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 3 学时)
第一节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英法力量严重削弱
战争削弱了英国的实力,改变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战后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法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英法虽是战败国,但已大力削弱,下降为二等国家。
二、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中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在打败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得到世界人民的承认。
三、美英成为世界两大强国
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变得更加富足的国家,此外,美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苏联经过二战,领土扩大,武装力量扩大。美苏把自己看成是能够决定世界命运的国家。
第二节
美苏英三大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
一、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各大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英国提出划分德国占领区的建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三个文件及其实施。
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美苏在对日问题上的矛盾,苏联的妥协,美国对日本的单独管制。
三、五国和约和多瑙河公约的缔结
争论的主要问题,五国和约的主要内容,多瑙河公约的签订及其作用。
四、联合国的建立
联合国建立的过程、后果和作用。
第三节 世界新格局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内容,雅尔塔体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战后美苏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由此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对立。
三、两极经济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二战后大国力量消长的变化;了解美苏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在处置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这些处置对战败国有哪些影响;了解联合国建立的过程,认识联合国建立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二章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 4 课时)
第一节 美苏 “ 冷战
” 的兴起
一、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美苏关系的新变化
二、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东欧、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丘吉尔的
“ 铁幕 ” 演说。
三、杜鲁门主义和 “ 冷战 ”
的全面展开
希腊问题;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
第二节 美国全球性进攻姿态
一、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控制
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美国势力对亚、非、拉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第四点计划;美洲国家组织;美国建立亚太军事体系《 1951
年共同安全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政策
一、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的联合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欧洲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的建立 “ 经互会
” 的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的联合抗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中朝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斗争。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战后所形成的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立,决定了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样式;了解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及冷战的兴起过程;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
第三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 6 课时)
第一节
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
一、杜鲁门的 “ 公平施政 ”
与 “ 就业法 ” ,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二、美国的政治状况
反共、反民主浪潮和麦卡锡主义;
反劳工立法和工人运动 ;黑人民权运动。
第二节 日本和西欧
一、英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政策
第三届工党政府
;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 三环外交及其影响。
二、法国的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战后法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困扰法国的殖民战争;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三、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艾哈德的经济改革; 经济的崛起。
四、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化改造 ; “
三党政治 ” 下的意大利政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五、日本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 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艰巨任务。
50 至 6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较快增长的所谓
“ 黄金时代 ”
;了解战后初期日本、美国和西欧各国的重建和调整措施;了解各国左翼政党和进步势力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右翼势力
—— 反共、反民主的麦卡锡的衰落。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
( 6 学时)
第一节
南斯拉夫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
一、苏南冲突和情报局开除南共的决定
二战前后苏南矛盾
;造成苏南矛盾的主要原因; 情报局的决定及其解散。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阶级性、作用及其弊端。
第二节 苏联
一、斯大林逝世前的苏联政治经济状况
二、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和赫鲁晓夫执掌党政领导权
三、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四、苏共二十大
第三节
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开始
一、历史背景
二、兹南事件和哥穆尔卡政革
三、十月事件和匈牙利改革的开始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 “
布拉格之春 ”
教学基本要求
:
认识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其特点是改革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苏联和东欧诸国兴起;认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在工作中所存在的失误,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所暴露的严重缺陷和弊病;了解苏南冲突及南斯拉夫改革,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波、匈、捷等国局势及其改革。
第五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 6 学时)
第一节
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
战后初期的独立运动
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的后果
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八月革命 两次抗荷斗争
圆桌会议协定
三、越南
越南共和国的成立
抗法民族解放战争 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第二节 非洲民族主义运动
一、战后初期北非诸国的独立运动
二、黑非洲状况
第三节 中东民族主义运动
一、石油资源的开发与民族主义运动
一、以色列国成立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埃及七月革命与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一、亚非会议
二、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 七十七国集团 ” 形成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背景。二战后,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几十个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了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由此兴起;了解二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原因,
1945——1970
亚非拉地区主要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了解亚非拉国家联合起来反帝、反殖、反霸权斗争
—— 亚非拉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六章
两大阵营的分化
( 6 学时)
第一节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西方阵营解体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背景;
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二、法国
法国实力的增强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 ;戴高乐重建法国大国地位。
三、联邦德国的 “ 新东方政策
”
新东方政策的提出
;勃兰特的外交活动。
四、英美特殊关系的终结
英国外交转向欧洲的趋势
;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五、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
