价甚高,获得了金质奖章,并专门在圣马可大街上开了一个康斯特布尔沙龙。康斯特布尔生前,英国美术界对他并不重视,直到去世后,他的作品才得到赞扬,现在已经成为英国风景画的代表,他的作品把英国的风景画真正从因袭成规和外国影响中摆脱出来。他像一位田园诗人,但他对后来的画家,尤其是法国的画家影响很大。他有许多独创的技法,如用刮刀直接铺色块,产生闪烁着亮光的白点,表现树叶的反光,这些技法直接影响着巴比松画家和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康斯太布尔以纯朴的现实主义自然观向人们展现明净的大自然。在他的画里没有诗情的回忆,也没有理想的修饰,更没有哲理的暗示,他在用笔触和色彩表现某种特定的光线、特定的时间和特定景色中用语言传达不了的东西。他在画中画出了时间里的空间,他爱画春天和夏天而不喜欢画秋天。他是位痴心于自然的画家,人们公认他是第一流的最诚实的大自然的讴歌者。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成和对印象派的产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透纳( 1775─1851),18世纪末驰骋于英国画坛。曾多次在意大利旅游,画了大量的水彩素描,表现了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力。他存世的油画作品有300多幅,主要是风景画。他强调色彩,尤善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并以此闻名于世。代表作有《奴隶船》、《雨、蒸汽和速度》、《遇难船》、《泰麦雷尔号战舰》等等。他被认为是印象主义与抽象绘画艺术的前驱,给后世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奴隶船》是透纳海景代表作之一,展出于1840年,这幅画是作者在生活体验和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典范作品。画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783年,在美国东海岸一艘运送奴隶的船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容格号三桅船上,一场瘟疫使船上众多黑奴丧生。于是,船主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要求。索赔的金额虽然不是很大,但保险公司以自己的理由拒绝了将黑奴死于瘟疫作为船上“货物损失”予以赔付。船主于是将尚有生命的黑奴当作“货物”径直抛入大海中。这事情在美国以后的五十多年历史上,始终不能被忘记的,只是对这事情在后来的岁月中有了不同的人文解说。透纳的《奴隶船》就是这多个解说种的一个。在这幅画里,那艘三桅船在海浪中被推到了画面的左侧。开阔的海面上,波澜起伏的海水卷动着远处的云在灿烂的阳光中舞动着。展现的是海上大自然的触目惊心的景象和发生在海上触目惊心的奴隶投入海中的事件。船已向远处飘去,后面是散见的漂浮物,愤怒的波涛把一具尸体推向观者,尸体那显露出水面的脚上带着脚镣,令人触目惊心。
英国传统的风景画历来讲究形和细节的准确,很少有人注意表现光和色彩,直到18世纪庚斯博罗才在他的风景中有了色彩的表现,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进步并不是很大。透纳受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庚斯博罗等前人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作品扭转了这一局面。他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对色彩和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夸张、提炼,加进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色彩的效果更单纯、强烈。 他观察天空和海洋的颜色,为的是发明“他自己的色彩”,黄色是光的颜色,它也是透纳最爱的颜色之一,透纳死后,人们在他的画室里找到了十几种不同色调的黄色。他把油彩、水彩、颜料和纸这些材料转化成光、大气和动感,这些是他不断用色的真正意图,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和敬畏。
柯罗(1796-1875),法国画家。一生坚持旅行写生。虽然属于巴比仲画派,但居住在巴比仲村的时间并不长,在巴比仲小住,确立了他抒情风景画派的基本风格。其后,他3次赴意大利,画了许多优美的风景,他对光和空气的描绘,常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先驱者。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阳光的明亮,他一反过去画家把暗部画得很暗的做法,而努力使暗部画得透明、鲜艳,从而使整个画面的亮度大大提高。作品大多采用灰色调子,画面上朦胧的光线透过蓬松的树丛,照射在宁静的池塘水面和远处的房屋上面,中景部分则点缀几个牧人或少女,极富浪漫主义特色。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中期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他虽和巴比松画派关系密切,但其绘画风格并不属于这个流派。他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印象主义有一定影响。 ???
