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学
 
     
返回首页  
     
◆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延伸阅读  
     
  ◆ 拓展资源  
 

3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讲 简牍出土概况
一、史籍中有关简牍出土的记载
二、20世纪以来主要出土简牍资料
(一)战国楚简
(二)秦简
(三)汉简
(四)三国吴简
(五)魏晋汉文简牍
(六)少数民族文字简牍材料
一、史籍中有关简牍出土的记载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藏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
青编尽以汲冢来,科斗皆从鲁室至              ——李德裕
(一)孔子壁藏书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史记•儒林列传》
(二)汲冢竹书
废路踏平残瓦砾,破坟耕出烂图书                   皮日休
《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          《晋书•束皙传》
《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李学勤
(三)南齐襄阳古墓战国楚简
时襄阳有盗发古塚者,相传云是楚王塚,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余简,以示抚军王僧虔,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是时州遣按验,颇得遗物,故有同异之论。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前也。简殆如新。          《南史•江淹传》
(四)项羽妾冢《老子》
傅奕《老子解序》指出北齐武平五年(574)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古本《道德经》
《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引《皇览•冢墓记》云:“民传云,不韦好经书,皆以葬。汉明帝朝,诸儒论五经误失,符节令宋元上言:‘秦昭襄王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
久贵,冢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襄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
(五)北宋天都山东汉木简
(六)北宋关右东汉竹简
二、20世纪以来主要出土简牍资料
(一)战国楚简
30多批,10万字以上
其中如荆门包山简、江陵望山简、随州曾侯乙简、信阳长台关简、新蔡葛陵简,有墓主生前卜筮方面的记录和关于丧葬的记录;包山简的大部分和江陵砖瓦厂370号墓竹简是司法、行政文书;信阳长台关简的一部分、荆门郭店简、江陵九店简、上海博物馆购藏竹简以及清华大学购藏竹简,则是各种珍贵的思想文化和数术方面的典籍。            ——陈伟
《战国楚竹简汇编》(商承祚,齐鲁书社)(一)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竹简第二组遣策
(二)长沙仰天湖25号楚墓竹简遣策(三)江陵望山2号楚墓竹简遣策(四)长沙五里牌406号楚墓竹简遣策(五)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竹简第一组文章(六)江陵望山1号楚墓竹简疾病杂事札记(七)长沙杨家湾6号楚墓竹简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计》
包山、郭店、望山(2批)、九店(2批)、曹家岗、曾侯乙、长台关、葛陵、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夕阳坡
1.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墓   竹简38枚    遣策
2.信阳长台关1957    古书佚籍   遣策 《信阳楚墓》
3.望山楚简 1965    荆州市江陵区(1号墓 悼固   卜筮祷祠记录)1966 2号墓   遣策
4.曾侯乙墓 1978年   240
5.常德夕阳坡2号墓简册    2    悼哲王
6.包山楚简(1987)   荆门包山2号墓        448
遣策、卜筮祷祠记录、司法文书(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
7.1987年慈利石板村36号墓 竹简   800——1000枚(残片4557)
记事性的古书,以吴越二国史事为主           佚书
8.郭店楚简 (1993)《老子》甲乙丙   《太一生水》   《语丛四》
《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二、三》
9.葛陵楚简(1994)                1568
前四世纪前期      平夜君成
卜筮祷祠记录   遣策
10.上博简    1994   1200余枚   497
共有文献将近100种,能和传世先秦古籍对照的不到十种,如《缁衣》、《易经》、《孔子闲居》、《武王践阼》等,绝大多数为佚书如《孔子诗论》、《子玉治兵》、《两棠之役》、《三郤之难》。
11.清华简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2388枚战国中晚期简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尹诰》、《皇门》、《系年》、《周公之琴舞》等
