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7册),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由其主编的《中国通史》共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西夏、宋、金、元》、《明》、《清》七册。该书将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夏朝建立是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从战国初年到1840年属封建社会时期。该书资料丰富,通过详细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中外关系、阶级斗争等。全书充分利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我国是世界人类最早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并对我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过程、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等作了探讨。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形式,同时还存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已初步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统一六国后,则发展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全书认为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高度评价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肯定了农民起义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2、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4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

范文澜,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其所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曾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史学研究的独特风格。按照范文澜的总结,本书与旧史书有五大不同之处:一是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否定了旧史书中以帝王将相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二是把阶级斗争理论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着重论述了中国各族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传统;三是运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中国社会,并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四是重视对古代科学成就的描述,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五是强调中国自古至今的统一性。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依次将中国古代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认为自人类产生至殷代以前为原始社会,殷代为奴隶社会,西周初年至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是封建社会。

 

3、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史纲要》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主编,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yD+)!q"1962年初版中,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来定位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把从远古到近代(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大发展阶段。内容包括历史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等。增订本按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划分为几个大的断代,分为史前时期,夏与商,西周、春秋与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近代时期。全书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历史上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全书一条主线,以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作为国家结构和政治形态变化的基础。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全面,叙事完备,重点突出,语言精炼,史实考辩严谨,是通史教学、考研辅导诸方面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4、吕振羽著《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

吕振羽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开拓者之一,其所著《简明中国通史》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专著之一。全书把中国史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来把握注重于历史的具体性尽可能照顾到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把人民历史的面貌复现出来。这在我国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编写中国通史的最早尝试。全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将殷朝以前定为原始社会,殷为奴隶社会,西周为初期封建制社会,秦以后为专制封建社会,并对每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作了深入的论述。《简明中国通史》按照马克思主义由经济入手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生产工具、农业、业、手工业)、政治(政治斗争、民族战争、农民起义、法律、官制)、文化(哲学、史学、医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探讨,由生产工具的演变、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关系变动的研究,分析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权形式的变更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演变。全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密切结合,从具体历史事实的陈述中,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开辟了中国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56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内容上起周公、孔子思想,下迄19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思潮,包括历史时期中国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与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第一卷论述殷周礼乐文明、孔墨显学与诸子百家之学等。第二卷着重论述两汉时期儒学的官学化与神学化、正宗思想与异端思想的对立、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对立、经今古文之争等。第三卷论述了魏晋玄学思想流派、葛洪金丹道教思想、佛学及范缜的无神论思想等。第四卷论述了从隋唐到宋明思想史的演变,包括隋唐佛学思想、宋代王安石新学、朱熹理学、明代李贽的思想、明末天主教“西学”等。第五卷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包括王夫之、顾炎武、戴震、章学诚、龚自珍思想等。在ÏÖ×­¨(镇江论坛) []ÿþÏ©Ă在在方法上,全书以社会史为基础,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来把握和透视思想观念,ôËãê¨(镇江论坛) []¤äÅù«把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思想家及其思想的来反观和审视社会史。《中国思想通史》是侯外庐及其领导的学术群体——“侯外庐学派”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侯外庐及其学派的学术成就、特点和方法。

 

6、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共12卷,分别为:第一卷《导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上阐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性认识;第二卷《远古时代》,是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而撰成的中国史前史;第三卷《上古时代》论述了自有文字出现至泰灭六国的历史,重点阐述夏、商、周的历史;第四至第十卷为《中古时代》,分别为关于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元时期、明时期和清时期的历史;第十一、十二卷为《近代前编》和《近代后编》,叙述了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全书采用“新综合体”的史书体裁,除第一、二卷外,各卷均由甲编序说、乙编综述、丙编典志、丁编传记四部分组成序说阐述有关历史时期的基本资料、研究状况和编撰旨趣;综述论述有关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典志专题论述典章制度及相关专题;传记记述有关历史时期的各方面代表人物《中国通史》内容丰赡,史料翔实,包含中国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人物等多方面内容,立体的、多层次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生动图景。

 

7、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8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龚书铎总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共8卷,分别为《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民国卷》。各卷的主要内容大体为自然环境疆域和生产力水平、人口和民族、家庭宗族和社区、阶级和阶层、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调控、社会问题、宗教信仰与社会观念、社会变革等。全书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的历史,社会史研究包括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方面,其中宏观研究不仅要从断代史或通史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研究长时段或短时段的社会本身构造、运行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还应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全书各卷将如上对社会史学科的理论认识应用于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研究之中,描摹出从先秦至民国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构造、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状态以及社会变革的情况,并揭示其发展规律,是学术界一部比较系统的中国社会通史。

