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授课对象:哲学系本科三上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每周4学时 教学设计: 讲课时偏重于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 授课形式采取安排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得到对课堂内容的消化。 教学目的与意义:哲学是指导我们获得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生活、学习及对个各种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哲学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则需要有对哲学发展历史的回顾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课程的开设,就是出于对这方面需求的满足。 本课程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作出勾勒。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得到对哲学史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在理论思维方面的训练与提高。 教材名称:《中国哲学史》,丁祯彦、臧宏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学习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讲课内容《中国哲学史》课程从哲学专业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72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4学时。其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如下: 绪论教学要求: 了解何谓“哲学”,以及作为近代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的产生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争论,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丰富性的理解。掌握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和大致分期。 学时:2 教学内容: 一、哲学是什么 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三、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四、中国哲学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教学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中国哲学萌芽时期的特点,先秦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关注的主要问题,重点掌握儒、道、墨、名、法家等的思想。把握该时期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学时:24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教学内容: 一、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 二、《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三、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思想。 四、以五行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思想。 学时:2 第二章 儒家教学内容: 一、说儒 (一)司马谈:“夫儒者以‘六艺’为法”。(《论六家之要指》) (二)班固《艺文志》关于“儒”之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三)章太炎《国故论衡》分儒为三。 (四)胡适:《说儒》。 二、孔子 (一)生平与影响 (二)仁的思想 1、爱人 2、忠恕 3、克己复礼 4、“正名”思想 (三)孝悌 (四)中庸 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性,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子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过犹不及”,“|攻其异端,斯害也已。”“执其两端”。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五)天道观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客观必然性的天 2、“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肯定天(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 3、“五十而知天命” ,“不怨天,不尤人”——人在天命面前并非无所作为。 4、“子不语怪力乱神”和“祭神,如神在”。(生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六)知与行 1、“生知”、“学知”、“困学”、“不学”。 2、“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3、学思并重。 4、慎言敏行 三、孟子 孔子逝后,有“儒分为八”之说,但就其主流而论,主要分为由曾子(曾参)、子思到孟子一系,和由子夏、子弓到荀子一系。 (一)生平与著述 (二)性善论——“仁政”的基础:“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1、“四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的根本所在,即是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道德意识,即“四端”或“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修养方法:扩充本心、求其放心、尽心知性知天。 (三)仁政思想 1、贵民,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养民。仁政必自经界始。强调制民之产,不违农时,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撼。” 3、倡王道反霸道,“保民而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义利之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由此,有“义利之辨”。“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事其君者也。” (四)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荀子 (一)社会历史观 1、“隆礼义”,“统礼义”。“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尚贤。“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3、王霸并用,礼法双行:“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5、“明分使群”。 (二)天人观 1、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2、明于天人之分。“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位于自然进化的最高序列而又区别于其他自然物,他能够凭借他所特有的礼义法治超越于万物“制天命而用之”。 (三)求知说——“解蔽”与“虚壹而静”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体道的方法是“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四)性恶论 1、“察乎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2、性恶与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3、“涂之人可以为禹”。 (五)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时:9 第三章 道家教学内容: 一、道家概论 二、老子 (一)其人其书。 1、《史记》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介绍。 2、1973年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的甲乙本。 3、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版本》。 (二)道论——老子的哲学思想 1、实体意义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宇宙生成论意义的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3、反者道之动——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人生哲学意义的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三、庄子 (一)其人其书 (二)齐物论 1、齐万物。“以道观之(物),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齐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所谓是非都是出于“成心”和“偏见”。 (三)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1、不自由的根源——“有待”、“有己”。 2、自由的理想——“无待”,“无己”,“逍遥而游”。 3、实现自由的修养方法——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4、实现自由的处世原则——安时处顺,安之若命。 学时:6 第四章 墨家教学内容: 一、墨子 (一)墨子与墨家 (二)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医治的药方,就是“兼以易别”,爱无差等,没有亲疏厚薄之分,“视人之国若视其(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内容和基础的。“曰: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不仅利人,而且反过来也利己。“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2、非攻 “攻伐无罪之国”谓之“攻”,伐无道诛暴君,谓之“诛”。一切政治混乱中危害最大的就是“攻”,是侵略战争。“曰: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曰: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 尚贤 “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尚贤上》)尚贤乃为政之根本。“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4、节用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 5、节葬 “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法若言,行若道,使为上者行此,则不能听治;使为下者行此,则不能从事。上不听治,刑政必乱;下不从事,衣食之财必不足。” 6、非乐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三)天志与非命 1、天志。“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 2、明鬼。“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闲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3、非命、尚力。“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上变政而民易教,岂可谓有命哉!”“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四)三表法 “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二、后期墨家及墨学在清末以后的复兴 学时:3 第五章 名家教学内容: 一、名家概说 名家,也称为名辩学派。名辩,即是辩名,即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思维逻辑和内在意义的分析来指出对方言语的错误与矛盾。名家的代表人物为惠施与公孙龙。 二、名家代表人物 (一)惠施“合同异” 惠施思想特征是“合”,强调联系与统一。《庄子·天下》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书已佚,其思想主要保留在《庄子·天下》所记载的“历物十事”。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业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二)公孙龙“离坚白” 公孙龙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的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代表性思想有“白马非马”、“离坚白”、“指物论”等。 1 “白马非马” (1)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2)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3)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4)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 (5)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2、离坚白。“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附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3、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三、 辩者二十一事 (一)“合同异”九事 1、卵有毛 2、郢有天下 3、犬可以为羊 4、马有卵 5、丁子有尾 6、山出口 长于蛇 8、白狗黑 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二)“离坚白”12事 1、鸡三足 2、火不热 3、轮不辗地 4、目不见 5、指不指,物不绝 6、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7、凿不围枘 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9、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10、狗非犬 11、黄马骊牛三 12、孤驹未尝有母 学时:2 第六章 法家教学内容: 一、法家概说 (一)法家出于古代“理官”,即司法官。管仲、子产都是法家的先驱人物;重视法治,主张变革和君主立宪,倡导耕战,这些都是法家的主要思想特色。 (二)法家真正的开创者则是李悝、吴起等。后来法家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三)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四)法家的评价和影响 。 