12.浙大简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于2009年入藏的第一批藏品为“战国楚简”,内容包括《左传》(拼缀后有简编号130余号)、《玉勺》(2枚)、《四日至》(1枚)、卜筮祭祷类简(拼缀后有编号20号)、遣策(拼缀后有编号33号),估计原有完整简160枚左右。这批竹简的全部照片刊于《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2011年12月浙江大学出版社版)。
邢文: 《浙大藏简辨伪(上)——楚简<左传>》,《光明日报》,2012年5月28日,第15版“国学”
 《浙大藏简辨伪(下)——战国书法》,《光明日报》,2012年6月4日,第15版“国学”
曹锦炎:《浙大楚简 毋庸置疑——从文本角度论浙大楚简的真实性》,《光明日报》,2012年6月18日,第15版“国学”
邢文:《浙大藏简再辨伪——文本复原的关联性与浙大伪简再批判》,《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第15版“国学”
曹锦言:《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生》,《南方周末》,2012年7月22日
对非经科学发掘的文物,我们首先要问的,自然是真伪。对竹简而言,其真伪的信息,又见于两种证据:物质性证据,与非物质性证据。所谓“物质性证据”,我指竹简因化学反应而起的变化,如饱水性,竹简表面与纤维特征,墨的渗痕,以及碳14数据等。由于化学反应都需要“过程”,故依据对过程长短的推断,我们便可推知竹书制作的年代。所谓“非物质性证据”,则指竹书制作者的行为之后果,如竹简形制、书写内容、所用书体、风格等。由于人的行为,在不同时代有特定的模式;依据对这模式的认知,我们便可从另一角度,去推断竹简的年代。这两种证据的使用,我暂称为新的“两重证据法”。
(二)秦简
(1)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2)青川木牍(1979)   木牍2枚   秦武王二年更修为田律
(3)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全部竹简按形制可分为甲乙两种:甲种长27厘米左右,宽0.7厘米,厚0.2厘米,共73枚,保存状况较好,字迹清晰;乙种长23厘米左右,宽、厚基本同于甲种,共388枚,保存状况较差,字迹不清甚至完全脱落。简文字体以圆曲弧线的笔画为主,多带有小篆之势。
同出木牍四方,保存状况较好,内容是早期地图,除二号木牍单面绘图外,其余三块均两面绘图,共有地图七幅(其中三号牍背面地图未完成),皆以墨线绘就,并标有水系、山谷、乡里、道路、关隘、物产等方面文字注记,是国内迄今所见最早的地图实物。
(4)江陵岳山秦牍(1986)日书 2枚木牍(5)云梦龙岗秦简(1989)木牍1方   竹简150余枚(293个号) 有关禁苑、驰道、马牛羊的法律时代晚于睡虎地
(6)江陵杨家山秦简(1990)75枚 遣策(7)江陵王家台秦简(1993)800余木牍1枚
《效律》、《日书》、《易占》
(8)荆州周家台秦简(1993)   390枚(389+1) 日书、历谱、病方
(9)里耶秦简(2002)
大部分简为木简,一般一简一事,构成一完整公文。两道或无编绳,均为书写后编,材质有不少为杂木。
官府档案,政府政令、来往公文、司法文书、各种簿籍、仓储俸禄发放、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里程书   秦王政至二世之物
2005年在里耶古城北护城壕北部中段 51段户籍简
(10)岳麓秦简(2007)2100多个编号,较完整的简有1330余枚
《质日》、《为吏治官及黔首》、《数》、《占梦书》、《奏谳书》、《秦令杂抄》、《秦律杂抄》                      竹简   三道或两道编绳
(11)北大秦简(2010)    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760余枚竹简(其中301枚正反两面书写)、21枚木简、6枚木牍、4枚竹牍、1枚木觚   秦始皇后期
质日、交通里程书、算数书、数术方技书、为吏之道、制衣书、文学类书籍
(三)汉简
1.遗址简
甲:西北边塞遗址
乙:其它遗址
(1)敦煌汉简(2)悬泉汉简(3)居延汉简
(4)东牌楼东汉简牍(5)走马楼西汉简(6)走马楼东汉简
敦煌汉晋简牍,是1907年以来在今敦煌、瓜州、玉门、酒泉、金塔北部汉晋边塞及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的总称,由于其中汉简占绝大多数,故经常被学界概称为“敦煌汉简”。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所获敦煌汉晋简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敦煌汉晋简
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城外之沙滩中掘得汉代木简17枚
夏鼐、阎文儒所获敦煌汉简76枚
玉门花海汉简93枚   
马圈湾汉简
1981年酥油土汉简76枚
1990年清水沟汉简41枚(27枚宣帝时期历谱)
1986——1988年,敦煌博物馆在历次文物普查中采集汉简137枚左右
1990——1998年,安西县(即今瓜州县)在文物普查中采集简近百枚
1999年敦煌博物馆在小方盘城获木简300余枚
《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考察所获汉文文书》(沙畹)《流沙坠简》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
《汉晋西陲木简汇编》(1931)《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汉文文书》(1953)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伯乐刊布的部分》(郭锋,1993)
《新获之敦煌汉简》(夏鼐)
《居延汉简补编》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释文》