 

8、《中国经济通史》(9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通史》共916册,分别为周自强主编《先秦卷》,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卷》,宁可主编《隋唐五代卷》,漆侠主编《宋代卷》,漆侠、乔幼梅主编《辽夏金卷》,陈高华、史卫民主编《元代卷》,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明代卷》,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清代卷》。各卷主编均为各断代经济史研究的专家,整套《中国经济通史》系统论述了先秦至清代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现形式、主要特点、规律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阐发、规律揭示、体系建构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以漆侠主编的《宋代卷》为例,《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问题的“代绪论”,概述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在具体内容上,从人口、垦田、水利、生产工具、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地租形态、赋役制度、阶级关系等方面,全面论述两宋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并深入探讨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

 

9、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共10卷,第一卷为《总论》,采取纵的(竖切)论述方法,概述各单项制度的来龙去脉,阐述其演变过程及内在规律,反映各项政治制度演化的系统性,相当于全书的纲其余9卷,分别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西夏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采取横切即以断代分卷,详细论述各断代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演变及特点该书主要论述了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四千多年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全书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军事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把皇帝制度、中央决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军事制度、司法制度、监察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定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突出对历代皇帝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及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形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格局。

 

10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撰写的中国古代史专著。全书由五篇论文集结而成,导论《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是全书的纲领,郭沫若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用于中国历史研究中,并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提出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以前为原始社会,西周时代为奴隶社会,春秋以后为封建社会,最近百年为资本主义社会。与此相应,中国有三次社会革命:殷周之际的奴隶制革命,周秦之际的封建制革命、清代末年的资本制革命。导论外其它四篇则为具体论证,是《周易》、《诗》、《书》、甲骨文和彝铭的个别研究,分别为<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周代彝名中的社会史观》,用全新的观点解释了旧史料。董作宾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评价称:唯物史观派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领导起来的……他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材料,把甲骨卜辞、周金文里的地下材料,熔冶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有关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全书将清代学术置于171819世纪三百年中国学术史发展中,就其发展与演变等作了系统论述。全书提出并贯彻了撰著学术史的四条规范,即: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全书围绕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代各学派建设及主要学者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个大问题展开讨论,分为16讲,即:反动与先驱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清代经学之建设、两畸儒、清初史学之建设、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实践实用主义、科学之曙光、清初学海波澜余录、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一)、(二)、(三)、(四)等,对清代各学科的概貌、代表人物、论著精要和学术成予以清晰的评述,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12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

钱穆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全书共8编,分别为《上古三代之部》、《春秋战国之部》、《秦汉之部》、《魏晋南北朝之部、《隋唐五代之部》、《两宋之部》、《元明之部》、《清代之部》。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研究历史和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从而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从而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也是钱穆撰著《国史大纲》的主旨所在。全书内容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包括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学术思想的具体状况、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影响,尤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予以高度概括,在中国史学界有重要影响。

 

13、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本书原题《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初版于1944年。1946年、1947年由上海书店再版。1950年三联书店再版。叙述内容上起开天辟地,下迄殷周,是秦以前的中国古史。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时改为《先秦史》,共29万字。全书共2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氏族公社(原始群)”包括四章:中国人种的起源与历史的序幕、前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前氏族社会的生产关系与家族关系、前氏族社会的意识诸形态。第二部分“氏族社会”共四章:中国人种的分布与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氏族社会的家族关系与社会组织、氏族社会的意识诸形态。第三部分“奴隶社会”共六章:商族的起源与古代国家的建立、商代的社会生产力、商代的社会经济构造、商代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商代的家族关系、商代社会的意识诸形态。第四部分“初期封建社会”共九章,前四章讲述“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以西周为中心,有周祖的起源及西周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等内容。后六章讲述“初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其转向”,以春秋战国为中心,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机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本书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采用的是安特生的“六个时期”划分法,该方法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成旧说。书中有各类插图38幅,有《夏朝帝系表》、《商朝帝系表》、《周王先世系表》、《西周王系表》、《东周王系表》等五表。

 