世界上罕见的大型油画《睡莲》是印象派大师莫奈最后的杰作。在他76—86岁的高龄,生命的尽头的十年间(1916—1926年)完成的。1922年82岁的莫奈签约要把正在制作巾的《睡莲》赠给国家.法国特意在巴黎印象馆建了两座椭圆形的展览厅.九十米长的宏大油画镶在这两座大厅的周围墙上,这就是著名的"睡莲馆".走进睡莲馆好像进入了夏天的绿色世界:满塘的睡莲、垂柳在阳光下熠熠闪烁,把倒影伸向澄清的水底.画面是个鸟瞰图,不露天,但整个天空都映在池水之中.睡莲,水草,蓝天,白云,霞光,雾气,远近虚实任意挥洒。莫奈爱睡莲,1901年51岁的莫奈在自己家宅附近修了一个大池塘,栽满了睡莲和垂柳,他经常在池塘周围写生作画。据说他作画时同时摆上好几块画布,随着时间的推移,敏捷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光与色往池塘中的变化.画出了几十幅各种角度不同的画面。
毕沙罗( 1830--1903)《红屋顶》(1877),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塞尚、高更等都称自己是毕沙罗的学生。在印象派画家中,毕沙罗是最早、最多的在外光中写生、描画事物的人,他是纯粹的田园风景画家,喜欢恬静、丰饶的乡居生活,极其自然地反映着农家贫苦略带温馨的感受。
(二)影响研究:中外美术交流研究
中外美术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属于文化传播学和比较艺术学范畴的一门新兴学科。
人类发展与文化交流
人类文化是指在对野蛮、愚昧的不断否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子时代,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新的文化,总是对旧的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总是对旧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当然,文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坦途。它犹如江河东流,在奔途中有狭谷、险滩、悬崖,也有滞流区,还会与其它江河交汇。
文化交流由低级到高级、 由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与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内容必然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有所突破。
人类在与古猿揖别之初,文化是极原始的,交流的范围很小。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难以逾越地理上的险阻。后来,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涉足的范围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应该说,人类文化发达的程度与文化交流的范围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文化愈原始,交流的范围愈小;文化愈进步,交流的范围愈大。
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各自的诞生地生活,活动的地域不广。“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有了良好环境的人类是不愿意迁徙辗转的,而愿意定居一地。在过去的一百万年中,只有当天气变化无常、食物短缺、好战者的侵袭,人类才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居住地。" (见美国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新石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化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时,人类已能跨越雪山、沙漠等陆上险阻,突破了单元地域的界限,文化交流的范围大为扩大。同时,海上也有了短距离的航行。青铜器时代,征服雪山、沙漠等陆上险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海上活动也很为活跃,航海距离得到了充分延伸。 铁器时代,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大大增强,东西方之间在 "早期丝路"、"丝绸之路"之后,又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更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壮举。
蒸汽机时代,人类从海陆两路完全打通了地球,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空前规模的文化交流。 电子时代,人类开辟了空中通道,进一步发展地球上的文化交流。同时大力发展宇航,意在探寻外星智能生物,开展地球与外星间的文化交流。
自从地球各民族交流的途径被开通,世界就迅速“缩小”。任何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山高水险的地域屏障,文化上的落后再也无法藏匿,固守本位文化完全失去了可能。他们要不振兴自强,因时顺势,在文化交流中引进、 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使自己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赶上人类文化前进的步伐;要不自甘堕落,在文化发展的汹涌波涛中沉沦,最终被吞没消灭。
文化交流的内在规律:
(1)文化交流的范围、程度。
文化交流的速度是与范围密切相关的。文化交流的范围愈大, 其速度愈快;反过来,文化交流的速度愈快,其范围就愈大。
人类初期,不仅文化交流的范围小,而且速度也很慢。几乎每一样新的发明,只能在很小的圈子里传播,甚至还常常得而复失,必须重复发明。所以,在人类三百万年的历史中,竟有99%的时间是在原始社会即旧石器时代度过的。那时,文化发展之慢,文化交流发展之慢,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观。有人推算,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化,是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向欧洲推进的。这个速度依然很慢。后来,自从打通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速度大为加快。到世界打通,进入近现代,文化交流的速度急剧加快。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日千里的水平。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紧紧跟上这种速度,不然就会落后。随着文化特别是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十八世纪时知识的陈旧周期为八十年至九十年;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缩短为三十年;近五十年来又缩短为十五年;如今一些领域中己缩短为五至十年了。(见夏禹龙《领导与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 迫使各国加强紧迫感,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及时引进各种先进文化,跟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
