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设效果
1、课程特色
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在教学内容上,在对哲学的文化本性和思维方式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准确地把握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力主以哲学的方式教哲学,并根据哲学课自身的特点,积极采用并灵活应用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因此,就课程建设的程度来讲,应当说不仅没有落后于同类课程,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 注重哲学基本理论的启蒙与教育,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哲学的本性、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兴趣和哲学素养; 2)以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基本知识框架,以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规定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实践唯物主义本然精神;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理论,尤其是在与近代哲学以及一般唯物主义相区别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基本精神与文化价值取向; 3) 回归哲学反思批判的思维本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怀疑批判精神和独立自主人格为宗旨。注重启发式,引入问题式,开展互动式,以哲学的方式教哲学。
2、同行评价
如前所述,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法学院、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字号”课程,它倾注了我校几代哲学工作者的心血和努力。这门课程走到今天,应该说,是几代哲学工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哲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不同哲学理念的碰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也面临着极度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这也正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革与建设的动力因。从目前来看,这门课就其教学内容与方法基本上与国内同行同步行进。就教学实效来看,也得到学生和校内外同行的基本认肯。
我校老一代哲学家工作者张学军教授也曾担任过本课程的主讲,对这门课程在今天所进行的教改,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在解释体系很难有突破的情况下,于哲学文本中来发现经典作者的本真意图和其哲学思想本真精神与价值,并以此来诠释哲学思想、理论,本身就是哲学追求真理的体现。另把哲学教学与哲学学术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则使该课程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
兰州大学哲社院院长连珩教授对本课程评价:以王翠英教授为带头人的《哲学原理》教学队伍,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知识基础,梯队结构合理,主讲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课程组有多年的教学积累与学术研究的支撑,发表了数篇教学与科研论文,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面对理论难点和现实疑问,善于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答问题。应用启发式教学,形成了包括多种教学方式在内的现代化教学与研究模式,显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价值性。本课程在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方面均达到建设精品课程的要求。
原学校副校长,天水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晓龙教授:“原理不是教条,更不是思想家们的思想游戏。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须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建构和讲授。就这一点来说,这门课程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立足时代性、避免近代性、着眼现代性、重视文本性、掌握精神性、注重灵活性和开放性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说对哲学原理课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原政法学院院长,现为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朝东教授:“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以反思批判的方式来形成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和造就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和合理提升睿智通达的人生境界。就这一点来说,哲学无疑是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置高点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石.这些年该课程正是以此为基本宗旨,来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在我院哲学教育体系中,该课程起到了哲学启蒙、奠基和引路的作用。”
3、学生评价
本课程于2006年被立为校级精品课课程后,根据学校教改进程以及本院的教学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要求,将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学生的反思、批判意识、慎思明辩精神能力的养成以及主体自觉、人生境界的提升还是有积极影响的。正如2003级黄玮同学所言:哲学怀疑批判精神可以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灵敏状态”。“我们不一定成为哲学家,但学习哲学可以使我们生活深刻”。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自己对社会看法更加理性,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大部分学生感觉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了哲学视野,增强了问题意识。经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实际教学效果优良。本课程的主讲教师王翠英、王金元两教师也三次获得西北师大“优秀教学质量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