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制药工程是由工程学、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相关管理法规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属于化学和制药类的前沿学科领域; 是化学、药学、生物技术的应用学科, 是运用化学、生物学、药学、工程学、医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制造药品的实践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其既与传统化工、药学类专业有密切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制药工程在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中寻求共性知识和规律, 强化药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及工程化制药, 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良好药品生产规范》(GMP)。该专业以工程学、化学、药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 探索制造药物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 包括新工艺、新设备、GMP 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放大、设计、质控与优化等, 最终实现药品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本专业构建了“3+1”的培养模式,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修读大学公共必修、限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化工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药物化学、药理学),三年级修读专业核心课程(药剂学、药物分析、GMP、制药工艺学等)、方向限选课程(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和专业任选课程,四年级进行专业实习实践。详细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图。
2014年,教学成果《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导向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获得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附件1-2: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药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制药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制药工业及其相关领域发展需要,掌握制药工程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经济观念、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能从事制药及其相关专业方面的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
3、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2、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6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31学分,选修33学分;课堂教学129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
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53学分,其中:必修35学分,选修18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活动11学分。
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111学分,其中:必修96学分(含实验11学分),选修15学分;课堂教学87学分(含实验11学分),实践教学24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三、主干学科
化学、药学、生物学、工程学。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反应与设计、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毕业论文(设计)。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每学年设置2个学期,共40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每学期18周),考试时间4周(每学期2周),并适当安排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时间。
七、课程结构比例
课堂教学共129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6.7 %;实践教学共3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 %。
1、课堂教学
课程分类 |
学校平台课程 |
专业平台课程 |
总学时、总学分 |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合计 |
|
学时数 |
468 |
288 |
1440 |
270 |
1908 |
558 |
2466 |
% |
19.0% |
11.7% |
58.4% |
10.9% |
25.4% |
22.6% |
100% |
学分数 |
26 |
16 |
72 |
15 |
98 |
31 |
129 |
% |
20.2% |
12.4% |
55.8% |
11.6% |
24.0% |
24.0% |
100% |
学时数(%) |
756(30.7 %) |
1710(69.3 %) |
2466(100%) |
||||
学分数(%) |
42(32.6 %) |
87(67.4 %) |
129(100%) |
注:纯实践(不占课堂学时)
2、实践教学
学校平台实践教学共计11学分;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共计24学分,包括:专业实习8学分,认知实习1学分,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课堂实验11学分,课程设计2学分,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4学分,制药实训与仿真1学分,学科竞赛和资格认证1学分。
八、周学时分配表
学 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周学时 |
25+2 |
28+2 |
22+1 |
22+7 |
16+4 |
18+3 |
1 |
1 |
注:(1)周学时按照“理论课周学时+实验课周学时”的形式给出;(2)选修课周学时按照各类课程原则上规定的修读学期和应修学分,分学期平均计入。
九、课程设置
(一)学校平台课程(普通教育课程)
1、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18学分必修课程)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740406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必修 |
54 |
36 |
18 |
2+1 |
文1理2 |
3 |
考试 |
|
740406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必修 |
54 |
36 |
18 |
2+1 |
文2理1 |
3 |
考试 |
|
74040603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必修 |
108 |
90 |
18 |
5+1 |
文3理4 |
6 |
考试 |
|
74040604 |
形势与政策 |
