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教学案例
  试题汇集
  参考教材
  教学录像
   Excel的应用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统计学》是国家教委指定的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均开设的核心课程。我校从1984年创建经济系,并开始招收第一届计划统计专业的本科学生,为此制订了计划统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业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等课程。成立计划统计教研室,《统计学》课程作为教研室的主干课,开始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工作。从1984—1994年间,经济系的统计教学基本上与全国其他财经院校的统计教学一致,统计课程是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要求讲授的。
    1994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指导方针。为此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选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教材。指导思想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吸收本学科新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教材内容应观点正确、鲜明,取材准确。根据此思想,选用了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统计学》作为各专业基础课的使用教材。
    1998年以后,现代统计方法与计算技术,特别是是电子计算机应用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大统计思想的提出,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化等,都极其需要我们建立一门包括更多知识点的统计学。因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编著了《新编统计学》教材,并于2002年8月由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主要特点是准确反映统计学界关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一系列问题的共识;介绍现代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使学生学有所用;依据多项指标,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地综合分析判断;抽样理论的完善与广泛应用;在抽样理论的基础上,将相关与回归问题进一步深化;强调统计学中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应用统计的能力。由于教材特色鲜明、突出,出版后被兰州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采用,反应良好。
    目前,课程组成员在本着学生利于就业这一情况,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受到学生们的好评。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章节

课时数(54学时)

第一章 总论

4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

4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5

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9

第五章 时间序列分析

6

第六章 统计指数分析

8

第七章 统计抽样与参数估计

8

第八章 假设检验

4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6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本课程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阐述问题与讲授难点的过程中,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例如,在讲授第一章《总论》时,我们不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举出多种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还注意采用案例和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来介绍理论及相关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理解程度。 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统计指数分析》时,我们不仅介绍了有关的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应用,还给出一个案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编制与应用》,要求同学们先利用案例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非常关注CPI指数,它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鼓励大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3.注重给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每章内容时,先把该章的整体框架搞清楚,然后在去理解、学习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时,先给学生讲清统计整理的内容可用8个字概括,即审核、分组、汇总、编表。然后再去搞清怎么审、怎么分、怎么汇及怎么编表。这样,学生对本章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统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每年大约有500人上该课,班数为10个左右,由4—5位主讲教师上课。
    4.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要加大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根据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要更多地应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目前课程组成员在编制《统计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分章节的统计案例和参考资料等。
    5.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引进国外最新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另外,副教授林勇老师还在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方式,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6、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除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外,积极探索学生之间互相点评总结的作业形式。在考试方式上,不仅有传统的闭卷考试,更鼓励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案例分析、口头报告与答辩、撰写小论文等形式的考核。这些作业、考核方法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技术支持:链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