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无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知之至也。
      ------《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中国哲学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一般认识,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历史展现,是中华民族思维成就的抽象表达。本课程是哲学系主干课程之一,哲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中国哲学史》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哲学的起源、先秦诸子哲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本课程的讲授和考核力图体现出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在教学对象上,要把握中国哲学史的核心概念、主要命题、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上,重点关注文本的阅读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意识的运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学习到什么东西呢?首先,同学们能够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了解其中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他们独特深刻的思想,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其次,通过这种了解,我们能够从往圣先哲那里获得关于宇宙人生的启迪,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省思做人的责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再次,通过这种了解,我们能够对往圣先哲提出的哲学问题及解答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入的认识,从而获得进行新的哲学创造的思想资源。

我们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而较系统的中国哲学史知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中国哲学的能力,进而完整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挖掘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为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先贤的理论智慧和历史的思想资源。