必修 |
专题辅导、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等 四学年均开 |
2 |
考查 |
|||||
74040801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任选 |
36 |
36 |
2 |
5、6 |
2 |
考查 |
列入通识教育类课 |
|
74040605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必修 |
36 |
18 |
18 |
1+1 |
文1理2 |
2 |
考试 |
前半学期开 |
74040606 |
军事理论 |
必修 |
36 |
18 |
18 |
1+1 |
文1理2 |
2 |
考试 |
后半学期开 |
军事训练 |
必修 |
2周(根据学校实际安排进行) |
不计学分 |
本模块课程共20学分,其中,必修18学分,任选2学分,课堂教学13学分,实践教学7学分。
(2)大学外语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8学分必修课程,0—6学分限选课程)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74040607 |
大学英语Ⅰ |
必修 |
72 |
72 |
4 |
1 |
4 |
考试 |
大学俄语、大学日语根据特殊专业需求开设;大学英语Ⅲ、Ⅳ要求未通过CET-4学生必须修读。 |
|
74040608 |
大学英语Ⅱ |
必修 |
72 |
72 |
4 |
2 |
4 |
考试 |
||
74040701 |
大学英语Ⅲ |
限选 |
72 |
72 |
4 |
3 |
4 |
考试 |
||
74040702 |
大学英语Ⅳ |
限选 |
36 |
36 |
2 |
4 |
2 |
考试 |
||
74040802 |
高级英语Ⅰ |
任选 |
72 |
72 |
4 |
6 |
4 |
|||
74040803 |
高级英语Ⅱ |
任选 |
36 |
36 |
4 |
7 |
2 |
后半学期开设 |
大学英语14学分,第一、二、三学期各4学分,第四学期2学分。实行8-14弹性学分,学生修完第一、二学期8学分或第一、二、三学期12学分,并通过CET-4,可不再修读剩余学分,剩余的6或2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高级英语或其它任何课程获得。
(3)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必修课程并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74040609 |
大学体育Ⅰ |
必修 |
36 |
36 |
2 |
1 |
1 |
考试 |
(体育综合) |
|
74040610 |
大学体育Ⅱ |
必修 |
36 |
36 |
2 |
2 |
1 |
考试 |
(体育综合) |
|
74040611 |
大学体育Ⅲ |
必修 |
36 |
36 |
2 |
3 |
1 |
考试 |
(体育选项) |
|
74040612 |
大学体育Ⅳ |
必修 |
36 |
36 |
2 |
4 |
1 |
考试 |
(体育选项) |
|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
必修 |
自主锻炼,每学年测试一次 |
— |
不计学分 |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四年不断线,学校每学年集中组织一次测试,测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具体要求见《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04]135号)。
(4)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3学分必修、4学分限选课程)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加强实践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试评价方式。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74040613 |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 |
必修 |
72 |
36 |
36 |
2+2 |
1 |
3 |
考试 |
新生入学后通过学校测试者,可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Ⅰ》,计入学分。按文管、理工、艺术体育三类开设 |
|
74040703 |
大学计算机基础Ⅱ |
限选 |
90 |
54 |
36 |
3+2 |
2 |
4 |
考试 |
||
74040804 |
计算机基础应用 |
任选 |
参加我校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
1 |
艺术、体育类专业通过国家一级,其他专业通过国家二级 |
||||||
(5)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模块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各1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74040614 |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必修 |
20 |
10 |
10 |
2 |
1 |
1 |
考查 |
|
74040615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必修 |
20 |
10 |
10 |
2 |
6 |
1 |
考查 |
|
小计 |
2 |
2、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修读至少2个系列,完成6学分任选课程)。
课程系列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周 学时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践 |
||||||||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 |
大学语文 |
限选 |
36 |
36 |
2 |
1 |
2 |
考试/ 考查 |
理工科学生 必须修读 |
|
市场营销学 |
限选 |
36 |
36 |
2 |
2 |
考试/ 考查 |
制药工程专业 学生推荐选修 |
|||
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列 |
课程规格为1—2学分/门,18—36学时/门,每学期选课前公布 |
考试/ 考查 |
||||||||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系列 |
同上 |
考试/ 考查 |
||||||||
艺术与体育系列 |
同上 |
考试/ 考查 |
||||||||
小计 |
6 |
周学时统计,按第3—6学期各周1、18学时,第7学期周2、36学时计算。
《大学语文》课程,除艺术体育类专业,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传媒学院、旅游学院各专业学生可不修读外,其他专业学生必须修读。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推荐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选修《市场营销学》。
3、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本专业学生可不修读,或作为任选课修读。
以上所列学校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共53学分,必修35学分,选修18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活动11学分。
(二)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72学分必修课程)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401 |
制药工程专业导引课 |
必修 |
18 |
16 |
2 |
1 |
1 |
考查 |
|||||||||
74042402 |
制药工程前沿讲座 |
必修 |
18 |
18 |
1 |
1 |
考查 |
||||||||||
74042403 |
高等数学Ⅰ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04 |
