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教学团队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够主动的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将学科发展的前沿进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课本内容中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科研转化为教学的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近年来,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教育部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基金项目3项、其他各级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0余项。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为本科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当前的前沿研究热点,为高年级同学开设了《 近代物理前沿讲座》,深入浅出的介绍学科的发展趋势、前沿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的科研进展,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利用科研项目的基金支持,积极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拓宽了教师及学生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以科研促发展,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在各类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吸收青年教师加入课题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开展科研活动,同时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其教学。在良好的科研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通过多年的努力,青年教师已经在科研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同时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自研究领域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成果融入教学中,从而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改革的持续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学生良好的评价。
(3)依托科研条件和科研力量,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紧紧依托我们的原子与分子物理省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点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本、硕、博”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科生参加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及学院的各项学术活动,吸收本科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创造条件,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交流以及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2008年初我们以团队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为基础,成立了“原子世界探幽”和“激光与原子分子”两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吸收对原子物理学有特殊兴趣并热衷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本科二、三和四年级学习优秀同学加入到该团队中来,活动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基金支持,获得了学生广泛的好评和热烈的响应,目前团队成员已超过40余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
多年来,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一直是我院本科生选作毕业论文以及报考本单位和外单位硕士研究生的热门学科。同时,许多学生参与创作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分别在《物理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大学物理》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件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也在甘肃省“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奖 。正是由于在本科阶段我们对学生良好的科研训练,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在外单位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科研院所的赞扬,这些单位希望教学团队每年都能够给他们保送和推荐研究生。同样,由于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最新的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中,我们的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在2007-2008年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中被评为A级。在参与此次该专业评价的33所高校中,共有6所高校被评为A级(包括A+级)。在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的排行榜上,我校是唯一一所进入该专业A级层次的非“985”高校,其他进入A级的5所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A+、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