14、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

《夏商史稿》原是《夏商周史》的一部分。《夏商周史》分夏商史、西周史、春秋史三卷,本书原标题是《夏商周史——第一卷:夏商史》。为便于单独发行,改为今名,内容不变。全书22.5万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夏代史》共五章:夏代以前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代考古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夏人早期历史与夏王朝的建立、夏代的经济和文化。第二部分下篇《商代史》共八章:商族的起源和先商时期的历史情况、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商代的社会经济、奴隶制度、官僚机构和军队、商代各族、文字和历法、商王朝的灭亡。第三部分是附录:《本书引用甲骨文书名简称目录》,提供了41本甲骨文著作书名及作者。基于该时代资料的特点,书中采用边考边述的编写方式,对一些重点理论和史实作详细论证。本书正文有各类示意图、文物图版192幅图。有表13幅:《二里头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地层关系简表》、《夏世系表》、《先商世系表》、《商代各王都城表(汤至盘庚)》、《商代前十王在位年数表(汤至仲丁)》、《商代青铜农具统计表》、《<考工记>所见青铜合金成分表》、《甲骨文所见商代刑法举例》、《甲骨文象形字举例》、《甲骨文会意字举例》、《甲骨文形声、假借、指事字举例》、《先商世系表》(与前一表同名)、《商代世袭》。众多图表非常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正文。

 

15、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

《西周史》共25.3万字。本书初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英文版,并增加美术史部分,扩充“物质文化”一章内容。1987年再版时间,添加新出考古资料,增加衣食住行和人生礼仪等部分。三联版是第三版。全书九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由新石器时代到商代”,谈周人兴起时的全国局势,即周人兴起的背景。第二部分包括二、三、四章,主要讲述周人兴起的过程:周的起源、克商与天命、华夏国家的形成。第三部分包括五、六、七、八章,讲述周朝的各项制度及发展情况:封建制度、西周中期的发展、西周政府组织、周人的生活等。第四部分即第九章,属于结尾部分,讲述西周的衰亡与东迁。本书叙述,以文献、考古、金文三项资料参合组织。其中三章以史事的叙述为经,其余各章则以制度与现象的讨论为主。文末附录包括三部分,一是引用书目,有中日文部分、古籍部分和西文部分。为同时代国内书籍少见。二是黑白图版,共50幅。三是《西周形势图略》一幅。正文中还有各类插图70幅。

 

16、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全书由绪论、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共41.2万字。绪论首先讲述了“春秋”名称由来,并介绍了顾颉刚、吕思勉、钱穆、范文澜、郭沫若等各家著作对春秋所定的时间段及本书的选取依据和标准。“春秋史的主要文献资料”介绍了《左传》等22部有关春秋史料的著作。“春秋时代的考古资料”介绍了从《竹书纪年》到新中国考古发现等重要出土资料情况。同时,绪论还追述了学术界对春秋史料的整理及春秋史的研究情况,总结了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序绪论的内容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对于了解本书内容颇有帮助。正文包括八章:春秋时代开始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诸侯的改革与大国的争霸,春秋时代的社会经济,春秋时代的疆域和地方组织,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春秋时代的社会构成和阶级斗争,春秋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春秋时代的礼仪和风俗。其中“礼仪和风俗”一章颇有创新意义。附录是“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前453),以公元纪年为准,后面对应罗列周、鲁、齐、晋、秦、楚、宋、郑、卫、陈、蔡、燕12国王侯纪年。书前有33幅出土实物彩图,图版清晰。正文中有各类图表复原图等57幅。

 

17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战国史》共42.8万字。该书初版于1955年,这次出版曾有修订和改写,篇幅几乎增加一倍。叙述了起自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齐”、迄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共260年的历史。全书共12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讲述“战国”名称由来及起讫年代、有关战国史的资料及研究概况。犹如学术回顾。第二部分讲述春秋战国间的社会总况,包括三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三部分是战国史主体,包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封建国家的机构及其重要制度,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合纵,连横运动和封建兼并战争,秦的统一。第四部分讲述战国文化,包括三章: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第四部分是附录,包括《战国郡表》、《战国封君表》、《战国大事年表》三表及《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文前有出土文物图版(摹本)20幅,并附有详细解说。文中有各类图表、示意图等58幅。书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介绍价值很高。

 

18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秦汉史》分上、下两册,共83万字,叙述了秦、西汉、新莽、东汉四个朝代共440年的历史(前221220年)。全书共20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秦汉史基本史料介绍、秦汉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其中对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的介绍、自西汉以来的秦汉史研究状况介绍颇有价值。第二部分包括十九章,其中秦朝史四章,讲述秦王朝的建立、统治、灭亡及楚汉战争。西汉史六章,讲述西汉王朝的诞生、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昭宣中兴”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西汉王朝的衰落。“新”朝史两章,讲述“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新”莽的灭亡。东汉史五章,讲述东汉王朝的建立、东汉前期的政治、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后期的腐败统治、东汉的灭亡。最后三章讲述秦汉时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另有结束语一篇。第三部分是附表:《秦、西汉、东汉世系表》、《秦汉大事年表》。每章后的“注”大都能追根溯源、详列各家观点,颇便于正文阅读。书前附有彩色考古图版9幅,书中有各类表格、插图、示意图62幅。

