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名师工作报告

日期:2014-05-04  作者: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阅读:51

国家级教学名师赵逵夫教授

工作情况总结报告

 

赵逵夫,男,汉族,194212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业务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文学遗产》编委、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顾问,曾先后担任甘肃省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

赵逵夫教授自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以来,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发挥了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带头和表率作用。现将近七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诲人不倦,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赵逵夫教授虽然已是71岁高龄,却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自2006年以来,他共招收博士生13名,硕士生21名。每学年都为博士生讲授《诗赋流变》、《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课程;为硕士生开设《诗经研究》和《楚辞研究》课程。由于他的悉心指导,一些博士生毕业后到宁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任教,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同时,他还坚持每年为全校的本科生举行12次学术讲座。

此外,他十分关心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自2005年以来,他专门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体育古文”的选修课。从先秦至近代(1911年以前)数千篇反映体育活动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精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史传、寓言、笔记小品等作品约100篇,进行注解、赏析,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和古代文化素养,使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拓展了有关体育史的知识,故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不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和尊重,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多次奖励和宣传。20116月被提名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加以宣传介绍。

二、教研相长,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教材开发相结合。

结合教学实际,赵逵夫教授在理论上也对教学有深入的研究。自2006年以来,他在《当代教育与文化》、《文汇报》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家庭教育的范例》、《由一条标语说到楚辞的校理》、《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精神》、《传统启蒙教材成功改编的尝试》等文章,反映出他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赵逵夫教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亦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在给体育专业学生教授《体育古文》的过程中,他不断调整篇目,进行修改,编成《体育古文》的教材。因目前全国各体育院校还没有此类教材,以前也没有人编纂过此类教材,所以他将书稿寄给高等教育出版社,很快得到出版社领导的肯定与答复,准备马上出版。他还领衔编纂了《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受袁行霈先生邀请,负责《中国文学作品选》(2007年版)先秦部分的主编工作,该书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还应温儒敏先生之约,参编《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甲种本和乙种本的撰写工作。

三、锲而不舍,高度重视学术梯队培养与学科建设。

在抓紧教学的过程中,赵老师一直没有放松学科建设。自19925月担任西北师大中文系主任后,他狠抓教学质量,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试点抓教学改革,在当年学校进行的教学评估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被评为优秀,并于当年年底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于1993年被评为优秀学位点。1996年创建了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西北师大的第二个博士点,也是西北师大在1982年以后的14年中第一次在博士点建设中取得的新突破。2000年起任文学院院长,当年,西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起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以他和他的博士生伏俊琏老师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的古典文献学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西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组织了历史学科专门史(西北史)博士点的申报,2003年取得专门史博士学位授予权,为西北师大历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以赵老师为带头人的“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四、苦心孤诣,不断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创造新境界。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科研方面,赵逵夫教授更是贡献突出、成就卓著、自名一家。赵逵夫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献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先秦文学与诗赋研究上成就突出。他的一系列有重大突破的学术论文,获海内外学者的好评。自2006年以来,他迎来了学术创造的又一个高峰,出版了多部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学术论著,发表了一系列高级别、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许多学者引用其观点并发表评介,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持续关注。

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历代文学编年史·周秦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代赋评注》(巴蜀书社2010年版)、《先秦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汉魏六朝赋点评》(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诗经》(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等6部。《楚辞语言辞典》、《全先秦诗编年辑校》、《全汉诗编年辑校》、《读赋献芹》等书稿已交出版社,即将出版。在《文学评论》、《文史》、《文学遗产》、《文献》、《光明日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社科文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他主持完成的《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全先秦文》,列入《“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和《历代赋评注》荣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2004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院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优秀项目,这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甘肃省第一个被评为优秀的项目,2006年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国家社科规划办写的《出版说明》中认为“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2010年,由他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为甘肃省语言文学方面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全面、紧张地进行当中。

赵逵夫教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五、赤子情怀,坚持致力于甘肃地方文化研究与建设。

赵逵夫教授对我省的文化建设工作十分关心。对伏羲文化、陇南的氐人文化与形天神话、周秦文化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对陇南、天水的乞巧风俗、陇东的“农耕文化——周秦文化——牛文化”进行研究,认为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同陇南秦文化、陇东周人文化有很深的关系。该选题被列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为此,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中,《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和早期分化》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于20135月获第二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在此基础上,他指导西和县申报“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全国民协200610月派专家考察后经研究予以批准。这是我省在岷县的“花儿之乡”以后,全国民协命名的第二个文化之乡。20085月,西和县的“七夕节”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6月又专门到庆阳地区作“周文化、农耕文化与牵牛传说”的学术报告,受到西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方针,他积极建言献策。今年元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2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发布会。他认为,这不仅在甘肃的文化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全国文化建设方面说,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甘肃早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方面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思考、解决,为这一系统伟大的工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文学院

                                                          2014年4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