1984年,林梅村、李均明合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一书,收录并校订了斯坦因第二、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和1944年夏鼐、阎文儒所获汉简之已刊部分。1990年,李均明、何双全合编《散见简牍合辑》则收录了1920年周炳南所得汉简、玉门花海汉简和敦煌酥油土汉简。199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一书正式出版。不仅公布了马圈湾汉简的发掘报告,及全部简牍照片和释文,还收录有斯坦因第二、三次中亚考察和1944年夏鼐、阎文儒所获汉简之已刊部分,1920年周炳南所得,玉门花海,敦煌酥油土,敦煌博物馆1986—1988年采集所得全部简牍的释文,和其中大部分简牍的照片,是今天研究敦煌汉晋简牍最全面、权威的资料。
应劭《风俗通义》:“汉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
《广雅•释诂四》:“置,驿也。”
《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曰:“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
简上有明确纪年者2100余枚,占全部简文的11.6%,最早元鼎六年(前111),最晚为汉安帝永初元年(107)
有比较完整的册子50余个
悬泉汉简就其数量、内容和发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而言,都可推许为近百年西北简牍之最。
汉代甲渠候官遗址——破城子(编号A8)出土近13000枚
肩水金关遗址(编号A32)出土11000余枚
肩水都尉府遗址——大湾(编号A35)出土1500余枚
肩水候官遗址——地湾(编号A33)出土3000余枚
内容主要是与军事、政治活动相关的汉代屯戍文书,也有和地方行政及社会、经济相关的其它文书,及个别文献典籍。
从1930年4月27日到1931年3月27日的11个月内,贝格曼等人踏查了410多处遗址,在30个不同地点486个坑位出土了一万多枚汉代简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居延汉简”。出土简牍较多的地点有三处,大湾约出土1500枚、地湾约出土2000枚、破城子出土5000枚左右。
1936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将余逊和劳榦两人的3055条释文用晒蓝纸印刷成册,世称“晒蓝本”。1940年代,流离于宜宾李庄的劳榦利用沈仲章寄来的在香港所拍反体照片重新做了释文,并于1943和1944年在四川南溪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1949年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用活字印行了《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1957年劳榦在台北出版了《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使人们得以见到汉简原状。
1998年台北出版了史语所编的《居延汉简补编》,整理工作臻于完成。
在中国大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9年编辑出版了《居延汉简甲编》,包括2555枚汉简的照片、释文和索引。
1980年,又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基本包括了全部1930年代出土居延汉简的图版、释文,并附有《居延汉简的出土地点与编号》及《额济纳河流域鄣隧述要》,应该说是今天从事居延汉简研究的最重要资料。
1987年《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7933枚,第四燧出土195枚,肩水金关出土11577枚,总计新出简牍19700余枚。如果算上1972年考古调查时采集的近800枚和1976年对东牌楼J7东汉简牍400多枚,其中200余枚有字。
额济纳旗布肯托尼以北地区考古调查时采集的173枚,总数则超过两万枚。
2003年,走马楼东侧J8西汉简牍
四至九年 刘庸
司法文书及上计文书
《长沙出土的简牍及相关考察》,《简帛研究2006》
2010年,走马楼东汉简
《长沙五一广场出土大批东汉简牍》,《中国文物报》2011年2月11日
2.墓葬简
武威汉简
张家山汉简
凤凰山汉简
尹湾汉简
天长汉简
水泉子汉简
《后汉书•孔奋传》称:“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从1945年武威剌麻湾木简出土至今,武威已近十次发现汉晋简牍,总计600余枚,其中不乏“仪礼简”、“王杖诏书令”、“武威医简”等对推动学术研究有极大意义的简牍材料
剌麻湾木简
磨咀子6号汉墓简
磨咀子18号汉墓“王杖十简”
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今凉州区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东汉墓中。共有木简78枚,木牍14枚,计92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
磨咀子征集汉简“王杖诏书令”
五壩山3号汉墓木牍(1984)墓主私事文告
旱滩坡东汉墓简牍(1989)律令条文
634枚,分别出自六座汉墓,简牍内容主要涉及赋税、徭役、户籍、借贷、贸易等方面的经济文书,包括公文、账册、契约等,还有多份遣册,对研究西汉社会经济具有极高的价值。
1973
8号墓   170多枚竹简 遣策   文帝至武帝
9号墓    80枚竹简遣策   3枚锯截为车器的木牍   与安陆有关的文书
10号墓 170多枚 6块木牍
合股经商的契约
刍稾帐、缴税纪录、随葬品清单
竹简(田租帐、商业帐、遣策)
10号墓出土简牍主要是乡里行政机构的文书,涉及到算赋、田租、贷种、刍稾等方面,还有一些是随葬器物的清单和承包契约,与墓主生前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有关,是研究文景时期江陵地区土地占有、租赋徭役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5