 

19、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

《魏晋南北朝史纲》原是作者《魏晋南北朝讲义》,写于1960年。后来改写出版,字数增加一倍,共44.6万字。全书四编共七章。第一编“三国的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包括两章: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各族人民。第二编“偏安江南的东晋和北方割据诸王国”包括两章:东晋的偏安江南、中国北方的割据诸王国。第三编“南北朝的对峙”包括两章:阶级矛盾的发展和南朝政权的更迭,北朝的兴衰和各族大融合、北方人民的起义斗争。第四编“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包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包括等清谈和玄学、儒佛及佛道之争及范缜《神灭论》等哲学思想,祖冲之之圆周率以及医学、地理学、农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儒学和史学发展、经籍分类、汲冢书的发现、诗歌骈文、文学批评、笔记小说、书画、石窟等文化成就。正文前有“引言”,概述远古人类至两汉简史。书中有示意地图26幅,插图22幅,表格9幅、世系表12幅。

 

20、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

《隋唐五代史纲》(修订版),共38万字。1961年三联书店初版,1975年人民出版社出修订版,1979年重印修订版。分为引言、正文、附录三部分,详记隋朝、唐朝、五代共380年的历史。引言追叙了南北朝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制度及北方统一南方的原因。正文五编十八章,其中隋朝史一编四章:隋朝建立、经济制度、对外关系、隋朝灭亡。唐朝史两编九章:唐朝的建立、封建经济的繁荣、边境各族、对外关系、安史之乱和方镇跋扈、唐中叶的农民起义、两税法及唐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唐中叶以来的改革、唐中叶以来的边疆民族关系。五代史一编三章:黄巢起义、五代兴亡与契丹兴起、五代十国的经济。隋唐五代的文化一编一章。附录即《隋唐五代中西历对照表》,起581年,止于959年,详列隋、唐、梁、唐、晋、汉、周73787个年号的起止年代。正文附有出土文物照片、示意图、数据统计表共54幅。将大量敦煌出土文书资料引入论述是本书一大特色。

 

21、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书为中国断代史系列之一,主要记叙从赵匡胤建国(960年)到元灭宋(1279年)这一历史阶段内宋王朝一代的历史。全书共十九章,包括宋王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的统一战争和与辽及党项的关系,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户籍赋税和役法的改革与变化,宋初的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北宋中叶的改革浪潮,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中叶思想文化的革新,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及其灭亡,南宋与金对峙政局的形成,南宋中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南宋的社会经济,南宋晚期的腐朽统治元灭南宋元,南宋的学术文化与宗教等,按照时间顺序对宋朝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历程做了详尽的论述。最后三章是对宋代科学技术、教育与科举、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发展的论述,书后附有宋代大事年表。全书文字简练,史料丰富,对宋史初学者是一部内容厚重、文字晓畅、份量适中的基本读物。

延伸阅读: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册),三联书店,2004年。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22、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吴天墀,著名历史学家,西夏学专家。本书是西夏史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系统介绍了西夏王国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社会形态,深刻剖析了西夏王国前后期的政治概况及其与宋、辽、金之间的军事战争和对外关系等。全书不仅详尽叙述了西夏王朝政治的更迭兴衰,还列有专章介绍西夏的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政治军事制度、宗教文化、社会风俗、西夏文字的创制使用和流传。另外,书后附有西夏拓跋氏世系表、西夏州名表、西夏大事年表和西夏史文献目录,给读者以极大的方便。本书史料充实,引据可信。在编写方法上,征引史籍与摘引原文均注明出处,对有志进一步研究西夏史的读者,在史料查询方面提供了多量充分的线索;对于不便叙入正文的补充性资料和考证性文字以附注形式载于篇末,这些注释补充了必要的知识,也往往提出新的论点。徐中舒为本书撰序称:此书“给荒芜寂寥的西夏史园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是一部西夏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延伸阅读:

