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博士学位点和重点学科优势,稳定本科生规模,提高教学和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继续加强校企、校所合作,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意识教育;推动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和信心。
(一)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规划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设计具有应用性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编写体现应用性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对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使本专业成为立足甘肃省、服务西北地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甘肃,服务西北,以应用为导向,培养适应西北地区省份教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基础教育应用型人才,制定总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校内外结合)、差异化(分专业方向)办学。加强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比重,使之符合“实基础、宽口径”的目标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加强市政工程和建筑学等知识,达到“宽口径”的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外访学和国内进修,充分利用学校的引进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建设急需的短缺人才。以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团队教师参与特色教材的编写,并申报教育教学类相关课题,集中形成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建立“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年不断线、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在现有见习实习基地中,重点建设5家专业对口、管理规范、合作良好的固定实践教学基地。
(五)推动科研、教学团队共同发展
      依据“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学科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科研优势,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战略。实践“科研思路反哺教学理念、科研实践反哺课程教学、科研成果反哺教材建设、科研基地反哺教学基地、科研学术活动反哺本科教学活动、科研实验反哺教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积极组织高年级同学参加全国性比赛以及各类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搭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学习平台,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并分解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设置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模块学分,全面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科学研究、科研管理、适应社会四大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能、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