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               Word版本【下载】
 

 

 

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西北师范大学              

所 属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非部属)          

课 程 名 称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田澍                            

      申 报 日 期             2011年4月19日                      

 

 

 

 

 

 

甘肃省教育厅制

二○一一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田澍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4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7971223

 

博士

 

院长

传 真

 

所在院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E-mail

ts8080@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历史文献学、明清史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史学论文写作》专业基础课4/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实践性教学

指导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103人(其中函授生44人)。

教学研究课题:

《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历史学专业课程“模块”研究》,2004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成人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教学研究论文:

 《金宝祥先生与西北师大中国古代史学科》,《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1

       《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八十年代以来明代政治中枢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述评》,《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

《近二十多年来大陆刘基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获得教学表彰

2005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2005—2006学年度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2011年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

 

主编的教材:

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西北史籍要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历史学本科生学习指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简牍学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西北考古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明清中央政权与蒙藏民族政权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2008

《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3-2005

《西北地区史籍提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005-2008

清代回疆的社会控制模式研究——以回疆司法制度的历史考察为视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0

《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与社会控制研究》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2011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评估体系研究》,甘肃省文物局项目2005-2008

 

学术论文

《明代政治中枢及其运作模式研究》,《政治学研究》20051期;

《明代殿阁大学士非阁臣代名词》,《中国史研究》20051期;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3期;

张璁与嘉靖内阁》,《中国史研究》20086期;

张璁:明代六十年改革的开启者》,《新华文摘》20116期;

明代阁臣数考实》,《文献》20103期。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嘉靖革新研究》,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明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研究》,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07年;

《西北开发史研究》,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09年;

《明代嘉隆万改革》,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

《西北边疆社会研究》,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11年。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刘再聪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7.8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7973183

 

博士

 

历史地理所所长

传 真

 

所在院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E-mail

liuzaicong@sohu.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历史文献学、隋唐史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敦煌学》专业基础课4/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中国经济史》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中国古代史》基础课2/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魏晋南北朝史》选修课,2/周,学生人数30/学期。

 

实践性教学:

指导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73人(其中函授生20人)。

   指导考古实习一个班54人。

 

教学研究课题:

《敦煌学教学史》,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8年。

 

主编的规划教材: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西北师大青年教师项目2006

《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敦煌历史与社会》,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02012

 

学术论文:

<旧唐书·李光弼传>“作堑”解》,《文献》20064期;

《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史学月刊》200612期;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1期;

《唐朝“村”制度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2期;

《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西域研究》20083期。

《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南京师大学报》20105

《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华夏考古》20092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唐朝“村”制与西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2010年。

《甘肃民俗文化研究》,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2010年。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潘春辉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7.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893290392

 

博士

 

 

传 真

 

所在院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E-mail

pchunhui2008@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历史文献学、西北史地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历史地理》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人文地理》基础课2/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实践性教学:

指导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50人(其中函授生18人)。

 

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高校历史文选课改革的几点建议》,《沧桑》20094期。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清代以来甘肃基层社会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项目,2009

《水资源安全与西北基层社会控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0

《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与基层社会控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11

 

学术论文: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农史》20094期;

《清代西北水利积弊探析——以河西走廊为中心》,《中国地方志》20113期;

《近十年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概况》,《甘肃社会科学》20076期;

《唐前期敦煌农业开发述略》,《开发研究》20066期;

《唐宋敦煌僧人违戒原因述论》,《西北师大学报》20055期。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何玉红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7.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993112912

 

博士

 

历史系副主任

传 真

 

所在院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E-mail

Heyuhong_2003@tom.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西北史地,宋元史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史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中国古代史》基础课2/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中国文化史》基础课2/周,学生人数50/学期;

《宋元史》选修课2/周,学生人数40/学期。

 

实践性教学:

指导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70人(其中函授生22人)。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南宋西北边防财政研究》,西北师大校青年教师项目2006

《国家权力下地方行政运行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8

《边政与财政:南宋西北边防财政运营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

《国家制度的地方化过程研究:以南宋四川特殊化政策为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9-2012