人类对文化交流的认识,有一个从不自觉逐步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之初。然而,那时人类的文化交流,只是出于本能或某种简单的需要。后来,东西方之间开辟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涌现出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郑和、利玛窦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这些贡献是在不自觉或半自觉的情况下作出的,他们谁也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文化交流。人类进行文化交流, 从不自觉、半自觉到自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能够比较自觉地进行文化交流,则是近、现代的事情。
(2)文化交流的形式
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历史上看有迁徙、贸易、传教、殖民、战争、旅游、留学、图书往来、外交活动等。这些形式往往互相交错,如传教与殖民,殖民与战争,贸易与旅游,旅游与留学等,常是兼而有之。交流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随文化发展而发展。 外交活动与美术交流
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历史上看有迁徙、贸易、传教、殖民、战争、旅游、留学、图书往来、外交活动等。这些形式往往互相交错,如传教与殖民,殖民与战争,贸易与旅游,旅游与留学等,常是兼而有之。交流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随文化发展而发展。而中西美术交流活动的形式亦同样。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
追溯中西关系史,乾隆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组团使华,无疑是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1792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为给中国的乾隆皇帝祝贺83岁寿辰,派遣由爱尔兰贵族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使节团的船队。1792年9月26日,使团从英国的朴茨茅斯港出发,经过9个多月的航行,1793年6月20日到达中国澳门,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沿海,到天津。旋由北京至承德,1793年9月赴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即由热河返回北京。1794年1月8日由广州起航回国,共历时204天。这次英国使团规模之大、接待仪式之隆、历时之久、历程之长,为中外历史上所罕见,可谓中英交往史上空前的一件大事。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间的第一次通使。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急欲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占领世界市场,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使他们垂涎三尺,所以便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出使中国,使团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产品,并希望与大清政府谈判通商和派驻大使事宜。正使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曾任驻俄国公使及英国殖民地印度马德拉斯总督,并赢得了多种荣誉;副使斯当东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使团成员有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家、哲学家、医师、乐师、技师、翻译以及舰队官员、水手、跟役等近七百人。这支船队由5艘巨大的纵式帆船组成,由装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率领,携带着近600箱最能代表当时英国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礼物,礼物中有当时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和地球仪,有英国最大的、装有110门大口径炮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有英国最先进的武器:榴弹炮、迫击炮、连发炮、步枪、卡宾枪,以及望远镜、秒表和绘有英国王室成员、知名人士、城市、教堂、堡垒、桥梁、等内容的油画……英国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进行贸易。
在镇江,等待着他们的是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但是,马戛尔尼注意到城墙濒临坍塌,这种景象与2000多名士兵随着音乐声在旌旗下接受检阅的场面形成对照。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怀疑它们是用涂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经过烧煮的纸板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制服、衣冠不整的形象丝毫没有一点尚武气派;软垫靴和短裙甚至给士兵们添上了女性的色彩。
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以沿途中国景物为题材,画了不少水彩画,以真实笔法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后来,这些画作被转刻为版画,汇集成《经由中国到印度的神奇之旅》一书出版,影响很大。
这是代表工业文明的大英帝国与“天朝上国”的传统东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面对西方文明的这次挑战,清王朝不但闭目塞听,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且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视西方各国为“藩属”,拒绝平等往来。
