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案
本方案围绕“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制药产业人才,解决制约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问题”的专业特色,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研究与改革。
(一)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先进教育理念统领实践。“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贯通、教研相长”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学科特色,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坚持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原则,通过六个“转变”,即:教育观念由注重理论的知识传输向面向经济建设的能力培养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型向重实践、重能力的素质型转变;知识结构由单一工科模式向理工结合、工管结合的复合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由验证式教学的继承型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型转变;教学手段、方法由单向灌输的传统型向多媒体教学、双向互动的现代型转变;教学管理模式由墨守成规的封闭式向鼓励创新的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课堂授课的教学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二)教学模式
1、形成全新教学模式,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制药工程大学阶段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大学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限选模块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块,此外,增加个性培养系列计划,根据学生特点,分类进行教育,总课时在3000学时以内。
2、全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贯彻“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贯、教研相长”理念,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注重课程体系结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多层次统筹协调、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从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框架展开,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的模式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实验管理体系,注重基础和专业的衔接。形成从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开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互衔接的实践教育体系。
3、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在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提出“有限资源,柔性配置”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强化整体、质量、开放和创新意识,模糊实验室的学科界限,强化实验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性培育,实行内部轮岗制。从制度、体制上保证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实验教学资源的最大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
4、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学科的特点统筹规划,既注重基础性,又重视研究性和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设立与科研成果以及生产实际相关的实验项目,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科技与生产、技能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基础—综合—设计—创新”逐步推进、逐渐深入的实验内容层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验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实验特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和教学要求均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从工程观点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逐渐提升为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此构建了实验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5、科学评估实践教学质量,全面评价学生实验成绩。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系方法,包括从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鼓励“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研渗入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的基础之上,又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材建设
编写具有本专业特色、借鉴国外相关系列教材与电子教材,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原版教材,增加双语教学课程。主干课程教材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系列教材,建设与课程配套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在现有《生物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和《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等校级重点、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色谱分析》、《药剂学》和《制药分离工程》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下,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制药工程特色的教材及其习题集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智能指导评分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通过现场实习与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学生首先在网上模拟仿真实习,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了到工厂只能参观不能动手操作的问题,模拟训练后,再到工厂实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形成“课堂授课-听觉、网络和人机交互-视觉、实验室操作-感觉、任选开放实验-综合”的立体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文字教材的线性信息组织结构改变为多媒体教材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使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和单一的表达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
(五)师资队伍
通过公开招聘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在3年内引进1-2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大力提高我校制药工程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强化学术梯队建设,按需择优引进高层次人才,制药工程专业每年增加博士1-2名。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兼职教授,指导并参与我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各种形式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通过引进和资助培养使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增加到90%以上,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