二、韩非 (一) 法术势相结合 韩非对商鞅、申不害、慎到法、术、势各执一端的的思想作了批判继承和吸收,认为三者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势者,胜重之资也。” (二)社会历史观 1、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四个阶段,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停滞不前,也不可能倒退。 2、韩非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及人口增长有关,是最早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发展原因的思想家。 3、韩非把历史发展的动因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和争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是合情合理的,君臣、父子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三)道稽万物之理 1、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2、以“理”为具体事物的形式和原理。并将“道”和“理”作为一对范畴论述。 3、“缘道理以从事”。 (四)评价与影响 学时:2 第二编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教学要求:了解两汉经学的发展及其神学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王充思想作为天人感应论思想对立面的意义;两汉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编学时:5 第一章 两汉经学及其神学化教学内容: 一、经典与经学。 二、今文经学。 三、古文经学。 四、谶纬。 学时:1 第二章 董仲舒教学内容: 生平介绍。 一、“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 (一)西汉初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二)汉武帝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天人感应说 (一)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郊祭》)“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 (二)人副天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三)天人感应。“同类相动”、“天谴说”和“祥瑞说”。 三、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学时:3 第三章 王充教学内容: 生平介绍。 一、元气自然论: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之生,发禀元气。”“天地合气,人偶自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矣。”“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但另一方面,人是“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一)“自然无为,天之道也。”“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二)批判“谴告说”和“祥瑞说”。“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也。”“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 二、“人死不为鬼”:无神论思想 “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死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夫论解除,解除无益;论祭祀,祭祀无补;论巫祝,巫祝无力。竟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明矣哉!” 三、认识论:“疾虚妄”、“重效验” (一)批判生知说,指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求。”“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二)强调“以心而原物”的重要性。“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史实。““夫论不留精意澄,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 (三)强调效验的重要性。“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学时:1 第三编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教学要求:掌握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主要特点和论争主题,掌握王弼、嵇康、郭象、裴頠、荀粲、欧阳建、僧肇、慧远等思想家的观点。 编学时:5 第一章 魏晋玄学概论教学内容: 一、魏晋玄学的形成 历史上的“玄学”是与儒学、史学、文学并立的一个学科,其源出于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义。魏晋时期,玄风大起,《周易》、《老子》(《道德经》)、《庄子》 号称“三玄”,时人据之以发挥思想、建构体系。 (一)是对两汉经学流弊的反动。 (二)道家黄老之学绵延发展的结果。 (三)汉魏时代战乱动荡的思想表现。 二、魏晋玄学的演变 (一)魏正始年间王弼、何晏的贵无说。 (二)魏后期阮籍、嵇康的“越明教而任自然”之说。 (三)西晋中期裴頠的崇有论。 (四)西晋后期郭象的独化论。 (五)东晋时代的玄、佛合流。 三、魏晋玄学的特点 (一)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从宇宙生成论到本体论;第二,从自然的变化来观察人事;第三,醉心于个人任性;第四,儒道合流。 (二)从方法方面看,魏晋玄学摆脱了简单比附和烦琐注经并以此为满足的方法,而是采用思辨方法,以本末体用为基本范畴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并且主张“得意忘言”,由此又带有艺术色彩。 (三)从学风方面看,汉代学风是求甚解的,魏晋时不同,主“不求甚解”,即意在领会精神,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 四、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 学时:1 第二章 魏晋玄学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 一、名教与自然之辨 (一)王弼:名教本于自然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郭象:名教等于自然 二、本末有无之辨 (一)王弼:贵无论 (二)裴頠:崇有论 (三)郭象:独化论 (四)僧肇:不真空论 三、言意之辨 (一)荀粲:言不尽意说 (二)欧阳建:言尽意说 (三)王弼:得意忘象说 四、神灭与神不灭 (一)慧远:形尽神不灭说 (二) 范缜:神灭论 学时:4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教学要求: 本编需要掌握隋唐佛教主要宗派的基本思想,重点把握天台宗的“性具实相”论、华严宗的“性起”说、“法界”说和禅宗的思想特点。掌握儒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的主要内容,韩愈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李翱的“复性”说和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 编学时:6 第一章 概述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再一次的统一。唐王朝一直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儒、佛(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推进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在隋唐宽容的文化环境下,三教的冲突和融摄得以较为充分的展开。