 

 

 

学术论文:

便宜行事与中央集权:以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运行为中心》,《四川大学学报》20074期;

《论南宋蜀道经济带的衰落》,《西南大学学报》20073期;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期;

《时变与应对: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置原因述论》,《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3辑;

《地方武力与中央权威:以曲端之死事件为中心》,《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南宋川陕边防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010年;

《西北边疆社会研究》,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11年。

 

                         

 

2. 主讲教师情况(4

2(4)-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僧海霞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6.8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13919271408

 

博士

 

 

传 真

 

所在院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E-mail

senghaixia@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730070

研究方向

历史文献学,历史人文地理学

2(4)-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专业基础课3/周,学生人数100/学期;

《敦煌学》全校公选课2/周,学生人数120/学期;

《敦煌学概论》全校公选课2/周,学生人数120/学期;

 

实践性教学:

指导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6人。

2(4)-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论文: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以寺庙宫观的新建、重建和废弃为中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4期。

《唐宋时期敦煌药酒文化透视——基于药用酒状况的敦煌文书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094期。

《唐五代宋初敦煌药用酒研究》,《中医药文化》,20072期。

《从P.2942文书看河西陷蕃前后变通运用律令的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期。

从敦煌本《百行章》看唐初的法制思想》,《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唐宋时期中药诃黎勒医方浅析》,《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传承与发展——百年敦煌学)论文集》,20098月;论文获论坛二等奖。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田澍

19646

教授

明清史

主讲历史要籍宋元明清部分

刘再聪

19678

教授

历史文献学、隋唐史

主讲历史要籍魏晋南北朝部分

潘春辉

197711

副教授

西北史地

主讲历史要籍隋唐五

代部分

僧海霞

1976.8

副教授

敦煌学

主讲历史要籍先秦秦汉部分

何玉红

19774

副教授

史学理论与方法

主讲史学理论与方法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目前,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皆具有博士学位,其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中国历史要籍的所有方面,教学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年龄从40多岁到30多岁,包括了中青年不同的年龄段,结构合理;

本课程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五位主讲教师的博士学位获取于五个授予单位:田澍教授,博士学位获取学校为中国社科院;刘再聪教授,博士学位获取学校为厦门大学;潘春辉副教授,博士学位获取学校为西北师范大学;僧海霞副教授,博士学位获取学校为陕西师范大学大学;何玉红副教授,博士学位获取学校为四川大学。

由于本课程是学习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基础课程,而阅读和利用历史文献则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和教学人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本校以古代史各方向为研究专业的教师均能胜任和辅导历史的职责。因此,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

本课程师(含辅导教师)生比例为120)。

 

 

3-3

教学改

革与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在教学内容上,在介绍中国历史重要典籍及其选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历史文选的各个领域,包括训诂学、音韵学、版本学等。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文选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材上使用上,选取在学界具有权威地位的中国历史要籍论著如《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为教材,同时,选取《中国历史文选》等教材为主要辅导材料;

教学方法方面,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研究性教学模式运用到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书目,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放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文献的理解。同时,还可经常性地开展经典文献朗诵比赛、繁体字书写比赛等形式的课余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了学习历史文选课的良好氛围。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为促进本课程的发展,选派青年教师赴重点大学进修。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进修,学习先进的历史文选课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将其积极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与培养。在青年教师入校之始,就指派学术造诣高深和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明确规定导师的职责,规定在一年的指导时间内,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适应高校教学生活。在年终对导师和青年教师一年来的工作进行考核和总结。结合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经常性地抽听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很有成效,两三年后,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基本上就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

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开设历史悠久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历史文选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历史要籍”(即“中国历史要籍”,也称“历史文选”)课程是我校开设时间较长的传统课程之一,是我校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平师大史学系主任、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就首先开设该课程,出版了《二十史朔闰表》、《校勘学释例》、《敦煌劫余录》等文献学论著。1941年,我校迁入兰州后,更是将历史文选课列为文史等系的重要教学内容。