167号墓 74枚竹简保持编册原状,遣册、签牌木楬     文景时期
168号墓   竹简66枚遣册、竹牍1枚告地册、天平衡杆1件(□衡律)
169号墓    遣册(与农业有关)
1983年至1984年
M247、M249、M258 1600多枚竹简
二四七号汉墓随葬品中有竹简计1236枚。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
M249有《日书》     M258有《历谱》
1985    M127竹简300余枚   《日书》
1988    M136竹简829枚《功令》、汉律十五种、遣册、盗跖、《七年质日》
《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第9期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
24枚木牍,133枚竹简(M6、M2)
西汉晚期
衣物疏、名谒、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赠钱名籍、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元延元年历谱、元延三年五月历谱、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
2004年天长市安乐镇纪庄村   34枚木牍
户口簿、算簿、私信、礼品记录单、药方、名刺
《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天长西汉木牍述略》,《简帛研究2006》
2004年荆州市纪南镇松柏村 木牍63枚(6枚无字)、木简10枚
簿籍、律令、公文、历谱,周偃功劳、升迁记录及迁调文书
木简为标题
《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2008年第4期
2008年,永昌水泉子5号墓,1400余枚(较完整者700余枚)
字书(七言《苍頡篇》)、《日书》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永昌水泉子汉简初识》,《文物》2009年第10期。
2012年永昌水泉子再次出土汉代《日书》
3.收藏简
北大汉简 2009年竹简   3346编号 其中完整者1600余枚,缀合后完整者可望有2300枚以上   汉武帝后期
书籍 《苍頡篇》、《老子》、《赵正书》、《日书》、《周训》、《妄稽》、《魂魄赋》、《兵阴阳》,《堪舆》、《雨书》、《六博》、《荆决》、《节》等数术文献,药方
(四)三国吴简
(1)1978年安徽南陵麻桥公社M2(1)M3(2)
《安徽南桥县麻桥东吴墓》,《考古》1984年第11期
(2)南昌阳明路 东吴高荣墓   木简21枚(名刺)   木牍2枚(遣策)
“弟子高荣再拜问起居 沛国相字万绶走马楼
(3)湖北鄂城水泥厂 1号墓名刺六枚
(4)安徽马鞍山雨山朱然墓   1984 名刺17枚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3期
(5)1993湖北鄂州滨湖西路东吴M1、M2名刺、遣策
《鄂州市滨湖西路吴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
(6)2003郴州苏仙桥J4 簿籍、书信、记事、习字
《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
(7)2004年南京大光路薛秋墓名刺5枚
(8)走马楼
 J22 1996年 14万枚(9万枚) 50厘米大木简2000余枚
三国吴嘉禾元年至六年长沙郡的部分档案。按形制可分为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标识签牌等。按内容可分为佃田租税券书、官府调拨钱米器物券书、官府和司法文书、长沙郡所属人民名簿、名刺和官刺、帐簿(田租、市租、税收、俸禄、借贷等)等
(五)魏晋汉文简牍
甘肃、新疆、湖南
旱滩坡19号晋墓木牍(1985)     前凉木牍5枚
1991以来新华乡古墓出土木牍5枚,衣物疏、道家咒文,有曹魏“青龙四年”、东晋穆帝“升平十二”和“十三”纪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前凉“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木牍,据传与王杖简同出于武威磨咀子
新疆魏晋简牍
20世纪初外国考察队,在楼兰、尼雅发现汉文简纸文书728件     东汉至十六国,嘉平四年(252)最早,前凉建兴十八年(330)最晚
沙畹《丹丹乌里克、尼雅、安迪尔发现的汉文文书》(斯坦因《古代和田》,1907)
希姆莱、孔好古《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汉文写本及零星物品》(1920)
大谷光瑞《西域考古图谱》(1915)
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1985)
1966—1969年阿斯塔纳古墓群53号墓,晋泰始九年木简1枚
1980年,古楼兰遗址掘得汉文木牍63枚,纸文书二件,主要是曹魏西晋时期楼兰驻军的官司文书
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1999)
2004年郴州苏仙桥J10西晋简
909枚(2枚竹简)木简 桂阳郡郡府文书档案
《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八集岳麓书社2009年版
高台(许三湾、骆驼城)    2002年玉门花海毕家滩   衣物疏9枚
2010年临泽黄家湾滩西晋“田产争讼爰书”木简
江西、湖北
(六)少数民族文字简牍材料
斯坦因等发现的佉卢文、婆罗米文材料
1907年斯坦因发现吐蕃简牍398支(380支)
1914年马洛夫获吐蕃简牍,公布6支
1959年,尼雅遗址65枚佉卢文木简、1枚汉文
1959、1973年、1974年,米兰古堡吐蕃文木简78枚
1972年,武威小西岘1枚西夏文木简
武威地区征集西夏文木牍6枚
《吐蕃简牍综录》(王尧、陈践)《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