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学
 
     
返回首页  
     
◆ 课程申报表  
     
◆ 课程教案  
     
◆ 课程大纲  
     
◆ 课程习题  
     
◆ 参考书目  
     
  ◆ 教学录像  
     
  ◆ 教学实践  
     
  ◆ 教学课件  
     
  ◆ 延伸阅读  
     
  ◆ 拓展资源  
 

3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一讲  简牍与简牍学
一、何为简牍?
1)提出问题:什么是简牍(书写材料,质地为竹木,时代基本为魏晋南北朝之前)
2)文字产生之后,纸发明之前,我们或人类历史上都用过什么书写材料?
甲骨、青铜器(铜量)、金(武则天金简)、陶片(陶瓶)、墓砖、玉片(汉武封禅玉牒、汉武唐玄,史记所称玉版,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玉玺)、石片(侯马及温县盟书,诅楚文,石鼓文,汉碑,墓志)   以上皆有特殊用途
国外古文明:埃及的纸草,两河流域的泥版,犹太羊皮,印度的贝叶经等(贝叶是柠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
3)而在中国最普遍的书写材料,非简帛莫属
《墨子•兼爱》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
《晏子春秋•外篇•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
《独断》卷上:“策者,简也。”、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足百名书于方。”郑玄注:“策,简也。”
帛书指写在丝帛上的书,子弹库帛书、马王堆帛书,至少存在于战国,不排除春秋时期《国语•越语》:“以丹书帛”
帛书贵重,不能经常使用,故简牍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4)简牍是什么?不是竹木片的不能叫简牍
是竹木片的也不一定是简牍?时间的限定
5)概称简牍,为什么这样概称?简和牍又分指什么
发现东汉的人已有混用现象,不太清楚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简,牒也。从竹”,“牍,书版也。从片”
《说文》:“牒,札也。”《说文》:“札,牒也”徐锴《系传》:“牒,木牍也。”《释名•释书契》:“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
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为牒,牒之言枼也,葉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札,木简之薄小者。”
颜注《急就篇》:“牍,木简也”
《说文》:“版,判也。”王筠《句读》:“谓判之而为版也。”
《说文》:“片,判木也。”《玉篇》:“片,半也。”
《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椠,牍朴也。”段玉裁:“椠谓书版之素未书者也。”
大竹曰策,小竹曰简,木版为牍——吕向
简、牍的区别    a材质
程大昌《演繁露》:“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牍则以木为之。”
段玉裁:简,竹为之。牍,木为之。牒、札,其通语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谓之简,木谓之牒……联之为编,编之为册》
1975年凤凰山168号汉墓竹牍
作为书写材料可能竹早于木
B宽窄
《论衡•效力》:“五行之牍”
孔颖达《春秋左氏传正义》:“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
陈梦家:其(牍)宽度则应宽于编册的木简。……出土汉简作长方形而有数行者应为版牍。”
孙机:牍、版、方都比一般竹简为宽,常常是单片使用的。
关于竹木简,是地理位置不同,还是书写内容不同造成的
芦苇简《汉书•路温舒传》:”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马圈湾芦苇简
二、简牍的历史
是不是只中国有简牍?文德兰达哈德良长城遗址,日本平城京木简
简牍最早产生于何时?
简牍何时退出历史舞台?
《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唐人孔颖达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于简,谓之简书。”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中的“册”字,恰似以简编联成册之形,由此可见在先秦甚至早在商代,作为文字载体的竹木简牍就已流行。
“册”字究竟是不是简牍
甲骨——青铜——简帛——纸张的顺序对不对?
纸张的出现(纸的概念、纸的出现、考古、史书、功用)
纸是任何纤维经排水作用后,在帘模上交织成薄页揭下干燥后的成品
要把薄片状的物质归类为真正的纸,这些薄片必须是由彻底分解到每条细丝都已彻底分离的纤维结构;将这些纤维混合在水中,再用筛状的滤网从水里筛出,水透过滤网的小孔眼沥出,在滤网表面留下薄片的细密纤维,呈现出薄层的形式,这个缠结在一起的薄层纤维就是纸。
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应劭曰:“赫蹏,薄小纸也。”  《汉书•外戚传》
持纸蔽其鼻而入  《三辅故事》
《后汉书•宦者列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东观汉记》、《舆服志》)
《说文》:“纸,絮一笘也。”
睡虎地秦简“纸”字
1933年,黄文弼  罗布泊纸
1957年灞桥纸  汉武帝以前
1973年金关纸(宣帝,平帝)
1978年扶风中颜村纸(宣帝)
1979年马圈湾纸(五件八片)
1986年放马滩汉墓纸地图
1990年悬泉纸近500件(10片有字,三片昭帝时期的纸记录药名)根据形状和折叠痕迹当为包装用纸
1997年国博展出两片宣帝纸,可能是名刺
1974年东汉末年武威旱滩坡纸(1959年民丰,1942年居延烽燧遗址)
《风俗通义》:“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两。”
《后汉书•贾逵传》: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公羊高作《春秋》传,号曰《公羊春秋》。严彭祖、颜安乐俱受《公羊春秋》,故《公羊》有严、颜之学。见《前书》也。与简纸经传各一通。竹简及纸也。
《后汉书•张芝传》章怀注引王愔《文志》曰:“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太尉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号张有道。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下笔则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为世所宝,寸纸不遗,韦仲将谓之‘草圣’也。”
《后汉书•皇后纪》:“是时,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后汉书•窦融传》章怀注引《马融集•与窦伯向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