中唐以后,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中唐以后,在韩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学开始复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做了先期准备。 学时:1 第二章 宗派佛教的基本思想教学内容: 以宗派作为自己的生存基态,表明佛教中国化的深入。隋唐时,几乎所有的佛教宗派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形态。诸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同时又各立门户,互争高低,促进了佛教思想的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和禅宗四宗。 一、天台宗哲学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基本典籍,用其“会三归一”的圆融精神,对南北朝时期南义北禅的学风加以圆融,提倡教观并重、止观双修,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一)“止观双修” (二)“一念三千” (三)一心三观 (四)无情有性 二、华严宗哲学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基本典籍,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一)“六相圆融” (二)“四法界” 三、唯识宗哲学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慈恩宗,是初唐时期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共同创立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带有浓厚的印度佛教的特点。 (一)“八识”论 (二)种子说 四、禅宗哲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佛教宗派。禅宗溯源于菩提达摩,其形成历史,可分为初期禅宗史、南能北秀时期和五家七宗时代三个时期,最终形成于唐武则天时。 (一)渐修与顿悟 (二)本性即佛 (三)无念、无相、无住 学 时:3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教学内容: 一、唐代儒学发展概说 在唐代,尽管佛学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表达,但是,唐王室一直实行“尊孔崇儒”、“释道并行”的政策,儒学在唐代呈现复兴景象。在古文运动中,出现了一批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等。 二、三教的冲突和熔融 1.夷夏之辩 2.形神之辩 3.礼仪之辩 三、韩愈的“道统”说 韩愈反对佛道二教,视之为天下国家所以致乱之原因。他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把儒学看作是自古以来治世的唯一正道,这个“道”是由上天命定、圣君体现、传之有统、不可更改的。他把倡导儒家道统,作为振兴世道、教化人心的根本。他还仿效佛教的“法统”,编造了一个儒家传道的宗谱:“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孟子之后,此道失传,韩愈以道统之承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韩愈“道统”说的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韩愈的“道统”说,为理学的道统观开了先河。 韩愈还倡导人性“三品”说,把“性”与“情”并提,相应地分成上、中、下“三品”,“性”是“情”的基础。 四、李翱的“复性”论 李翱依据《中庸》的思想,吸取了佛教对心性的关注,提出了“复性”以成“圣人”的一套理论体系。李翱继承了韩愈对性情的划分,但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情恶,“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上)李翱欲以“复性”以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权威,抗衡佛教信仰的权威。他的性情对立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宋明理学。 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 柳宗元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的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他指出,古人言天命,是为了欺骗愚昧之人,国家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在于“人”,而不在于天。天地不过是像大瓜果一样的物质性的东西,天地中充满了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世界万物。 刘禹锡在柳宗元《天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之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刘禹锡指出,天是“有形之大者也”,人是动物中之最高者。“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天论》),都是一定的物质性的存在。“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和人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各有能有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天之所能是其自然的特性,而人却是有意识地要“胜天”,“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天论》) 学 时:2 第五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教学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要求掌握儒学复兴和宋明哲学的特点;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及朱陆之辩的基本内涵;陈亮和叶适的功利之学;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罗钦顺和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学时:22 第一章 宋明理学概述教学内容: 一、背景和概说 宋明时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儒学的复兴。儒学复兴发端于唐代的韩愈、李翱,在北宋时期建立,经过宋、元、明而发展起来。这次复兴的成果是建立了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这些功夫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5.在不同程度上“援佛入儒”、“援道入儒”。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和致知、主敬和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按地域划分,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派。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被称作“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 学时:2 第二章 北宋五子一、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1016-1073),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之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故其学说又称作“濂学”。 