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
     教学大纲
     教学课件
     参阅书目
     复习辅导
◎ 首页 >>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七章 社会发展过程与动力系统

    教学要点:

    社会历史的客观本质及其规律性。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同一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形态理论、历史过程理论。社会形态演进的辩证性质。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方法:

    系统讲授与课堂讨论本结合。

    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由人们自己的实践活动所构的主体行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又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客体决定性与主体选性的统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实现正是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历史过程理论

 

    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辩证性质。 现实社会形态的存在与演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及其意义。三大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及其意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大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互补性。

    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必然性与特殊性。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历史使命之必然。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与直接动力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的实际生活动过程。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历史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是通过人的自发到自觉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自觉活动的形式:社会政治革命、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中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基本标志。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无数人们的社会活动相互交织、互为中介的复杂的社会的历史过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介。经济基础与思想上层建筑以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心理为中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

    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及其表现。阶级斗争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作用。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

    人人创造历史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区别。人民群众的基本内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受制于社会史历条件,同时也于其他个人和历史人物具有相互依赖性。把人民群众历史作用抽象化、决对化的作法是有害的。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于:人民群众是普通个人的总体性存在,普通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一社会总体的细胞。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人民、公民与领导、公仆。 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本章考核要求:

    识记:

    社会历史主体与客体。人民群众、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五大社会形态及其主要特征。三大社会形态及其主要特征 。

    领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主体及其历史作用。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主体性与客体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分析:

    剧中人与剧作者的辩证关系。劳动是自然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劳动的客观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的“唯物”性质。

    应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的实际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2 、什么是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依据这一原理谈一谈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与文化意义?

    4 、如何正确理解和合理把握人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 、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理念有何实际意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技术支持: 链接工作室   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