李蔚《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史金波《西夏社会》(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杜建录、史金波《西夏社会文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010年。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锡厚《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朱瑞熙、刘复生、张邦炜、蔡崇榜、王曾瑜《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全书利用大量文献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包括这一历史时期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室和居室用具、交通与通信、妇女、婚姻、生育与养老、丧葬、社会交谊及其礼节、宗教信仰、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和排行、避讳、押字、刺字文身和簪花、休假、语言和文字、民间家族组织、节日等,是一部全面反映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史的专著。全书认为,宋代人们的世态风情、生活习尚、民间流俗等,无不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呈现了许多新的特色,显得比前代更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意识等,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风俗画卷。辽和西夏、金朝的社会生活、风尚习俗各具民族特色,其社会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

延伸阅读:

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63年。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

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华书局,2005年。

 

2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元朝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研究元朝历史的学术专著。1986年由人民从出版社出版,全书上、下册,约七十五万字,共分十章,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分十一章,即蒙古国家的建立,蒙古的征服战争,蒙古国的统治,元朝的建立,元代的社会经济,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元未农民大起义,元代的边疆各族,元代的文化科学,元朝的对外关系、元代社会生活。作者认为,元朝社会尽管存在着若干落后倒退的因素,但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民族纷争,这无论如何是历史的进步。特别突出的是,元朝时期各民族文化通过接触,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特色。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而且在不少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贡献。该书在书末附有《人名索引》和《引用书目》。

延伸阅读: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邱树森《元朝史话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

 

25、余大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成吉思汗的专著。全书约55万字,全书分为传记和研究上下编两部分组成。作者全面地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择善而从,在此基础上根据大量基本历史文献,对成吉思汗一生历史事绩的若干重要事件、历史过程、重要史实、重要年份、地点等,通过必要的分析研究、考证,作了更确切的论述;对成吉思汗作为卓越大政治家、辉煌大军事家的素质、才能,其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作了较系统、深入的分析;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成吉思汗的性格、思想及其与宗教、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法制的关系。最后,对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过、历史影响、历史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探讨。全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剖析了成吉思汗完整的人生历程,评价了成吉思汗这一对中国、对世界有多方面久远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对许多重要史实,作者以浓墨重笔加以详细论述,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延伸阅读:

姚大力:《漠北来去》,长春出版社,1997年。

 

26、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将元朝行省的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全书近50万字,分为三编。上编“行省制度”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包括十章,首先论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起源与定型过程,继而叙述行省机构组织及其运作情况,然后具体讨论行省在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各项具体职权,以及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人员构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行省与朝廷的关系,并附带述及行省制度的派生物——大监察区行御史台。中编“关于若干行省的考察”,分三章,选取了三个重要行省河南、湖广、江西行省进行个案考察,具体分析了它们的设置沿革和职掌特征。下编“行省制下宣慰使司和路府州县的统治”,分四章,逐级考察行省属下自宣慰使司至县的多层次地方行政机构,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论已不限于行省本身。全书结语总结了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史料翔实,持论谨慎,言必有据,很多地方填补了蒙元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书中论点建立在充分、细密的具体研究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强说服力。

 

27、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元代文化史》对元代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提出对元代文化的总体评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元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具有特色的环节,在元代,文化的多数领域都有很好的成就,有些甚至超越了前代。对于元代文化,历来评价不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元代社会黑暗、元代文化衰敝之说流行,很多人认为除元曲之外,元代文化几无可取之处。20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中外学术界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元代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元代文化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探索心得,试图将元代文化史按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将元代历史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先讲政治状况,然后再叙述该阶段各种文化现象,将政治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出政治变迁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元代文化史》既认真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同时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独立见解。

 

28、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共十万字。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分析了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发展状况和明代的阶级状况。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由此而引起生产关系方面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而这一变化在当时社会和生产部门中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本书以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见长,在许多史实的阐述方面,其翔实、详细的程度为同类书所不及。本书的特点是比较全面,它包括了明史的各个方面,也综合了近几十年明史的研究成果。

延伸阅读:

傅衣凌主编:《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

()崔瑞德、()牟复礼著,张书生、杨品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出,1985年。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9、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将晚明的历史放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新航路发现之后的贸易、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本书演绎晚明史的主要特色,在于充分表现了叙事史学的结构与魅力。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对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延伸阅读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

 

30、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这本书同过去各种南明史著相比较,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二是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种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作者运用可靠的史实,重新描绘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作者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清朝统治者,而对大顺军和大西军领导人李自成、对张献忠、孙可望等人进行批判。至于南明政权的腐朽、内讧,作者同样作了如实的揭露。书中不仅鞭笞了朱由崧、朱常淓、朱由榔等南明统治者的昏庸懦弱,对一些直到现在仍备受人们景仰的人物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郑成功都颇有微词。