他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里,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并由此产生出阴阳五行进而化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五行终归于太极的宇宙图式: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卷一) 周敦颐的太极说,是后来朱熹宇宙发生论的基本纲领。 周敦颐还提倡以“主静”(即“无欲”的状态)作为成圣人之道。 二、邵雍的象数学 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流行于世的重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开创了宋明以来象数学的规模与传统。 邵雍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宇宙图式其先天八卦图排列方位成为后代一切象数学者的基本依据。 三、张载的气学 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由于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他们一派的学说被称为“关学”。张载一生著作颇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西铭》、《正蒙》、《易说》,还有讲学记录《经学理窟》、《语录》等。明沈自彰遍搜张载著作,编为《张子全书》。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这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他把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因而宇宙的运动变化就是“气化”,他用“道”来指称化气的过程,指出气化的原因是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神”),“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 张载把他的气化论应用于人性领域,提出太虚之气是人性的根源,并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指出人虽都具有天地之性,但又有气质之性和攻取之欲以及善恶之习,因而不能人人都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本性(“成性”)。因而需要以德胜气,以理制欲,以性统习。 四、二程的理学 “二程”,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兄弟之合称。“二程”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看,“洛学”才是理学的典型形态。二程的著作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 二程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理本论体系,并把道、天、天命、心、气、性、物都用理贯穿起来,认为“理”世界的根源,永恒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为而加以改变。“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万物一理,“理一分殊”。“理”还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父子君臣封建伦理关系的标准。 二程在心性论上主张将性与气统一起来讨论,从性之本而言,“性即理”(《遗书》二十二上);从气禀而言,人有贤愚善恶之分。人心中有知,但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工夫,“格物”就是“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而穷理的具体途径就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二程提倡“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要求“合内外之道”。程颐认为,穷理须一件一件研究基础上积习,然后才能贯通。 程颐还讨论了知行关系,提出“知先行后”、“行难知亦难”的学说。 二程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说法,把人性分为“天命之谓性”的“性”(程颢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为“极本穷源”之性)和“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前者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善有恶。程颐指出“性即理也”,“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之恶则源于“气禀”。二程明确提出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指出“灭私欲则天理明”。这种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遗书》十八),程颢则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学时:4 第三章 朱 熹教学内容: 一、生平著述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四传弟子。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二、理本论 朱熹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二程的理本论的综合,对“理”作了进一步的展开。朱熹强调理气一体,但可分而言之。理生气,理又寓于气中,作为气的本质和规律发挥作用。气是理的直接表现,理能为人所认识,也正有赖于气的表现和作用。理气一体,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但既可分而言之,则也可言先后。若以先后论之,则理先气后,气有坏时,理无坏时。朱熹又反复强调人们不能离气求理,归根结底,理气一体。 朱熹又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完整地建立了“理一分殊”体系。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理本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论证“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卷六)。 三、“格物穷理”思想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虽含有万理而不能直接自己认识自己,所以必须通过“即物而穷其理”的“格物”工夫,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从而认识天地万物之理。 四、知行观 在知行问题上,朱熹发挥程颐的知在行先的观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所说的知是道德知识的学问,行则指道德修养的实践,二者交互作用,“知行相须”,但究竟是知为先,知后才能行。 五、人性论 朱熹继承二程的“性即理”,对张载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作了发挥,并探讨了“心”与“性”的关系以及“道心”、“人心”问题、朱熹不同意二程把人心等同于人欲,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和人心。 朱熹继承二程关于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但在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同时,并不否认二者的统一。 