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目前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也是西北师范大学重点支持的学科。自199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硕士点以来,该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建成了博士学位点,2008年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建成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2009年建成了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建成了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11年建成了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近年来,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育和教学、青年教师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是在我校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科研优势和师资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教学团队以原子物理学课程为中心,结合与该课程联系紧密的光学、量子力学及原子分子光谱实验等本科专业必修课为主干课程,本着夯实本科生的基础,加强与主干课程相互融合、注重应用的原则,经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建成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教学科研团队。
   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素质高,整体科研能力突出,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12名任课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名,占教师总人数的92%,硕士学位教师1名(在读博士生);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6%。教学团队中有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教学团队主要承担我校物理学本科生的《原子物理学》、《光学》、《量子力学》和《原子分子光谱实验》、《近代物理前沿讲座》等课程的教学。同时,也承担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研究生的《原子结构和光谱》、《原子的碰撞》、《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及《群论》、《高等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该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了团队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
   教学团队带头人董晨钟教授,生于1962年11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点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EBIT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组成员、《原子分子物理学报》编委、《Phys. Lett. A》、《Chin.Phys.Lett.》、《Chinese Physics》、《中国科学》和《物理学报》等刊物特邀评审专 家。董晨钟教授于1998年9月--2001年3月在德国Kassel 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94年3月-7月曾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李家明院士从事合作研究;近年来,作为客座教授先后多次访问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GSI)、日本聚变科学研究所、日本北里大学、日本明星大学、东京都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立陶宛Vilnius大学以及瑞典的Malmo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促成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工作的开展,达成了多项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的协议。
   董晨钟教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原子分子物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主讲了《原子物理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前沿讲座》等专业基础课,为研究生主讲了《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理论》和《相对论原子结构理论》等课程。2007年他主讲的《原子物理学》课程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省精品课程,2008年主持创建了16个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c科研方面,在复杂原子和高离化态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双电子复合及其相关原子过程、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原子的光电离与辐射复合过程、电子与离子的碰撞激发、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及其跃迁特性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果。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包括1项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3项、中国-爱尔兰、中国-日本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其它各类基金项目10项。截至目前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56篇,其中95篇属于国际著名刊物(SCI),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甘肃省青年科技奖”,同年获“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称号,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1998年被甘肃省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被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9年,被甘肃省授予“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物”称号等荣誉。
   团队主要成员周效信教授2001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并获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点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访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并与该校开展了长期的合作交流研究。已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原子与分子物理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主讲的《原子物理学》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
   团队主要成员陈宏善教授1998年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点博士生导师。曾在瑞典的哥德堡大学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交流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在量子力学的教学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的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发表研究论文 60余篇,曾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和第三届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近年来,本团队坚持开展原子物理及相关学科前沿讲座、教学研讨、师生座谈等多种教研活动,实行青年教师的导师负责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已经使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本团队青年教师中有副教授6名、硕士生导师6名、讲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已有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人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人获西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基金项目。8名青年教师中已有5人具有国外从事合作研究的经历。目前,仍有4位青年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学府和科研院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些青年教师人均发表教学科研论文都在10篇以上。经过多年的培养,他们已逐渐成为教学骨干,所授课程普遍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2010年张登红副教授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博士生导师董晨钟教授、周效信教授以及陈宏善教授等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和《光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还给本科生开设了《近代物理前沿讲座》、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团队教师或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讲授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系列课程方面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教学团队也高度重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量子力学》课程在2004年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原子物理学》在2007年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光学》在2007年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本科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成立了“原子世界探幽”、“激光与原子分子”两个本科生科技创新团队,将硕士、博士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纳入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参加创新团队的学生已超过60余人,所开展的多项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及学院的基金资助。
   总之,自20世纪80年物理系成立的“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教研室起,我们就始终坚持将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科研相结合,形成了在教学上严谨、科研上进取的物理学专业核心课教学团队。今后,我们将继续依托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博士、硕士学科点的科研优势及雄厚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深入开展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原子物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对西部教育人才、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