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预期成果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加大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到2021年,继续引进高级人才1-2名作为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建成一支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结构优化的教学团队。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4: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90%,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0%以上,35岁以下教师全部博士化。

2、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满足甘肃省经济社会和城乡规划发展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证、学位证取得率98%以上,年终就业签约率达到85%以上,考研上线率达到35%以上,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意见反馈优秀率达到80%以上,建成社会评价好、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特色专业。

3、课程建设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创新、钻研业务。力求在4年以内,有3-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有1-2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4、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在对实验室建设和完善的基础上,满足每年约1000名本科生的教学实验需要,并为20余位专业教师及100多名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在不同地区组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以上;所有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构建“课堂教学→实习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教学成果方面,大力提升为地方规划、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建设和区域发展,争取获得3项以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编写特色教材2-3部,并交付科学出版社或省级出版社出版。同时,力争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上实现突破。

6、学术交流方面,利用兰州地学中心的优势,积极与各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互惠人力资源及技术优势,力争每年邀请10位著名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长期聘请5位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7、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制订一系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规程规范,形成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师资培养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的制度文件。形成一支由系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学院分管领导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采取学生评课、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改进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