学时:4 第四章 陆九渊教学内容: 一、“心即理”的宇宙观 “心”,是人所固有的“本心”,即良知良能,此概念直接来自孟子。这个本心就是道德原则,又即是宇宙之理。从根本上来说,理不在外,就是此“本心”。陆九渊指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象山集·杂说》) 二、“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陆九渊指出,良知良能是“我固有之”,“本无少欠”,但由于物欲的缘故,使“本心”染上了“尘埃”,必须“剥落”、洗涤,“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陆象山集·语录》) 三、朱陆之争的实质及其意义 陆九渊的学说与朱熹有很大分歧,两人由于思想学说上的差异,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比较集中的有两次: 其一是在“鹅湖之会”上,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朱熹教人先“泛观博览”,多读书,然后达到对于理的认识;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陆九渊写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诗句,认为自己是“易简工夫”,而讥讽朱熹是“支离事业”;朱熹则讥陆为“禅学”。 其二是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而进行的辩论。陆九渊怀疑《太极图说》的作者是周敦颐,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反对朱熹所说的形上形下的区别,认为阴阳就是形而上的,批评朱熹的“太极”是“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超出方外”;朱熹强调“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阴阳是形而下的,理才是形而上的,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批评陆九渊的“太极”是“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的”。 朱陆之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陆九渊所代表的心学和朱熹所代表的理学是南宋最主要的哲学流派,也是整个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但不管二人之间有多大的纷争,他们的争论都是儒学内部的争论。后来黄宗羲指出:“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象山学案》) 学 时:4 第五章 陈亮和叶适教学内容: 生平著作。 一、“道”与“物”的关系 陈亮与朱熹都承认有一个通贯古今的“道”存在着。朱熹所说的“道”,是尧舜周孔所传的、超乎自然与社会之上的一种先验的道德,“非人所能预”。朱熹认为,汉唐以来,由于“人欲”之患,“道”不能体现为“人道”。 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是“事物之故”(《经书发题》),与事物、与人生日用不可分,具有自然的普遍性,道“因时之宜”,“顺民之心”,是合乎人情的。他批评但是朱陆哲学是“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与应仲实》),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叶适同意陈亮的基本观点,也认为道在物中,不能离物。 二、王霸义利问题 陈亮和叶适都注重事功,重视物质利益问题,强调道德是与事功密切结合的,不能把道德的原理原则和物质利益对立起来。 王霸义利问题的争论主要在陈亮与朱熹之间进行,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义理与功利之争、王霸之争、动机与效果之争等。 陈亮、叶适和朱熹之间的争论,不是理学内部的争论,而是功利之学和理学之间的争论,在此背后,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政治观点。 学时:2 第六章 王守仁教学内容: 一、生平著述 二、“心即理”思想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观点,并加以发展,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致良知”说 格物与致知的问题是儒家经典《大学》中所提出的。这一问题经过宋代理学家的阐发,成为整个宋明理学的方法论的根本依据。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诠释多有不同。王守仁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致良知”。 王守仁把《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观点结合起来,对“格”和“物”两个概念赋予了新的涵义,以“格”为“正”(《全书》二十六《大学问》),以“物”为“心、意、知之物”(《全书》卷二《答罗整庵少宰书》),溶合为自己的“致良知”学说。 王守仁讨论良知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为善去恶”。他曾把自己的“立言宗旨”归纳为“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把“知行合一”当作是“对病的药”,用于人们“克服不善的念”(《传习录》)。王守仁用三个方面论证此说: 1、“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不假外求”的“良知”。“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发用流行,都是“心之本体”自然如此。 2、“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全书》卷六《答友人问》)。“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全书》卷六《答友人问》) 3、“知行合一并进”(《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 五、心学的历史地位 学时:4 第七章 罗钦顺和王廷相教学内容: 生平著作。 一、 气本论的复兴 二、 罗钦顺的“理气一物”说 罗钦顺继承了明初以来理学理气论的发展趋向,但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内部改造。他指出,朱熹理气观存在着严重失误,理并非形而上的实体,而是气之运动的条理,因而理气实际是一体,即归于“气”,理只是气这一实体自身的规定、固有的属性与条理。 三、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说 王廷相继承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认为上天下地、虚空和实物,都是气所构成的。气作为造化的“实体”是整个宇宙统一的基础。进而王廷相提出了现实宇宙的生成理论:元气是万物由以产生的原始物质,由元气分化为阴阳之气,二气的气化过程先产生了天,然后又产生了日、星、雷、电、月、云、雨、露,于是有了水、火;由水、火又蒸结为土(地),有了地才生出金、木。五行的产生有其先后之序。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而元气则浑然充塞宇宙,无形无迹,无始无终。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事物,是因为在原始物质元气中包含了后来发展为各种不同物类的“种子”。王廷相指出,既然君臣、父子、夫妇都是在有天、地,有气化之后才有的,因而礼义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人类社会之后才有的。 学时:2 第六编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哲学教学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哲学的发展线索,明清之际哲学的特点,方以智、黄宗羲、颜元、王夫之、戴震等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编学时:8 第一章 方以智教学内容: 生平著述。 