优秀教师授课

建国后,我校“历史要籍”的教学获得长足发展,逐渐形成由优秀教师讲授的良好传统。金宝祥、金少英、郭厚安、李庆善、陈守忠等著名教授均开授过历史文选及有关课程。20世纪80年代,我校从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的教师皆为文史系优秀学者,如侯丕勋、赵莹等教授。1996年获得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点。2003年又获得专门史(西北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文选为其重要方向之一 ,2005年历史文献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此基础上,2011年历史学获得一级博士学科授予权,从而使该课程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学术背景。田澍、李并成、刘再聪、潘春辉、僧海霞、何玉红等一批博、硕士生导师给本科生执教,在前辈教学成就的基础上,从更深领域、更广视野对历史要籍课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地位重要

目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重点建设的一门课程。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历史文献学课程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为主,还开设了《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概论》、《史料学》、《历史工具书检索及使用》等课程,形成了不同层次,各成系统的课程系列。

本院系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阵容庞大,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较高,且与本课程配合良好。拥有以上优势与特长,可以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建设成更高水平的精品课。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在历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全部中国史课程中居于基础地位。

课程目标任务:

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要籍的讲授及选文讲读,拓展学生有关历史文献、中国史学史和其他专史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特别是依据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2学时)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2学时)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2学时)

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2学时)

第五章 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8学时)

第六章 编年体的继起(2学时)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2学时)

第八章 纪传体的大量编修12学时)

第九章 编年体的发展2学时)

第十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6学时)

第十一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始2学时)

第十二章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2学时)

第十三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2学时)

第十四章 纪传史的续修6学时)

第十五章 编年史举要4学时)

第十六章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4学时)

第十七章 史论、史考著作举要(6学时)
第十八章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4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要籍的各种体裁、特点、史料价值及其对史学发展的贡献,并重点评析一批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家,如孔子、司马迁、班固、范晔、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郑樵、袁枢等。二是史文选读中涉及的古代常用词语;古代学术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的官制、刑罚、经学、古人称谓、避讳等。

本课程的难点,一是对繁体字的识读、书写。学生对较难、易混繁体字的识读及对常见繁体字的书写能力较弱。对此在教学中专设书写课或书写作业,要求学生以繁体字抄写课文或书写文章。从而使学生掌握常见繁体字的读写;二是重点选文的译读。对一些先秦时期或秦汉时期的重要选文,学生译读较难。对此强化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大量阅读秦汉或先秦历史历史文献,并鼓励学生选修古代汉语相关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古文水平。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4-2 实验(践)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几年来我们使用的教材为赵淡元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该教材编排精良、难易适当,适合本科教学,并多次再版,保证了教材的质量。相关课程也有较为稳定的教材。

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各种质量较高的相关书籍、论文,如张大可、邓瑞全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商务印书馆2007),汝企和、张升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等,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这些扩充性教学措施多年来一直坚持,学生反映良好。

此外,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参观、考察活动。本单位多媒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良好。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循序渐进、择才施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获取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在授课中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学生讲解、教师评介的方式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同时还可在要籍介绍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可穿插著名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等。

3)重视教材的选用与更新,关注新版教材,并对现有教材进行校勘;

4)教师在答疑解惑的基础上,按照教材中心旨趣,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同学进行课堂讨论。以期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5)积极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包括布置课后参考书、写小论文、阅读论文以及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6)配备专门的历史文选工作室,将历史文选课程所列重要典籍陈列出来,课程讲解在历史文选工作室进行,方便学生翻阅古籍。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文献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在不花费课余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古文献阅读,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7)增强考试对繁体字的使用与考察。考试的命题以及重点选文的译读皆采用繁体字,并增加选文的繁体字默写,以提高学生的古文使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繁体字抄写课文或书写文章,从而使学生提高常见繁体字的读写能力;