高等数学Ⅱ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05 |
线性代数 |
必修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74042406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必修 |
72 |
72 |
4 |
4 |
考试 |
||||||||||
74042407 |
化学基础实验Ⅰ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08 |
有机化学 |
必修 |
72 |
72 |
4 |
4 |
考试 |
||||||||||
74042409 |
化学基础实验Ⅱ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10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必修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411 |
工程制图(含CAD) |
必修 |
36 |
30 |
6 |
2 |
2 |
考查 |
|||||||||
74042412 |
物理化学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13 |
仪器分析 |
必修 |
54 |
36 |
18 |
2+1 |
3 |
考试 |
|||||||||
74042414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必修 |
90 |
90 |
5 |
5 |
考试 |
||||||||||
74042415 |
生物化学实验 |
必修 |
54 |
54 |
+3 |
2 |
课内考查 |
||||||||||
74042416 |
化工原理 |
必修 |
72 |
72 |
4 |
4 |
考试 |
||||||||||
74042417 |
化工原理实验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18 |
药物化学 |
必修 |
72 |
72 |
4 |
4 |
考试 |
||||||||||
74042419 |
药物化学实验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20 |
微生物学 |
必修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74042421 |
微生物学实验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22 |
药剂学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23 |
药剂学实验 |
必修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424 |
药理学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25 |
药物分析 |
必修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74042426 |
药物合成反应与设计 |
必修 |
36 |
30 |
6 |
2 |
2 |
考查 |
|||||||||
74042427 |
制药分离工程 |
必修 |
36 |
30 |
6 |
2 |
2 |
考试 |
|||||||||
74042428 |
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 |
必修 |
36 |
30 |
6 |
2 |
2 |
考查 |
|||||||||
74042429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必修 |
36 |
30 |
6 |
2 |
2 |
考试 |
|||||||||
74042430 |
制药工艺学 |
必修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431 |
制药工程综合实验 |
必修 |
54 |
54 |
+3 |
2 |
课内考查 |
||||||||||
小 计 |
1422 |
1066 |
324 |
32 |
8+2 |
9+2 |
14+1 |
10+7 |
10+4 |
10+3 |
0 |
0 |
72 |
2、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选定1个方向,完成该方向7学分限选课程)
(1)中药制药方向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501 |
中药学基础 |
限选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502 |
中药资源学 |
限选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74042503 |
天然药物化学 |
限选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小 计 |
126 |
126 |
3 |
4 |
7 |
(2)生物制药方向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504 |
生物制品学 |
限选 |
54 |
54 |
3 |
3 |
考试 |
||||||||||
74042505 |
生物技术制药 |
限选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74042506 |
生物药物分析 |
限选 |
36 |
36 |
2 |
2 |
考试 |
||||||||||
小 计 |
126 |
126 |
3 |
4 |
7 |
3、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至少完成8学分任选课程)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601 |
细胞生物学 |
任选 |
54 |
54 |
3 |
3 |
考查 |
||||||||||
74042602 |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
任选 |
36 |
36 |
+2 |
1 |
课内考查 |
||||||||||
74042603 |
色谱分析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04 |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
任选 |
18 |
18 |
1 |
1 |
考查 |
||||||||||
74042605 |
生物技术概论 |
任选 |
54 |
54 |
3 |
3 |
考查 |
||||||||||
74042606 |
波谱解析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07 |
制药安全工程 |
任选 |
18 |
18 |
1 |
1 |
考查 |
||||||||||
74042608 |
生物统计学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09 |
制药工程专业英语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10 |
药事管理与药品安全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11 |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12 |
药物设计与新药研发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13 |
电工电子学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74042614 |
制药过程自动化技术 |
任选 |
36 |
36 |
2 |
2 |
考查 |
||||||||||
小 计 |
504 |
468 |
36 |
+2 |
3 |
3 |
8 |
8 |
2 |
2 |
27 |
原则上学生应当按照规定的学分数修满专业任选课程学分,允许2-4学分可用非主修方向限选课程代替专业任选课程学分。
4、专业实习实践(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12学分实习实践)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432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
必修 |
1周 |
1周 |
第4学期 |
1 |
考查 |
||||||||||