一、“通几”与“质测”的关系 方以智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即把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他把学术分为“通几”(研究“所以为物之至理”,即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类似现在所说的哲学)、“质测”(研究“物理”,即对实际事物进行精细的考察以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类似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宰理”(“专言治教”,类似现在所说的社会科学),重视三者的相辅相成。 二、矛盾说与辩证思想 方以智的辩证思想和他的相对主义错综交织。他提出“反因”即“相反相因”思想,指出一切矛盾的对立面又同时互相连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他用“随”、“泯”、“统”作为他方法论的总纲,指出:“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东西均·三征》)随、泯、统三者统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交”、“轮”、“几”实现的,“交”是对立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轮”是对立两方面的相互转化相互推移,“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 学时:1 第二章 黄宗羲生平著作。 一、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从君主和万民、“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矛盾出发,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深入揭露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并提出了限制君权、学校议政、计口授田、工商皆本、废除科举、提倡“绝学”等政治和社会改革方案。他的思想和著作,对近代启蒙思潮起过积极的作用。 二、“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黄宗羲对宋明哲学进行了批判总结,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史观。在理气关系上,他主张“气外无理”、“心即是气”,肯定理并非“别有一物”(《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一》),“道”只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但他并未摆脱阳明心学的影响,指出客观的“万物之万殊”,通过人们的认识可以反映于主观,成为“此心之万殊”。但强调了人心的统摄作用,认为事物的多样性是由“变化不测”(《明儒学案·自序》)的心产生的。 学时:1 第三章 颜元生平著作、 一、理气关观 颜元提出了“理气融为一片”的自然观,并把它推演到人性论领域,提出了性行统一的自然人性论学说。 二、 习行格物 “知无体,以物为体。”(《四书正误》卷一)“‘格’即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颜元集》)“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谈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言行录·学习》) 学时:1 第四章 王夫之生平著述。 一、 气者理之依”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大全说》卷十)“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同上)“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气原是有理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同上)“气者,理之依也”。《思问录·内篇》) 二、“天地之化日新”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思问录·内篇》)“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则疑今兹之日月为邃古之日月,今兹之肌肉为初生之肌肉,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思问录·外篇》) “易者,互相推移以摩荡之谓。……纯乾纯坤未有易也,而相峙以并立,则易之道在。”(《周易内传》卷一) 三、人性论与理欲论 王夫之肯定古语“习与性成”是正确的,认为人的性也是日日新生的,是“日生而日成”的。由于“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即身体日日发育,理性也日日成熟。 王夫之认为:“性屡移而异”,“性也者,岂一受成型,不受损益也哉?”(以上《尚书引义》卷三)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 四、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王夫之肯定了佛教对“能”、“所”的区分,指出“所不在内”,“能不在外”(《尚书引义》),提出了“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主张,指出在认识过程中要注意“事之来”和“心之往”两个侧面,强调要发挥“心之往”的主动作用,才能如实反映外物。 五、“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观上,王夫之坚持人类史是从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提出了“理依于势”、“理势合一”(《读四书大全说》)的历史规律论,但也肯定了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提倡对待历史事变要“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其不尽然之实。均于善而醇疵分,均于恶而轻重别,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读通鉴论》)。对于历史发展的动力,王夫之归因于“人之所同然”或“人心之大同”,坚持“即民以见天”的历史见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荀子、贾谊等的重民思想。 学时:4 第五章 戴震教学内容: 生平著述。 一、“气化即道” 戴震反对程朱的理本论,提出了“气化即道”的气本论。“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二、“血气心知”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有实体,故可分;惟分也,故不齐。古人言性惟本于天道如是。”(《孟子字义疏证·天道》)“天下唯一本,无所外。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有血气心知,则发乎血气心知之自然者,明之尽,使无几微之失,斯无往非仁义,一本然也。”(《孟子字义疏证·理》) 三、“理存于欲”的理欲观 戴震批判了理学家的理欲观,依据自己的自然人性论,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指出理学把理欲割裂并对立起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完全是“以意见为理而惑天下”,这种所谓的“理欲之辩,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他明确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与某书》)他在揭露道学家“以理杀人”的同时,深刻指出了“理欲之辩”的理论来源是佛老之学,其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人的自然本性。 学时: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