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与唯物史观
教学要点:
社会历史的客观本质及其基本结构。社会形态理论。考察和认识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与辩证的方法。社会生活实践本质。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现实问题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实际思想问题进行辩析讨论。
教学内容:
与自然物质世界不同,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切客观的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规律等都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结果。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 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原则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历史观(神学史观、唯心史观、自然史观)及其根本缺陷。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与唯物史观。
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
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思路。“剧中人”与“剧作者”。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及其客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历史合力。
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
一、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中介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总之自然环境是通过生产力来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人和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一把钥匙。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本质与特征。马克思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生产力概念的批判与改造。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性。生产力具有最革命、最活跃的特点。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与特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的独创。作为哲学唯物史观的生产关系,不仅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生产关系是人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必然的、客观的经济关系。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三、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意义
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价值趋向是人、自然、社会的合谐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成为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显形目的。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由此形成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以关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第三节、社会形态与政治结构
一、 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本质特征与构成。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属社会物质生活方面。 经济基础具有客观制约性的特点。上层建筑的本质特征与构成。上层建筑是一个关系结构体。上层建筑本质上是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结构和功能。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第四节 文化的本质、功能与社会的观念结构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文化及其特点。文化的三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结构、文化教活动、文化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文化的功能。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观念结构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现。
本章考核要求:
识记:
生产力及其特点。生产关系及其特点。经济基础及其特点。上层建筑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历史观(神学史观、唯心史观、自然史观)及其根本缺陷。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领会: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 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思路。“剧中人”与“剧作者”。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及其客观性。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历史合力。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分析:
文化及文化的本质。社会意识诸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主要功能。
应用 :
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意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