如,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书信:“我们由于各自的皇位而似兄弟。如果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永远建立在我们之间,我们会极为愉快。”而乾隆皇帝在听说了这封书信后的反应是愤怒:“朕意深为不惬。” 特使被清廷改称为贡使。英国使臣不能接受双膝下跪的礼仪,只将一条腿屈膝跪地,使乾隆皇帝极为不悦,并且认为英国政府提出的互换使节等是非份要求。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最后只以乾隆皇帝的名义给了使团一封措词强硬,拒绝英国一切要求的“敕书”(帝王的诏书、命令)。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人的所有请求,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表示,这与天朝百年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中国近代统治阶级及其正统文人士大夫希望通过与外部世界相隔绝的方式来保持对“祖法”和“圣教”的绝对完美性的自我感觉。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局,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角斗中死去。”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858年)只要这种文化困境中积淀下的种种劣根性还潜藏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没有被充分予以净化,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真正摆脱那些曾经纠缠过它的梦魇。
马戛尔尼谈到中国文明时,认为自马可.波罗以来就不再有进步,和欧洲相比,中国人正处于“半野蛮民族”的过程中,他将中国比喻为一条终将在海岸上撞得粉碎的旧船。乾隆时期,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国库充盈,物产丰富,乾隆皇帝并不打算增加同遥远的“西洋”国家的贸易往来——两国在这一次正式接触失败后,便开始了英国向中国渗透、侵略、扩张的加速过程,终于在40多年后爆发了鸦片战争。这以后的中国史是充满苦难的,英国充当了欧洲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急先锋。法国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民族—— 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来说,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他人优越,而且在生活中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
![]() |
---|
萧功秦著《儒家文化的困惑——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刘锡鸿(?-1891),原名刘锡仁,字云生,广东省番禺县捕属人。原籍广东新会。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反洋务论者,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于1876年任清朝驻英使馆副使和出使德国大臣,并兼任驻奥匈、荷兰公使。1878年被召回国。他可以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节。
![]() |
![]() |
(2)宗教是人类精神文化传播的有效因素
1999年7月,在山西太原发现的隋虞弘夫妇墓。虞弘生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5年),北周时任“检校萨(保)宝府”,系管理信仰祆教的西胡聚落,曾出使波斯,游历安息与月支(大夏,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今阿富汗勒胡姆地区)故地,卒于隋安皇十二年(592年)。经历颇为复杂。因虞弘墓早年曾被盗扰,随葬品大多已不存,但出土的隋代汉白玉石椁为我国首次发现,石棺椁则价值非凡,图中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带有强烈的中亚民族文化色彩。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晋阳城的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虞弘墓石椁基座上,有一处对鸟火坛图像,中间有一火坛,两侧对鸟为人头鹰身,右侧有腰带,着上衣短袖,颈后有飘带,一手抚火坛,一手捂嘴;右侧人头鹰身亦有腰带。
上世纪,法国考古队曾发掘了大夏(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地区)南部贵霜时代的苏赫考塔尔遗址,那里曾发现公元二世纪贵霜时代的有火坛的神庙遗址,在一间神殿里发现粘土的高台,上有两只火鹏鸟的雕塑。中近东地区及巴克特利亚地区自古有火庙。
佛教的传播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的创作(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释迦说法立像与涅槃变浮雕——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桓、灵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造像要早于敦煌200年)。
![]() |
---|
甘肃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僧侣东来西行,在佛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六国以来,历代竞相兴建寺塔,开窟造像。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马蹄寺、南北石窟寺等,是当时著名的禅林胜地,其佛教艺术至今享誉世界,丝绸古道传世的佛教遗珍,更是灿若繁星。
甘肃石窟一览表 | |||
---|---|---|---|
名称 | 地点 | 时代 | 窟数 |
莫高窟 | 敦煌县 | 十六国至元 | 492 |
西千佛洞 | 敦煌县 | 北魏至元 | 16 |
榆林窟 | 安西市 | 隋唐至清 | 41 |
文殊山石窟 | 苏南县 | 北魏(西夏、元重修) | 7 |
马蹄寺石窟 | 苏南县 | 元、明 | 9 |
天梯山石窟 | 武威市 | 十六国至明 | 13 |
炳灵寺石窟 | 永靖县 | 十六国至唐 | 184 |
拉梢寺石窟 | 武山县 | <北周(五代宋重修)/td> | 23 |
大像山石窟 | 甘谷县 | 唐 | 1 |
麦积山石窟 | 天水市 | 十六国至宋 | 194 |
北石窟寺 | 西峰市 | 北魏至唐 | 295 |
南石窟寺 | 泾川市 | 北魏、唐 | 5 |
云崖寺石窟 | 庄浪市 | 北魏、西魏、西周 | 5 |
保全市石窟 | 合水县 | 北魏、西魏 | 25 |
![]() |
![]() |
![]() |
![]() |
![]() |
![]() |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凉承玄元年(公元428年)酒泉市出土 黑色玄武岩质,基座已佚。基座为八面形基柱,刻出供奉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八卦符号。基柱上部为圆柱形经柱,周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三十六行,内容是《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中的一段。经柱之上为瓶形覆钵,覆钵下部开八个圆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塔顶七重相轮,顶端宝盖上阴刻北斗七星。此塔为模仿印度覆钵塔在中国发现的最早实例。
![]() |
出此际北凉佛教信仰的侧重;同时,北凉石塔台基上雕神王配八卦,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