延伸阅读:

司徒琳(Lynn H. Struve)《南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31、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梁方仲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被称为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梁方仲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明代粮长制度》是其著作之一。全书共四章,第一章论述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第二章论述粮长的职务和特权;第三章论述粮长制的演变;第四章论述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对人民的祸害。本书以大量的史料及科学考证依据,全面分析了明代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粮长的职务和特权及粮长制的演变。全书论述通俗、资料翔实、结论有新意,为我国对粮长制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32、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

黄册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明代黄册制度》是探讨明代黄册制度最为详细的专著,对于黄册制度的具体内容、建立经过,与及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和最后败坏的经过、原因等等,均予清楚阐明。全书分五章,第一章《黄册制度的形成及其内容》,论述黄册制度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内容;第二章《黄册制度建立初期所起的作用》,讨论黄册制度的社会基础,明初对户政的整顿,黄册制度与里甲制度的关系,军黄册与民黄册,黄册制度对明初恢复经济和巩固明王朝政权的作用;第三章《黄册的管理工作情况》,论述黄册的保管、整理和利用工作,及推行黄册制度的经费问题;第四章《从黄册制度看明代官僚政治》,探讨推行黄册制度时官员贪污舞弊的严重情形,黄册库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及其与黄册工作的矛盾;第五章《黄册制度的瓦解》,分析黄册制度败坏,赋重役繁、负担不均的状况,户籍不明及实征文册的出现,一条鞭法的实行与黄册制度的瓦解。书后附录有关的统计表。

 

33、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首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分析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一些农民起义的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4、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以现代政治学的方法,以“大礼议”为切入点,对明代中后期的改革进行重新审视。作者认为,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皇位的异常更迭和“大礼”之争,使嘉靖初年出现了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所组合的全新的人事格局。这一政坛巨变本身就是一大革新气象。嘉靖革新是明代历史上真正的变革活动,其以更新观念、整顿吏治、替换人事为主线,最大限度地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朝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嘉靖革新影响深远,其余波历隆庆而至万历前期。

 

35、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又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较强可读性的历史著作。这部大型传记分十五章,运用丰富扎实的史料,生动流畅的文笔,全面记述了朱元璋从贫苦出身的小行童。到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再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和主要活动,如实地反映了他求实的作风和多疑的性格,对其“治隆唐宋”的功绩和历史的局限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较强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延伸阅读: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6、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书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教授主编的一部研究清代历史的权威性著作,叙述了从满族的先世、满族的兴起到一八四○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情况,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多年来一直作为高校教材广泛使用,影响较大,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目前已出版了各种比较详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在基本内容上,本书结束之后,可以和这些近代史著作相衔接。

延伸阅读:

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赵秉忠、白新良《清史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萧一山《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2005年。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10

 

37、滕昭箴《三藩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有关三藩问题的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著作。本书从大中华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清政权、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等三大政治势力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前三藩”、“四藩”、“后三藩”、“三逆”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对藩镇产生的渊源、发展阶段性、体制特点、藩王地位比较、藩王交替、旗帜化过程、历史贡献、危害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阐述;对于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叛乱原因、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清朝政府在平叛战争各个时期的政策、战略战术、推行效果、军队状况等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平叛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态度也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各个政权治国成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材料翔实,评价客观,并配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延伸阅读:

刘凤云《清代三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李治亭《清康乾盛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康乾盛世》是一部系统论述康乾盛世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学术专著;全面、准确衡量清朝从康熙中叶到乾隆末100余年国内形势及社会发展水平,是该书最突出的学术特点。迄今为止,对康乾盛世,学术界意见不一,直到最近,还有人对清朝盛世是否存在提出质疑,认为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性生产力的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在康雍乾三帝统治的100余年中,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盛世”过后不久就爆发了鸦片战争,因此所谓“盛世”不过源于一些学者的“吹捧”。作者认为,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固然具有维护满族特殊利益,牺牲汉族百姓利益的内容,但同时它也在不断调整统治方针,努力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以达到稳定政权,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作者通过对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状况的考察,指出:在这100余年中,清朝具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武功强盛,学术集大成的鲜明特征,标志着中国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达到了光辉的顶点。该书除对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作出恰当评价外,还对明清鼎革、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清朝促进社会繁荣的方针,盛衰之变局面的出现等等,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