8)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已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我们计划在较短时间内将所有教材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搬上讲台,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各个环节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是本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还将不断地向先进学习,使其更加适合本课程教学的需要。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校内同事、校外专家的好评。校内同事反映此课程特色突出、讲授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校外专家也认为师大《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讲授细致、认真、效果好。本课程开设多年,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讲解,学生反映良好,不论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对此课程兴趣浓厚,从选课情况与上课情况看学生对此课程是普遍欢迎的。

本课程近三年来学生评价结果为优秀,同学们认为,此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历史文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文史积累,亦有重要作用。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一、重要历史史籍的介绍

     包括作者简介及成书过程、史籍的重要内容、史籍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二、史书体例的介绍

    包括该体例书籍出现的历史前提、优缺点、代表作及该体例的史学地位。

三、史学史的阶段性特点

介绍史籍编修的时代特点、编修思想、史家必备的基本条件等等

四、重点选文讲解及典型问题解答

讲解有代表性的选文,讲解典型的疑难问题等。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是学术背景浓厚。本课程以专门史博士点和历史文献学硕士点为依托,任课教师大多为博、硕士生导师,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学术造诣,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影响优良。

二是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手段多样。本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使学生完整、系统、科学地掌握历史文献学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以讲授为主外,重视课堂讨论,重视实践环节,重视教学实习,讲究授课艺术。

三是适应面广泛。历史要籍为课程既可以作为文、史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又可以作为全校各院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它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掌握也有很大辅助作用。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在校内为历史系本科必修课,在全校各院系本科生中为公选课。这门课程由于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看在校内处于上等地位,在国内外历史文选课的教学中亦处于重要地位。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课时较少,学生们多有增加课时的要求;二是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采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是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还较少。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今后的进一步建设目标、步骤为:

1)积极吸取省内外其他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质量,力争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稳定的精品课程;

2)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性;

3)加强教师的教学性研究工作,支持教学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等;

4) 优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学院为强势特色学科的优势,购置较系统的高质量音像资料和教具,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一定实效。

上网计划:在近期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讲义等教学内容系统网络化,建立本课程的网页,主要包括教师信息、教学录相、课件及科研情况等相关内容。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 201110月前,整合已上网的课程资源,并重新对上网用户开放。

2 20129月,建成开放的、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开通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网络题库和网上考试系统,主讲教授电子教案上网。

3 2012年底,本课程授课录像上网。

4 2013年底前,整合已完成的录像,本课程全程授课录像全部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精品课程主页:http://lsyj.jpkc.nwnu.edu.cn

教案:http://lsyj.jpkc.nwnu.edu.cn/jcja.html

教学大纲:http://lsyj.jpkc.nwnu.edu.cn/jxzy-dg.html

教学课件:http://lsyj.jpkc.nwnu.edu.cn/jxzy-kj.html

选文讲析:http://lsyj.jpkc.nwnu.edu.cn/jxzy-xw.html

教学录像:http://lsyj.jpkc.nwnu.edu.cn/jxlx.html

作业习题:http://lsyj.jpkc.nwnu.edu.cn/jxzy-xt.html

基本典籍:http://lsyj.jpkc.nwnu.edu.cn/jbdj.html

名著导读:http://lsyj.jpkc.nwnu.edu.cn/mzdd.html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http://lsyj.jpkc.nwnu.edu.cn/jxzy-sj.html(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试卷集锦)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西北师范大学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突破口,特别是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来,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加强我校课程建设,积极培育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以此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2005年我校颁布《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要求、申报立项与建设、评估验收、管理与维护、保障与激励等方面进行规范,成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针。对维护精品课的合理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落实西北师范大学第四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的课程建设规划,保证我校重点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校制定《西北师范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以培育精品课程为目标,着力凸显课程特色,并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思想为指导,对重点课程建设实行的方式,全校每年立项建设课程的门数,每个专业每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数量,以及2010年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专业校级重点课程、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的目标等进行了规定。该规定促进了我校重点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我校精品课程的质量。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获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每门课程8000元,在建设期首次拨付5000元,课程验收合格后拨付3000元,用于课程维护。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后,增加建设经费每门课程4000元。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者,学校奖励5万元。并在教师申报教学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