《后汉书•襄楷传》章怀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干吉,先寓居东方,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尝于郡城楼上请会宾客,吉乃盛服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拜之,掌客者禁诃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之。母谓策曰:‘干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袙头,鼓琴焚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蛮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录,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于市。”
《后汉书•列女传》:“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续汉书•百官志》少府条: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延笃
三国  世说新语捷悟
洛阳纸贵
傅咸《纸赋》
《初学记》引《桓玄伪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南史•张兴世传》:“是役也,皆先战授位,檄板不供,由是有黄纸札。”
“郡国诸户口黄籍,每籍皆用一尺二寸之札”泰始四年(268)晋令《太平御览》卷606
《通典•食货》:“梁武帝时所司奏,南徐、江、郢逋两年黄籍不上。尚书令沈约上言曰:“晋咸和初,苏峻作乱,版籍焚烧。此后起咸和三年以至乎宋,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
三、简牍的价值
重要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精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鲁迅:《不懂的音译》,《鲁迅全集》第1卷《热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19页。]
史料价值(历史研究、文字、书法)
从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前期到公元4世纪的魏晋时期,简牍的使用延续两千余年。这两千年中,文化典籍需要靠简牍书写,圣贤哲思需要用简牍传承,帝国政令需要凭简牍流布,行政文书需要以简牍登录,可以说这两千年历史包罗的社会万象,无不凭借尺寸简牍而流传至今。
特点:(1)真实(2)丰富(3)基层(4)遗物资料性(5)文献学价值(小字两行,竖排右起)
《书于竹帛》指出:“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书’。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其他材料更为长久,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简牍仍继续用作书写。”
《说文》:“篇,书也。……从竹,扁声。”
《汉书•武帝纪》:“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师古曰:“篇谓竹简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篇,谓书于简册可编者也。”
篇与卷之区别
中国文字的竖排、自右及左与西方文字的横排、自左及右完全不同。钱先生在《书于竹帛》一书中认为:“这种直行书写的原因虽不可确考,但可推测这一特点应和中国文字的构造、书写材料、应用工具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人体、动物、器皿,大多纵向直立而非横卧;毛笔书写的笔顺,大多是从上到下;竹木材料的纹理以及狭窄的简策,只能容单行书写等等,都是促成这种书写顺序的主因。至于从右到左的排,大概是因为用左手执简、右手书写的习惯,便于将写好的简策顺序置于右侧,由远而近,因此形成从右到左的习惯。”四、简牍学
研究简牍的学问(简牍制度本身的研究,形制、取材、字体、符号、标题等;简牍的发掘整理与成果发表,去污、拍照、脱水、文物保护、发掘报告、图版、释文、注释,简牍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以简牍为资料开展多学科研究,内容,历史、古文字、哲学、书法等)
对象、范围、方法、理论
国际显学  产生背景:19世纪是欧洲东方学确立并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随着德国学者格罗特芬德对波斯楔形文字,英国学者罗林森对亚述、巴比伦楔形文字,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释读成功,探索亚非古国的遗迹,破解东方文明的语言符号,进而研究古代东方社会的文字和历史成为欧洲学术界的时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亚述学、埃及学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东古代文明的面纱却迟迟未被揭开,这不能不说是欧洲汉学界的遗憾。在这种情况下,当20世纪初中国殷墟的甲骨、西北边塞烽燧的汉晋简牍以及敦煌的卷子突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产生的文化冲击及学术影响可想而知。这是以甘肃简牍为核心的中国简牍学能迅速成为国际显学的学术背景。1901年斯坦因在塔克拉玛干腹地的尼雅遗址发现汉文简牍,六年后在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他又发现了大量木简,这些发现和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的发现共同揭开了近代简牍大发现的序幕。尼雅和敦煌出土的汉晋简牍被斯坦因带回了欧洲,至今仍有相当部分珍藏在大英图书馆。斯坦因将这批简牍交给了曾经翻译过《史记》的法国汉学家沙畹、马伯乐整理。可以说,20世纪初简牍学的开创是与斯坦因、斯文赫定、沙畹、马伯乐,及整理楼兰简牍的德国汉学家希姆莱、孔好古等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至于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一次简牍大发现——居延汉简的出土更是与中西学术交流合作,与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那次中瑞西北联合科学考查促成了这批简牍出土,正是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的荒野戈壁上近一年的工作,最终把一万多枚居延汉简运至北京。
《简牍检署考》(1912         马先醒
《居延汉简考释》               劳榦
《流沙坠简》  二重证据法    以简证史的发展
《汉简缀述》  陈梦家        考古学的结合
五、简牍的分类
从形制来分
从材质来分
从时代来分
从研究内容来分:文书(官文书、私文书)、书籍
书檄、符券、簿籍、律令科品、检楬、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