74042433 |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
必修 |
1周 |
1周 |
第5—6学期 |
1 |
考查 |
||||||||||
74042434 |
认知实习 |
必修 |
1周 |
1周 |
第5—6学期 |
1 |
考查 |
||||||||||
74042435 |
制药实训与仿真 |
必修 |
1周 |
1周 |
第5—6学期 |
1 |
考查 |
||||||||||
74042436 |
专业实习 |
必修 |
3-6月 |
3-6个月 |
第7—8学期 |
8 |
考查 |
||||||||||
小 计 |
12 |
||||||||||||||||
5、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模块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 |
课程 类型 |
开课学期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 |
实践创新训练、学术科技活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
必修 |
第1—6学期分散进行 |
1 |
考查 |
||||||||
学科竞赛活动与资格认证 |
必修 |
第1—6学期分散进行 |
1 |
考查 |
|||||||||
校园文化活动 |
必修 |
第1—6学期分散进行 |
1 |
考查 |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 |
必修 |
第1—6学期分散进行 |
1 |
考查 |
|||||||||
小 计 |
4 |
||||||||||||
6、学年论文(2学分必修)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437 |
学年论文 |
必修 |
第5—6学期 |
2 |
|||||||||||||
小 计 |
2 |
||||||||||||||||
学年论文要求学生结合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以及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规范。通过学年论文,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并为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年论文一般应从第5学期开始进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暑假进行调研、撰写,第7学期开学后完成。学年论文计2学分。
7、毕业论文(毕业设计)(6学分必修)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合计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74042438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必修 |
第7—8学期 |
6 |
|||||||||||||
小 计 |
6 |
||||||||||||||||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在第7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进行选题,以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及利用专业实习时间收集资料、开展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环节应在第7学期完成,研究、设计、撰写环节在第7、8学期进行,答辩于每年5月中下旬结束。
以上所列专业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96学分,限选7学分,任选8学分,共计111学分。其中课堂教学87学分(含必修72学分,限选7学分,任选8学分),实践教学24学分(含专业认知实习(见习)1学分、专业实习8学分、课程设计2学分、制药实训与仿真1学分、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等共计4学分、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等)。
十、副修专科、副修本科与副修学士学位
为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志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实施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保证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下修读层次:副修专科、副修本科、副修学士学位。
1、副修专科
应修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获得不低于30学分的副修课程学分,在取得主修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可发给副修专科专业毕业证书。
副修本专业专科的学生应当修读以下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有机化学(4学分),化工原理(4学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学分),微生物学(2学分),药物化学(4学分),药剂学(3学分),药理学(3学分),药物分析(2学分),制药工艺学(3学分),制药工程综合实验(2学分)。共计32学分。
2、副修本科
应修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平台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并修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获得不低于60学分的副修课程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低于45学分,限选课程不低于7学分,任选课程不低于8学分;在取得主修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可发给副修本科专业毕业证书。
副修本专业本科的学生应当修读以下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有机化学(4学分),化工原理(4学分),物理化学(3学分),仪器分析(3学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学分),微生物学(2学分),药物化学(4学分),药剂学(3学分),药理学(3学分),药物分析(2学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2学分),制药工艺学(3学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2学分),制药分离工程(2学分),药物合成反应与设计(2学分),制药工程综合实验(2学分)。共计46学分。
在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选定1个方向,完成该方向7学分限选课程。
另外,还须在本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任选课程中修读8学分其它课程。
3、副修学士学位
在修读完成副修本科专业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完成副修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见习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达到学位授予条件,且副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分属于不同学科门类,则在取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后,可授予副修学士学位。
4、有关规定
主修专业与副修专业相同的课程,或者主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高于副修专业的,经相关学院认定,可用主修专业课程代替副修专业课程,不必重复修读。
学生因多种原因终止副修后,副修期间所修读的副修专业课程学分可转为主修专业的任选课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