六、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美元危机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第二节
国际共运中分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和论战
分歧的由来;《莫斯科宣言》;中苏两党的公开大论战。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苏联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边境制造流血事件,苏对捷克发动突然袭击,引起许多兄弟国家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第三节 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一、美苏合作与争夺
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戴维营会议;第二次柏林危机;肯尼迪的对外政策;古巴导弹危机。
二、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尼克松主义;美苏缓和外交;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 60
年代初,世界形势出现了一种新情况,这就是由战后两个阵营对峙向多元化的演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多种矛盾演进的结果;了解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戴高乐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挑战,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美苏力量消长和外交策略的变化。
第七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
( 2 课时)
第一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军备竞赛的刺激
二战使原子弹等军事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它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
二、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
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日益依赖于科技水平,决定于技术上的竞争力。这种竞争方式和手段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创造的条件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使科学技术更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发展,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
一、科学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就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空间技术的发展 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二、科技革命的特点
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日趋整体化;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发展过程高速化。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造成人类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引起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促进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生产力,它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八章
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6 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1974——75
年的经济危机
石油危机诱发的经济危机 动荡的
70 年代 滞胀 —— 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二、形形色色解救危机的对策
对凯恩斯理论的新批评
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 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潮流
第二节 美国
一、从尼克松到卡特
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 “
新联邦主义 ”“ 水门事件 ”
和尼克松下台;卡特的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及其后果。
二、从里根到布什
里根经济学;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布什入主白宫。
第三节 西欧和日本
一、英国
保守党希思政府;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改革的成效;梅杰上台。
二、法国
蓬皮杜 ——
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从德斯坦到密特朗政府;
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
三、联邦德国
勃兰特政府的成就与挫折;联邦德国的经济稳定;基督教民主联盟再度执政;民德的并入与德国的统一。
四、日本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政局;日美同盟前提的 “
多边自主外交 ” ;中日关系的新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70
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要求学生了解各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局面的形成及其主要保守主义经济理论;了解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各国经济和政治改革;了解西方各国在经济衰退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九章
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 6 课时)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及解体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
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改革;新经济体制;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不复存在
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 “ 新思维 ”
外交;民族分离运动的兴起;八 · 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第二节 东欧诸国的改革与剧变
一、南斯拉夫
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发展;联邦体制和议会改革;南斯拉夫的分裂与内战。
二、波兰
盖莱克的高速发展战略;动乱的扩大和实行全国军事管制; 80
年代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团结工会上台。
三、民德
民德发展经济的措施;开放 “
柏林墙 ” 和两德边界;德国的统一。
四、匈牙利
新经济体制改革; 1973
年改革的低落和 1978 年改革的新高涨;匈牙利政局的变化。
五、捷、保、罗、阿等国概况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南斯拉夫和东欧诸国艰难曲折的改革及其剧变;了解苏联改革的时断时续,时起时伏
——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的解体。
第十章
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
( 6 学时)
第一节 中东地区
一、阿以冲突迭起
六 ·
五战争;十月战争;《埃以和平条约》的签订;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人民的抗暴斗争。
二、海湾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两伊战争;伊拉克、科威特冲突与海湾战争。
三、阿富汗反侵略战争
共和制的建立;抗苏民族战争。
第二节 东南亚和南亚
一、柬埔寨
越南控制老挝和入侵柬埔寨;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战争。
二、东盟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新加坡、泰国、印尼的经济发展。
三、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与经济发展
尼赫鲁执政时期;英 · 甘地与拉
· 甘地执政时期。
第三节 非洲
一、安哥拉
安哥拉独立;苏、古出兵干涉安哥拉内战。
二、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
津巴布韦争取独立的斗争;纳米比亚争取独立的斗争。
三、南非
南非的种族歧视制度;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第四节 拉丁美洲
一、拉丁美洲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保卫 200 海里
领海权;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二、中美与阿根廷的民族民主运动
尼加拉瓜反独裁斗争;阿英马岛之战;孔塔多拉集团及其 “ 拉美主义
” ; 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70
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了解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的内容:在中东出现了震撼世界的石油斗争和阿富汗抗苏民族战争;在东南亚产生了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斗争;在非洲发生了安哥拉内战以及南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拉丁美洲产生了反对海洋霸权的反帝反霸斗争。
第十一章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 2 课时)
第一节
西方大国的经济霸权主义与南北对话
一、经济霸权主义是新殖民主义的表现
二、南北对话的历史进程与曲折
第二节 南南合作的发展
一、南南合作的会议和纲领
二、合作的领域
三、合作的困难和阻力
第十二章
文化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 2 课时)
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化的新貌
一、新时期的文化场
二、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第二节 社会科学发展概况
一、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思潮
二、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新特点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当代新姿
一、文学、美术与音乐
二、电影与电视
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第三世界贫困落后的根源。因此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展南北对话,南南合作,以推动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了解南北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的过程及南南合作发展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