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

荣誉证书

1. 特色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化学工程教学团队是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背景,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基础、工程图学等课程的理论、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团队由一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14名骨干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助教1人,高级实验师1人;团队成员10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14人。团队成员最高学历毕业院校包括中科院化物所、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团队的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教师5人,40-50岁教师9人。这是一只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本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化工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化工制图》以及化工专业相关实验、实训、实践等近2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1)教学改革特色明显成绩突出

本团队坚持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课以教学大纲为主,转变教学思想,对教材作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其内容体系及特点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研究型、参与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共同组成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各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校内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与实验室、化工实训装置、化工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兰州助剂厂、刘化集团、金化集团等已经挂牌的实习基地,江苏滨海和宁波化工园区实习基地也正字积极建设中。2016年团队成员首次组建两支本科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取得了全国二等奖和西北赛区三等奖的好成绩。

 (2)团队合作优势互补机制创新

本团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纽带,以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为平台,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平等、沟通、协调、和谐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每一位成员既承担着一定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又担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课任务,团队目标一致,在信任的基础上达成承诺,在尊重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个性的基础上达成有效的管理,使本团队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能够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已经成为一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力军。

(3)科学研究服务教学提升质量

本团队坚持“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设原则,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升本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即:一方面使教学团队骨干动态了解化工专业现状,实时跟踪化学专业发展的前沿,掌握化工专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改革措施保证学生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设施,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化学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素质

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出去”的发展道路,按照“有利于促进本教学团队发展,有利于教学团队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引进、调入、双聘、储备”等途径使得有较好学术背景和先进教学经验的名校教授、名企专家加入团队,优化本团队结构,使年龄结构更加趋向于年轻化、职称结构更加趋向于高层次化、学历结构更加趋向于高水平化、学缘结构更加趋向于外向化,为本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课程建设

修订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将实践教学成果应用到理论课的建设中,加强每门学科主干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团队特别提出要借鉴国内外名校化工系的教学经验,如将化工认识实习与化工导论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从事化工事业。

(3)科研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团队主要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高水平的科研为本团队建设与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利用突出的科研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素材,编入教材或转变为实验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首先是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口头的讲演汇报、答复同学和教师的提问、以及教师点评的考核方式,最后的平时成绩评定使用了特别设计的问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来确定。

3、实验实践教学

(1) 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本团队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将实验改为以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为主,逐渐加大了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比例;在实验体系方面,按照基础、设计、研究、综合四个层次开设实验,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实验报告的书写等等措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 加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力度

除了完成教学计划的理论实践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设计大赛。“全国化工大赛”、“挑战杯”等大赛均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其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校的声誉。这从根本上保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下厂实习前,先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和有关化工设备,增加感性认识,为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为了满足本科生进行化工设计和过程开发的需要,学习Aspen Plus、等软件,建立了化工设计基础,这不仅直接服务于化工设计与化工生产实习两门课程,且推动了几乎所有化工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与理解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实现产业创新,最终提高产业生产力。根据产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为企业挂牌使企业可因此获得优惠政策的方式,使企业愿意成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

4. 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

1)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本学科实验教学设备基本配备,达到了每2-4人拥有相应实验设备一台(套)的要求,现阶段基本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要求;且学院和学校现阶段正预计大力支持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维护等工作,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本教学团队的实验教学设备会更加齐全先进,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2)本学科教学科研资料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资料齐全。学院自筹资金购置了本专业相关的各类中外文工具书、教材,CA数据库、专业办公软件等。同时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中外文专业期刊(图书)数据库,如ACS ELSEVIERSPLINGERWILEY,超星,CNKI,万方等均可通过图书馆直接进行使用。

3)团队教师集体编制了适用于不同专业的所有相关课程教学课件、练习题、测试卷等,并且全部公开上网。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团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