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哲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教学要点:
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和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时代。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方法:
系统讲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相关背景的了解,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及其理论本身意义的理解。
课程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论争和扬弃中产生的。它既是根源于人类已有文明成果,又是立足当代社会实践的全新的哲学创造,当属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性及其主体性和价值性为根本特征,是立足 "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 的 " 新唯物主义 " :它以人的感性的社会的实践为基础,从主体和客体、主体性和客体性两个方面来规定和理解感性、现实、世界和生活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从而创立了以人的感性现实世界为对象,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为目的的崭新的哲学形态 --- 实践的唯物主义。
哲学的现代革命与当代趋向
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哲学转向即哲学革命。传统哲学心物两极对立,以及哲学研究的非人化、实证化的局限性。
二、“实践”转向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科学的实践观对旧哲学的克服。新旧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关注主题、任务上的对立。
哲学的当代趋向
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理论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化,否定、批判旧的社会生活秩序,改变并建立更加符合人性的生活秩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变革的内在要求
西方哲学的发展及其哲学主题的演变。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实践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以往文化遗产和优秀思想成果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心物两极对立、使人与世界彼此外在的旧哲学观的批判,以及对体系哲学的终结。它是以人的感性实践为基础,以主客
体统一关系、为我关系为思考的重点,以对人的感性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知识为对象,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的崭新的哲学形态 —— 实践的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特质与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形态及其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表现为:以人的实践为新的视角和出发点,来理解现实、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建构人与世界真实而又合理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在人的能动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乐观精神和主体自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革命的、批判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感性现实世界”
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哲学形态的对象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不同,尤其是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它所面对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一种能动的社会化了的客观现实存在,即感性现实世界、属人的世界。它是物质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实践性及其主体性和价值性为根本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与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基本进程与发展线索
第一阶段,承继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以异化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法传统,从抽象的、理想的类本质说明现实人的状况。第二阶段承继了以自然存在为主要内容唯物主义传统,从“利己主义的人”出发说明人和人的社会状况。第三阶段,立足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使人的能动性与现实性、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知识论与价值论获得了有机统一。同时以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来不断地协调与建构人与外部世界的合理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的整体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旧哲学即体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指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并有机联系起来的阐释体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和体系由已建立的契机和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知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年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背景与当今时代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目标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趋同性。
本章考核要求:
识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的方法论意义。理论来源和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局限性。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现实世界的基本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领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物质和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重心,思考对象、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革命的辩证本性。
分析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时代。哲学变革与实践论转向。
应用:
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型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本真形态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史变革的实质是什么?
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革命的辩证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这一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