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意识、实践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要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实践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及其文化意蕴。意识的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方法:
以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主,结合我国思想解放运动和个人思想实际,让学生深刻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原则与实事求是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感性的社会的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世界、对象、现实的客观实在性和属人性、辩证性。因此,通过基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及其文化意蕴,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特质。以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理论依据,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物质
物质概念的提出与演化。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局限性。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联系和区别。
二、运动、时间、空间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时间和空间及其哲学意义。只有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基础而建立的运动观、时空观才能被主体认识和把握并对主体有意义。
第二节 意识
意识的的起源与本质
意识发生的生理机制:反应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人脑及其神经系统。意识发生的社会机制:劳动、语言在意识发生中的作用。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表征形式与客观内容。
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总体结构:知、情、意的统一。从意识各层次和现实活动过程的结构划分。意识的功能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含义用意义。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特性
实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属人性。实践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二、实践的结构与功能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用其相互关系。实践的功能:客观继承性、主体选择性、自控开放性。
三、物质范畴和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位
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理解世界、掌握世界和规范世界,建立人与世界正确合理关系的根本方式。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劳动创造人本身。实践是感性现实世界的深刻基础。自然先在性与人类社会物质性。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本章考核要求:
识记 :
物质。意识。运动。时间、空间。实践用实践的主客体。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领会:
意识的本质与作用。物质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是感性现实世界的深刻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
世界的统一性与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与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的先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应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的实际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的?
3 、掌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原理有何实际意义?
4 、如何理解“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5 、如何理解“实践是感性现实世界非常深刻的现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