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师资力量

        石培基,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甘肃临洮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担任甘肃省委省政府顾问团成员、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咨询专家、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专家、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个人履历:

  1. 1979年9月-1983年6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2. 1986年9月-1989年6月,在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3. 1994年8月-1995年6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立中央大学访学。
  4. 1983年7月-2000年7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1996年任副教授、系主任,2000任教授;
  5. 2000年8月-2012年7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任教授、院长;
  6. 2012年8月至今,在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任教授。
  7. 2008年1月至今,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委员。

研究领域:

  1. 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国土整治

讲授课程:

  1. 《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河西走廊经济带绿洲型城镇簇群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管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2013年1月-2016年12月);
  2. 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与流域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78,2010年1月-2012年12月);
  3.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西部民族和边疆地区国土开发格局优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MZ003,2008年6月-2011年12月);
  4.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JY016,2004年1月-2006年12月);
  5. 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前期研究(甘肃部分)(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1月-2017年4月)
  6. 金武、酒嘉、张掖经济区一体化规划评估(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3月-2015年10月);
  7. 甘肃省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林业总体规划典型试验示范区建设专项研究(甘肃省白龙江林业调查研究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
  8. 甘肃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研究(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3月-2011年3月);
  9. 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课题研究——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办公室,2012年5月-2012年10月);
  10. 甘肃省生态胁迫及其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甘肃省环保厅,2012年6月-2013年3月);
  11. 兰州市及近郊四区土地整治规划(兰州市国土资源局,2012年8月-2013年1月);
  12. 兰州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2010年4月-2011年6月);
  13. 兰州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专题研究(兰州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2011年9月-2013年2月);
  14. 张掖市甘州区县级及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张掖市国土资源局甘州分局,2010年1月-2012年6月);
  15. 张掖市民乐县县级及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张掖市民乐县国土资源局,2010年1月-2012年6月);
  16. 天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天水市国土资源局,2009年4月-2009年12月)。

发表科研论文:

  1.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Spatial Expansion of Oasis Cities and Towns in Hexi Corridor, Gansu Province,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 25(2):250-262(SCI,通讯作者)
  2. City profile Lanzhou.《Cities》, 2015, 45:51-59(SSCI,通讯作者)
  3.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A case study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23(2):331-343.(SCIE,第二作者)
  4. Respons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Value to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A case study in Wuwei region.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EI,第一作者)
  5. Quantify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Consumption in the Midstream of Shiyang River,China.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atic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2,10.(EI,第一作者)
  6. Study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Land Use Planning of Ganzhou Borough based on DPSIR Mod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EI,第一作者)
  7.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ed on Carbon Balance: A Case Study in Lanzhou of Gansu Provinc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EI,第二作者)
  8. Research on the urban system scale structure in Loess Plateau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aking Qingyang City as case stud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18-523.(EI,第二作者)
  9. Study of Central Cities Service Scope Based on Time Accessibility in Gansu Provinc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24-527.(EI,第二作者)
  10. Study on urban scal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based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atic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2,10.(EI,第二作者)
  11.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in Population Predication. 2n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tatistics Studies,2011,8. (EI,第一作者)
  12. Analysis on Land-use Spatial Structure in Loess Hilly Regions Based on Quantitative Geographic Model:A Case Study of Tianshui City.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2011,10.(EI,第一作者)
  13. GIS-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2011,10.(EI,第一作者)
  14. Urban Land Intensified Utiliza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Case of Lanzhou City.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2011,10.(EI,第一作者)
  15. The 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Longnan City.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2011,8.(EI,通讯作者)
  16.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Lanzhou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1-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ICMT 2011,2011,7.(EI,第二作者)
  17.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11,8.(EI,第二作者)
  18.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Lanzhou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1,5.(EI,第二作者)
  19. 基于RS 和GIS 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199-209.(通讯作者)
  20. 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经济地理,2016,36(7):76-83.(通讯作者)
  21.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经济地理,2015,35(1):126-133.(通讯作者)
  22. 石羊河流域土地覆被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生态学报,2014,34( 15):4361-4371.(第一作者)
  23. 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拟与实证.自然资源学报,2014,29(4):709-718.(通讯作者)
  24. 河西走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应用生态学报,2014,25( 12): 3645-3654.(通讯作者)
  25.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47-152. (第一作者)
  26. 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差异空间演化研究.经济地理,2013,33(4):40-47.(第二作者)
  27. 石羊河中游径流损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87-94.(通讯作者)
  28. 基于MODIS数据的石羊河流域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冰川冻土,2013,35(1):57-64.(第二作者)
  29. 强化生态发展,建设幸福甘肃.甘肃日报,2012 年4 月27 日.(第一作者)
  30. 石羊河流域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格局演化.地理科学,2012,32(7):840-845.(第一作者)
  31. 基于GIS的甘肃省道路网密度分布特征及空间依赖度分析.地理科学,2012,32(11):1360-1367.(第二作者)
  32. 1960-2009年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极端干湿事件演变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43-153.(通讯作者)
  33. 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40- 1950.(第二作者)
  3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分析.经济地理,2012,32(8):142-148.(通讯作者)
  35. 基于路网结构的甘肃省城市服务范围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12,32(9):67-73.(通讯作者)
  36.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干旱区地理,2012,35(4):646-655.(第一作者)
  37. 基于公路网络的甘肃省城市旅游腹地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510-517.(第一作者)
  38. 低碳目标导向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60-66.(通讯作者)
  39. 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生态风险动态——以武威市为例.干旱区地理,2012,35(5):838-846.(通讯作者)
  40. 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经济地理,2011,31(1):66-71.(第二作者)
  41. 水资源约束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经济地理,2011,31(12):2039-2045.(第二作者)
  42. 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干旱区地理,2011,34(2):355-363.(第二作者)
  43. 干旱区绿洲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协同性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21-626.(第二作者)
  44. 基于耦合关系的干旱绿洲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0):1071-1078.(第二作者)
  45.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在耕地需求量预测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2011,(9):159-161.(第二作者)
  46. 甘肃省县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测定.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68-72.(第二作者)
  47. 基于GIS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土壤,2012,44(3):492-497.(通讯作者)
  48. 黑河中游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研究.土壤,2012,44(5):846-852.(通讯作者)
  49.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土壤,2013,45(1):143-151.(通讯作者)
  50. 基于DPSIR陇南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壤通报,2011,42(4):795-800.(第二作者)
  51. 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6. (第一作者)
  52. 基于复合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0,14:36-38. (第一作者)
  53. 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9,29(1):134-140.(第二作者)

学术著作:

  1. 《共圆中国梦 建设新甘肃(生态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2月,主编);
  2. 《农村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排名第一);
  3. 《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甘肃科技出版社,2007年5月);
  4. 《甘肃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1月);
  5. 《甘川青交接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排名第一)。

获奖情况:

  1. 《兰州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获2013年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 《甘肃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研究》获2013年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3.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绩效评价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获2012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4.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研究》获2008年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5. 《甘肃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获2008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 《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研究》获2008年度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7. 《甘川青交接区域民族发展研究》获2006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8. 《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结构的思路与对策》获2006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9.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规划研究》获2002-2003年度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